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评论员
在现行财政体制下,特别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力度不断加大,到达乡村的财政性资金种类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相对于财政分配,财政管理特别是乡镇财政资金监管在整个乡镇财政工作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提升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充分发挥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资金监管作用,加强预算绩效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迫切需要通过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全面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
相对于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和资金监管目标,“两基”建设是手段。但客观地看,乡镇财政管理目标定得很高,管理手段却不容乐观。具体表现为人员队伍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文化层次较低,财政专业知识和计算机知识技能相对不足。会计电算化还没有完全普及,不少乡镇还存在手工记账。信息化网络、软件建设还难以满足业务需要,省、市、县、乡四级财政部门联网和信息资源共享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办公条件、交通工具,公用经费没有保障。机构管理体制不顺、行政级别低,影响了积极性。人少事多,一人多岗普遍存在,很多业务难以精益求精。受部门利益影响,乡镇资金信息通达还不能完全实现。项目资金、补贴资金、乡镇财政预算资金、村级资金等难以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督,难以严格落实公开公示、信息通达、抽查巡查,绩效管理亟需加强。报账审核还不够严格规范,资金使用的真实性、合规性、准确性难以控制,存在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资金等问题。资产和债务管理没有得到应有重视,会计核算与财产物资管理脱节,档案管理也有待进一步加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年来,为提高乡镇财政“两基”水平,不少地方以标准化规范化财政所建设为抓手,从组织机构、内部管理、业务工作、基础设施、人员队伍、信息化建设等方面着手,进一步明确新形势下乡镇财政“完善预算管理、支持经济发展、建立服务机制、强化资金监管”的职能,梳理乡镇财政业务。督促各县市区理顺乡镇财政管理体制,协调推动乡镇财政所实行县市垂直管理,推动在符合条件的建制镇设立乡镇财政分局;科学合理细化乡镇财政所岗位设置及工作职责,设立岗位牌,建立健全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学习制度、档案管理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制度上墙,亮证上岗;强化业务管理,制定了乡镇财政预算管理、惠民资金管理和发放、项目资金监督管理等操作流程和办法,建立健全各类工作台账,细化工作标准,强化资金监管,加强档案管理;加大投入,支持乡镇财政所改扩建及维修办公用房,有条件的地方还配备了交通工具。为乡镇财政所配置和更新计算机、网络服务器、打印机、档案柜、电子显示屏等办公设备,开发管理统计软件,提高信息化水平。
通过上述改进措施,规范化标准化财政所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理顺了管理机制,明确了职责定位。有些地方乡镇财政所实行县市财政局垂直管理,有些地方设置了与职能相匹配的乡镇财政分局,明确了职责范围,资金监管和为民服务职能逐步强化。二是增强了队伍活力,激发了工作热情。逐步解决了乡镇财政人员普遍关心的身份和工资待遇问题,改善了人员队伍的学历构成、年龄结构和专业素质,进一步激发了干事创业的工作热情。三是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了工作效率。财政所配置了现代化和信息化办公手段,实现了省、市、县、乡财政的网络联通,乡镇财政所办公条件明显改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四是提升了管理水平,发挥了资金效益。初步构建了乡镇财政资金监督有力、管理科学的工作机制,乡镇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乡镇财政所就地就近监管作用明显增加,资金使用效益明显提高。五是优化了服务质量,树立了财政形象。广大乡镇财政所干部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兑现了服务承诺,规范了办事程序,方便了群众,提升了财政为民的服务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