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财政热点专家谈| 何代欣:充分发挥财政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充分发挥财政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积极作用
2024年1月31日,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等战略任务落实到位,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牢基础。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充分发挥财政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中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在中短期要通过财政政策调控,实现财政工作与经济工作有机结合;另一方面,在中长期要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尤其是谋划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实现财政工作与高质量发展紧密衔接。对照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本文将从发展目标设定、运行机制机理和财政支撑保障三个纬度,来分析关键领域与重点工作。
新质生产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产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财政工作发展和财政理论创新应紧紧围绕党中央部署,在弄清楚、讲明白什么是新质生产力、为什么要发展新质生产力中找到结合点。一是财政工作要从服务于高质量发展的定位提升到服务新质生产力上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是新质生产力,那么一切有利于新质生产力发展壮大的财政活动都应深入研究、全面探索。二是财政应发挥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生产力发展路径转型的推进剂。财政在结构性调整和助力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发展中已积累一定经验,但仍需系统发力。三是从革命性突破、要素创新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角度提出新的财政学理论框架和分析思路。在实践中真正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实现国家创新发展与中国财政实践创新有机结合。
创新对于发展的意义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要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和农业强国等战略任务,科学布局科技创新、产业创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
创新战略和发展大局说到底是实现国家发展跃升的具体层面,财政扮演的角色应与重大任务、重点工程有效呼应。一是要把科技创新中的财政定位提升到更高位置。对于能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的科技活动,尤其是基础研究科研活动,应作为财政支持的优先选项和重点领域。二是把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作为新一轮财政科技投入的方向细致研究、加以推进。这是解决“卡脖子”问题、培育经济新动能的基础性工作和制度性设计。三是把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作为财政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落脚点。比如,那些设备更新、技术迭代具有较强带动能力的环节,有条件成为财政投入乃至政府投资的重点。
可持续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要特色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必须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加快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壮大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和供应链,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持续优化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经济政策工具箱,发挥绿色金融的牵引作用,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同时,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
财政治理从税收和支出层面为绿色发展提供了大量支持。绿色发展理念下的体制机制变革离不开财政政策和财政改革的积极助推。一是完善绿色税制的努力卓有成效,且仍在持续推进。利用税收工具,通过市场价格机制实现节能减排和鼓励绿色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背后离不开税费支持。二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府支出和转移支付转入常态化。政府直接面向绿色环保领域的支出达到较高水平,面向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制度体系日臻完善。三是凝聚绿色发展的关键还要靠新质生产力来推动。财政治理有必要溯源而上,给予由表及里的支撑和保障。比如,如何在全产业链上实现绿色生产和生活模式,如何通过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为各级政府带来经济增长空间和新增就业方向,将是财政治理更应关注的深层次话题。
协调发展、协同创新的前提往往是体制机制呈现新面貌,经济社会迸发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讲,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可以看到,财政工作对要素市场改革的支持不断加大。数据要素等新要素资源的认定规则、使用方式与价值评估等制度建设快速跟进。对于建立与高水平对外开放相适应的国际税收体系,中国正在积极发挥参与者和制定者的角色,切实履行大国责任和担当。
对新质生产力创造者的有效支持,财政正从教育和科技两方面入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要健全要素参与收入分配机制,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更好体现知识、技术、人才的市场价值,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氛围。为此,财政积极落实相关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把对人的支持和对项目的支持有机结合,加强并优化教育科技资金管理,对与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度关联的资金给予充分保证,对阻碍创造活动的旧制度、老办法进行更新再造。一方面尽力而为,把能办好、能办到的事情努力办好,另一方面注意把控节奏,量力而行。
总体来看,财政在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中不可或缺、作用显著。伴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财政作用方式和实施模式仍会不断更新探索。财政在支撑和保障新质生产力形成、壮大中的作用还将继续提升。
【本文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统筹发展与安全的中国财政空间测度:模型特征、动态平衡与优化策略》(72373159)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