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淘宝村”指的是网商数量达到当地家庭户数的10%以上,且电子商务交易规模达到1000万元以上的村落。截至2013年底,全国共发现20个大型“淘宝村”。在2013年首届中国“淘宝村”高峰论坛上,山东曹县大集乡丁楼、张庄两村同时被阿里巴巴集团公司授予“淘宝村”称号。为深入研究大集乡“淘宝村”迅速发展的模式特征,为“三农”发展提供有益借鉴,笔者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大集乡“淘宝村”发展概况及模式分析
曹县位于山东西南部菏泽市,长期以来经济欠发达。上世纪90年代,大集乡部分农民开始从事儿童摄影服饰生产,服饰加工业在当地逐渐兴起。近年来以淘宝网为代表的电子商务平台蓬勃发展,对当地产业崛起产生了明显的催化作用。自2010年3月丁楼村村民周爱华在淘宝网注册第一家网店、签订第一笔订单起,大集乡电子商务爆炸式发展。截至2013年底,丁楼村300户家庭有287户开设淘宝网店,张庄村400余户家庭有80%从事网络营销。在“淘宝村”的辐射带动下,周边村庄迅速跟进集聚发展,目前又有5个村具备了“淘宝村”特征,近万名村民从事服饰加工和网络营销,已形成较大型加工企业60余家,开设网店3800多家,产品发展到演出服等400多个品种。
通过与丁楼、张庄两个“淘宝村”带头农民交流,笔者总结,当地主要发展模式为“加工企业+自有网店+分销网店”,其核心为“加工企业+自有网店”。有技术和经验基础的农民完整复制其加工生产、网络销售的做法,而更多的农民成为加工企业的分销商,他们在淘宝大量开店、吸引客户,有订单直接从加工企业取货,通过快递公司迅速完成产品配送。总体来看,当地淘宝产业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产品多为中低档次,但已呈现出快速升级换代的明显趋向,已由最初期的单纯模仿向自主设计、根据客户需求订制等过渡,更多的经营者开始关注产品升级、品牌经营。
二、电子商务兴起后当地农村发生显著变化
调研期间,笔者明显感觉到电子商务对当地农村发展产生了多重积极作用,乡间充满着昂扬向上的正能量。
(一)外出务工农民、毕业大学生大量返乡创业,农村发展充满生机与活力。淘宝产业的巨大商机在当地农户中迅速传播,“在外东奔西跑、不如在家淘宝”日趋成为共识。2013年,大集乡约有2500多名外出务工农民、160多名毕业大学生返乡创业,他们带回的成熟技术、先进理念与原有产业基础迅速融合,有力推动了产品质量提高和网店经营水平提升。在全乡已注册的26家服饰企业经营者中,80%以上是30岁以下的大学生或青年农民。一批年轻人迅速成为淘宝产业的主力军,发挥了显著带动作用。“淘宝村”人员回归人气高涨,公共事务大家关心、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更加民主有序,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问题亦迎刃而解。

(二)农民走上快速致富道路,精神面貌更加昂扬自信。淘宝经营者们依托农村优势实现产品低成本生产,发挥电子商务优势实现大幅增值,收入快速增加。目前当地一般经营者能保持20%以上的销售利润率,仅丁楼村去年就诞生了30多个百万富翁。农民增收后生活方式也在改变,高档汽车日渐增多,许多人在县城购置了楼房,农民精神面貌发生着积极变化,对未来更加自信从容。
(三)党政积极作为赢得群众信任,干群联系更加紧密。大集乡淘宝产业经历了初期的自发阶段后,2013年起当地党委、政府适时进行规范引导,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系列鼓励措施,积极帮助农民解决发展难题,建成辅料大市场,对需注册公司的农户免费提供全程代办服务,聘请专家开展电子商务知识培训;组织成立淘宝产业协会,对企业实行“扎口”管理,不得乱检查、乱收费,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了加速发展的合力。
(四)集群效应作用凸显,财税收入大幅翻番。规模集聚、分工细化进一步推动产业加速发展,并辐射带动包装、配件等服务业快速兴起,形成了由电子商务驱动的地方特色新兴业态。2013年大集乡实现服饰销售额2亿元,今年有望突破4亿元。在电子商务产业强力带动下,原来的穷乡僻壤正在上演财税收入不断翻番的奇迹。截至今年3月,大集乡已实现国税收入119万元,同比增长17倍。
三、“淘宝村”进一步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融资难、融资贵,缺少发展资金。随着大集乡淘宝产业蓬勃发展,对资金的需求也在成倍增加,但当地至今没有金融网点支持。大集乡加工企业普遍缺乏流动资金,目前缺口约2000多万元,直接影响了8000万元的销售收入。由于企业有效抵押物不足,贷款难瓶颈一直难以解决。经营户普遍反映,许多时候商机就在眼前,但资金不足只能忍痛放弃订单。
(二)生产空间有限,用地指标紧缺。目前,当地乡镇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淘宝村”建设需求,部分企业只能在养鸡场等空地改建板房,空间拥挤而且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大集乡计划建设的淘宝产业集聚区、电子商务经济区仍处于规划阶段,落实到地仍需时日。
(三)专业技术支持不足,经营管理水平不高。由于缺乏设计、美工等专业人才,产品升级上档后劲不足,品牌化经营进程较慢,同质化竞争压力加大。农民创业者电子商务专业化营销技能较少,明显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经验,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转变尚有较大距离,亟待更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创业者的培训引导。
四、“淘宝村”的启示与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大集乡“淘宝村”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产业基础并不雄厚,但正因如此,相较浙江青岩刘村模式凭借靠近义乌小商品市场的便利以及北山模式凭借的强力带头人和龙头企业品牌化,大集乡的成功实践对缺乏资源优势的广大农村更加凸显出其可贵的借鉴价值。
(一)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空间广阔、大有可为。调研中笔者切身感受到,电子商务如此直观地拉近了农村与城市的距离,农民致富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信息化正在提供一条跨越城乡鸿沟的现实路径。“淘宝村”正在成为改变未来的新兴力量,必将对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产生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建议政府部门将电子商务作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研究出台普适性的优惠政策,更好地引导农民利用电子商务了解信息、沟通需求、引领发展。
(二)集中加强政策扶持,打造“淘宝村”发展的典型样板。大集乡淘宝产业正处在加速发展的初级阶段,需要相对宽容的成长环境。建议有关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将大集乡作为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样板,集成各方合力,有效解决当地面临的贷款、用地、人才、培训等难题,引导加快产业升级,形成更强的市场竞争力,助农村电子商务星火燎原。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