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史海钩沉】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
——李延寿《南史》卷六十
【品读】
徐勉(466—535年),字修仁,南朝东海郡郯人(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一生经历宋、齐、梁三个朝代,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徐融曾出任南昌相国。徐勉因父亲早丧,很早便自强自励,勤奋好学,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曾感叹其为“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18岁时成为国子生,闭门潜心钻研学业,夜以继日,不知倦怠。同辈之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时,常常目送他离去,称“此子非常器也”,称赞他有宰相的气度。
徐勉后来参加取士的考试,考中并入选甲科,从此步入仕途。开始时被授予王国侍郎一职,每当有事务要议定时,徐勉都能依据情理进行评判,严明而恰当,没有谁能够辩驳过他,一同为官的人都纷纷效法他。502年,梁朝取代齐朝。梁武帝萧衍对徐勉很器重,先后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等,使其掌管宣诏传令之责。徐勉后来升迁为尚书左丞...
【史海钩沉】
六年,除给事中、五兵尚书,迁吏部尚书。勉居选官,彝伦有序。既闲尺牍,兼善辞令,虽文案填积,坐客充满,应对如流,手不停笔。……尝与门人夜集,客有虞暠求詹事五官。勉正色答云:“今夕止可谈风月,不宜及公事。”故时人服其无私。
——李延寿《南史》卷六十
【品读】
徐勉(466—535年),字修仁,南朝东海郡郯人(今山东省郯城一带),一生经历宋、齐、梁三个朝代,出身于官宦世家,其父徐融曾出任南昌相国。徐勉因父亲早丧,很早便自强自励,勤奋好学,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曾感叹其为“人中之骐骥,必能致千里”。18岁时成为国子生,闭门潜心钻研学业,夜以继日,不知倦怠。同辈之人都对他肃然起敬。祭酒王俭每次见到他时,常常目送他离去,称“此子非常器也”,称赞他有宰相的气度。
徐勉后来参加取士的考试,考中并入选甲科,从此步入仕途。开始时被授予王国侍郎一职,每当有事务要议定时,徐勉都能依据情理进行评判,严明而恰当,没有谁能够辩驳过他,一同为官的人都纷纷效法他。502年,梁朝取代齐朝。梁武帝萧衍对徐勉很器重,先后任命他为中书侍郎、中书通事舍人等,使其掌管宣诏传令之责。徐勉后来升迁为尚书左丞,协助尚书令掌管国家纲纪法令,多有弹劾检举贪赃枉法之事,时人都赞其尽职尽责。之后徐勉又被授予尚书吏部郎和侍中等职。当时正值梁朝军队攻打北魏,驿站传来的文书堆积如山,徐勉参与掌管军事文书,日夜劳累,常常几十天才回一次家,回家时家里养的看门犬都吠叫不止。徐勉感叹:“我是忧国忘家才至于此呀。”
507年(天监六年),由于政绩斐然,徐勉再次得到升迁,被授予给事中、五兵尚书等职,后又升任吏部尚书。在任期间,他办事符合常道,有条有理,既熟悉文辞,又擅长辞令,虽然公文案卷堆积,宾客满座,但都能应对自如,手不停笔。有一天晚上,徐勉在家中宴请门客友人。席间有一个叫虞暠的人,仗着和徐勉较为熟识,向徐勉请求“詹事五官”的官职。徐勉严肃地回答说:“今晚只可谈风月之事,不宜涉及公事。”虞暠讨了个没趣,只得讪讪作罢。时人都很佩服徐勉的清正无私,“风月尚书”的名号不胫而走,“止谈风月”也成了流传至今的历史典故。

吏部是主管全国官员任免、考选、升降和调动等事务的国家机构。徐勉是吏部尚书,肩负着为国家选拔官员的重任,掌握着官吏的任免升降大权,有求于他的人自然很多,但是他都会按照规章制度来公事公办。当面对熟人虞暠的请托时,徐勉用一句“止谈风月”来回绝,言下之意是:在宴请的场合下,清风明月美景之事是最适合谈论的,不宜涉及公事。选拔官吏是公事,是国家大事,应该是在朝堂之上,而不是在觥筹交错的情境下依靠私人交情来定夺的,应该公私分明。这种巧妙的语言艺术既契合了当时的宴请情境,又收到了表明立场的效果,其中蕴含的智慧值得品味。
当然,一句话就能够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最关键的原因还是徐勉清廉高尚的品格所彰显出来的巨大影响力。因为徐勉虽然权重位显,但却甘居清贫,家中没有任何积蓄,他的俸禄多拿去资助亲族中那些贫穷的人。一些门客和老朋友劝他应为子孙后代着想,应趁着有职有权时经营产业,购置房产田园,或者开设门店客栈,或者从事船舶运输,以此来聚敛财富。对于诸如此类的建议,徐勉皆一律拒绝,决心效法古人。他说:“人们留给子孙的是财产,而我留给子孙的是清白。子孙们若有才能,那么他们自己自然会获得家产,若没有才能,那么家产也终将会为他人所有。”为了让儿子徐崧保持清廉的家风,徐勉还特别写了一封书信告诫他:“我们家本来是清廉之家,所以过着贫穷朴素的生活。至于产业之事,是从来都没有提及过的,并非仅仅是没有经营过。”徐勉认为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遗产要远远胜过万贯家财,此种远见和智慧为时人和后人所敬仰。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