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市地处江苏省中部的苏北里下河地区,优质稻米和丰富的淡水产品资源使当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近年来,高邮市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建立现代化的农业合作社以及扶持龙头企业等多项措施的有力推进,迅速提升了优质稻米等生产加工的能力,纯良化、商品化、高效化程度明显提高,放大了农业综合开发效应,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深入了解高邮市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的先进经验,不久前,记者通过实地走访,切身感受到农业综合开发为农户生活带来的改变。科学用地启动农民致富加速模式
“过去我们要用肩扛种子、化肥,现在铺了田间道路,只用一辆小三轮车就能轻松的把东西运到地里去了,所以我一个人就把这块十来亩的地都照看过来了,平时有余力还会帮我弟弟家里的地也弄弄好。”刚从地里干活回来的胡大哥是这样描述自己生活改变的。高邮市农发局的葛局长向记者介绍到,胡大哥提到的条件改善只是农发部门近几年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做出的一个方面。对照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当地农发部门采取综合措施,不断提高项目建设水平,做到了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桥涵闸站渠合理布局。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坚持土方先行,平整土地;注重土壤改良,培肥地力;强化除涝降渍,优化水系;围绕便捷交通,修路建桥;依托科技支撑,提高效益;加强施工管理,确保质量。达到土地平整条田化,路道相通硬质化、沟渠相连衬砌化,确保能灌能排、道路畅通,利于机械化作业和粮食生产布局优化。

除此之外,农发部门还通过土地治理、复垦废弃地等方式,为当地每年增加可耕种面积约160亩,增收近20万元。今年,高邮市实施的土地治理项目将涉及存量项目、增量项目、高标准农田示范项目以及结合类项目等多个方面,共3.15万亩,财政资金投入将达到3113.5万元。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能力和粮食产出能力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提升。
记者观察到田间不时会出现散养的鸭子,就向一位正在田间劳作的阿姨询问起来,她告诉记者,这些鸭子不仅提供了有机鸭肉,还有很多附加作用:利用鸭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活动中产生的中耕深水效果又可以刺激水稻的生长,同时鸭的粪便又为水稻提供了天然肥料。这一当地特色的耕作技术——鸭稻共作技术缓解了传统水稻生产使用的大量化肥、农药产生的污染问题,生产出的有机米和鸭肉又是安全、优质、健康的天然食品。合作社让农民当上“甩手掌柜”
记者在走访界首、马棚、卸甲等乡镇时,发现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借力农业综合开发,创建现代化的生产合作社,通过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营方式,将农民从田间解放出来,真正做上了“甩手掌柜”。
丰盛果蔬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现有成员200余人,共出资295万元。合作社以大棚蔬菜瓜果种植基地为载体,已建成蔬菜瓜果种植基地面积1300亩。记者在合作社的大院里采访了正在将蔬菜打捆的柏大娘,今年已经70多岁的柏大娘告诉记者,家里祖孙四代只有老两口和小重孙留在家里,其余的人都出去打工了。当记者问起平时的农活都由谁来干时,老人满脸幸福地说:“根本没有什么活要干,现在都是自动化了,也就是打虫的时候要去地里,别的时候都在家闲着。这不,我没事干就跑过来整理蔬菜了,还有钱可以挣,多好!”合作社的周经理告诉记者,像柏大娘这样的社员并不在少数,很多社员都是利用零碎的时间过来照看一下菜地,因为合作社统一配置的自动化喷灌和施肥系统为他们节省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在新修筑的电站和硬质渠道等的配合之下,新型高效的灌溉方式也大幅减少了用水量,降低了农户的种植成本。记者在参观时发现了一间专门进行农药残留物检测的实验室,询问之后得知,这里生产的蔬菜都要进行严格的检测,在符合要求后贴上统一的条形码才可以上市,一旦上市之后出现问题也可以清楚的追查到具体的责任人。正是这样现代化的管理手段,使合作社的果蔬产品成为当地超市争相采购的对象。随着合作社的效益越来愈好、名声越来越大,原本迟疑、犹豫的农户也开始自觉要求加入,并主动拿出自己的积蓄入股。今年,合作社申报了产业化经营项目,在农发资金的扶持下,将对电站、硬化渠道和道路、砂石路、钢架大棚等设施进行新一轮建设,预计可进一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200人,为社员直接增加收入240万元。



农产品深加工引领农民驶入致富高速公路
农业产业化的经营项目,是以“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为典型实施模式进行建设的。农民可以通过订单生产,实现优价增收。
双兔米业公司是依托当地的优势资源——国家级的优质稻米产业带建立起来的、以稻米的加工产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2004年,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的有利扶持下,该公司实施了“年产8万吨优质稻米生产线”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总投资2500多万元,其中财政资金达到700万元。该项目的实施使公司的优质稻米加工规模和工艺技术水平一举步入国内先进水平。2005年,公司再次获得800万元的农发资金支持,实施了“稻米副产品高效增值深加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使公司在国内同行中率先取得了稻米深加工的产业化突破。2007年,在“年产5000吨多孔淀粉项目”中,公司又获得参股经营资金2800余万元,从而进一步优化了资本结构和运行机制,加速了企业由传统初加工向现代粮食深加工的转化。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的持续投入,有效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其产业带动能力,对本地优质稻米产业的发展发挥了显著的龙头带动作用。公司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为基地,与农民签订原粮收购合同,基地农户可以选择公司推广生产的优质稻谷进行种植,公司除加价10%-15%进行收购外,还将优质品种经营收入的30%用于种粮户的二次分配,基地农户在优质稻谷的种植上亩均可增收2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