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促进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既满足地方当前财力分配的现实需要,又不损害财力的未来需要及后代人的利益,使财政运行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经济转型、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和税源建设三方面提出实现山西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深化经济转型。转型发展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累计产煤110亿吨,净调出80亿吨。山西在享受煤炭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格局令全省深思,转型发展亟待全面破题。山西要实现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二)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长期以来,山西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地方政府投资的拉动,这容易造成产能过剩,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因此,增加居民的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尤为重要。地方财政必须紧紧围绕“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工作主线,加快民生...
促进山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充分发挥财政作用,既满足地方当前财力分配的现实需要,又不损害财力的未来需要及后代人的利益,使财政运行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政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从经济转型、增加居民消费能力和税源建设三方面提出实现山西财政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一)深化经济转型。转型发展是山西发展的根本出路。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累计产煤110亿吨,净调出80亿吨。山西在享受煤炭红利的同时,也付出了沉重代价。“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格局令全省深思,转型发展亟待全面破题。山西要实现转型发展,就是要推动发展由主要依靠资源开采、初步加工向资源深度开发、深度加工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传统产业一枝独大向多元发展转变,由粗放、高耗、低效、单一线性发展向集约、低碳、高效、多元循环发展转变,最终实现绿色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
(二)提升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意愿。长期以来,山西居民消费需求不足,经济增长更多依靠地方政府投资的拉动,这容易造成产能过剩,投资和消费比例失衡。因此,增加居民的收入、提升消费能力尤为重要。地方财政必须紧紧围绕“扩内需、促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工作主线,加快民生财政建设,进一步提高民生支出的比重,从而扩大内需、改善民生,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要做到:一是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要充分发挥地方财政、税收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调节作用,保证低收入群体基本的生活需求,落实最低工资制度、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提高中低收入者劳动报酬,培育和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二是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重点向“三农”、民生、社会事业领域倾斜。应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和提高基本医疗保险标准,从而降低居民在卫生费用中的支出比重,加大政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责任;扩大社会保障范围,如工伤保险、农民工社会保险、农村养老保险等,提高保障水平;同时,增加地方财政对欠发达地区生产和生活设施的建设投入,如道路、电网、管道等,进一步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三是推进住房制度改革,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要稳定商品房市场,打击投机炒房行为,使房价保持在合理范围。同时,增加保障性住房的供给,形成低收入家庭居住公租房、中等收入家庭买中小面积商品房、高收入家庭自行买房的住房格局。
(三)完善税制改革,加强税源建设。税收及其配套措施在实现地方财政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当前山西地方的税收政策在许多方面不能满足财政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山西经济发展落后,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山西地方财力匮乏而无力提供较好的公共服务和设施,而地方政府财力匮乏与现行税制存有缺陷密切相关。以现行的资源税为例,其征收范围限于6种矿产品和盐,对大部分自然资源没有征税,征税范围的有限性限制了山西这样自然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地区增加税收收入。2011年1月1日起,新疆资源税改革新政在西部12省区市实施,油气资源税实行从价计征,但煤炭和其它矿产资源仍旧实行从量定额。税收不与价格变动挂钩,会导致矿产资源价格扭曲,不仅使欠发达地区资源优势无法转变为财政优势,而且还可能造成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同时,资源税与价格脱钩会导致资源的稀缺性无法体现,加剧欠发达地区的资源过度开采、生态破坏的程度,地方政府为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不得不增加财政支出。近5年来,山西用于治理生态环境支出占全省财政支出保持在4.5%以上,远高于同期其他省份3.2%的平均水平。资源税制改革滞后使财力增长困难是造成地方经济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现阶段需完善税制,加强税源建设。财
责任编辑 黄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