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6 作者:吴振鹏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大]
[中]
[小]
摘要: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成套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大市场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为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笔者近期对河北省廊坊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
一、廊坊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廊坊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廊坊市食品放心工程”,初步统计,目前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提高到98.2%,畜禽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4%,水产品、生鲜乳检测合格率达100%,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廊坊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可分为产前和产后两个环节,产前主要监管投入品,产后主要检测农产品初级产品。与此同时,推动粮食、蔬菜、畜牧和休闲农业的标准化,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112万亩瓜菜、107家畜禽企业、12个水产养殖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形成了一批集生产、监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无公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并以此为基础...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为农业生产提供成套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和方法制度的总称,是运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使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的农业生产单位,适应大市场的要求,克服自身规模较小的弊端,获得大规模生产效益的一种社会化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为加快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笔者近期对河北省廊坊市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调研。
一、廊坊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现状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廊坊市自2004年开始实施“廊坊市食品放心工程”,初步统计,目前蔬菜产品检测合格率提高到98.2%,畜禽产品检测合格率达到99.4%,水产品、生鲜乳检测合格率达100%,无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廊坊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可分为产前和产后两个环节,产前主要监管投入品,产后主要检测农产品初级产品。与此同时,推动粮食、蔬菜、畜牧和休闲农业的标准化,加强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加快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目前,全市已有1112万亩瓜菜、107家畜禽企业、12个水产养殖基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形成了一批集生产、监管、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无公害标准化种植示范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引进示范推广了一批优良瓜菜新品种,优良品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
(二)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廊坊市充分利用市县乡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展技术指导和服务。做好日常下乡指导,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开展多项科技服务活动,采取技术服务小分队的形式,组织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通过培训、发明白纸等方式提供科技服务;培育科技示范户,重视对科技示范户的培育和培训,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水平;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加大科技人员培训,为骨干技术人员授课充电;充分发挥电视节目的传播作用,利用农业系统与电视台合办的农业节目,按照农事活动,组织农业技术专家进行技术指导和讲座,普及农业技术、宣传农业政策、发布市场动态和价格行情等。2011年,共组织各类技术培训班972场次,下乡技术指导5000多次,培训农机人员1万多人次,培训农民13.9万人次,服务村数达4500多个、1.8万户,发放技术资料27.4万份。
(三)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硬件建设进展顺利。建设了农业信息网络服务系统,开通了上联省农业厅,下联10个县农业局和3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站,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共建共享数据库。在全市1000多个村庄或信息服务站安装了终端设备。市县两级分别成立了农业信息中心,建立了信息员队伍和信息专家队伍。在传输平台建设方面,实现了多样化,如开通了全市农业信息网站服务平台、农业专家视频问诊平台、农民合作社上网信息服务平台、手机短信服务平台;开展了果蔬市场价格短期预测系统的研究与示范项目;建立了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报送系统、设施农业蔬菜智能专家远程服务系统。
(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截至2011年,廊坊市在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为691家,社员3.8万户,带动农户18.6万户,占全市农户的22.9%。从总体角度看,廊坊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但是发展并不充分,表现为合作社总量少、规模小、发展不均衡,经营管理能力较弱,资金较困难。
二、廊坊市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有待改进
(一)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强。虽然廊坊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与前几年相比有所进展,但存在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市县两级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经费到位状况相对良好,但乡镇一级的状况不甚理想,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尚需理顺,廊坊市畜牧业和种植业示范县的人员由县级机构向乡镇派出,由县级机构和乡镇政府双重管理;其他县的种植业、农机站则以乡镇管理为主。二是基层农技人员不足,一方面人员编制数量不足,另一方面现有人员业务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求。三是各乡镇农技推广站或区域站均没有农技推广专项经费,业务经费由所在业务区域的乡镇政府协调解决。四是基层农技站硬件设施不完备,办公设施和检测设备多有不足。上述因素导致市县农技推广机构与农户之间的传导不畅,乡镇农技推广机构的工作力度和业务开展与农户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调研中笔者发现,很多具有公益性的重要良种推广、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的扩散都是通过相关农业企业实现的,政府部门在这些环节缺乏足够的影响力。
(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仍有很大改进余地。调研结果表明,目前廊坊市的农业信息化工作存在若干不足:一是农民利用信息资源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基层农业信息管理服务人员数量少、知识结构不合理;三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终端尚不能在农村普及;四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资金不足。深入分析这些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一方面农业信息的传播方式需要多元化和更加注重灵活性,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可以将计算机终端作为获取农业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对绝大多数农户而言,置备计算机终端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存在技术障碍,要充分发挥现有农业信息体系的效率,必须改进农业信息传播方式,甚至可能需要手把手和面对面的人员交流才能实现农业信息服务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农民利用农业信息资源缺乏热情,这说明农业信息的供给可能并未满足农民的需求,也可能所传播的信息农民在技术上不能充分掌握,这需要信息发布机构在保证不失真、不扭曲的基础上对相关信息进行可读性加工,也同时对信息管理服务人员的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对策建议
(一)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调查表明,一方面,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尚不能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托力量。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虽然有所加强,过去“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有所改观,但尚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依然不顺、队伍素质依然不高、设施条件依然落后、服务能力依然不强。另一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不健全且较弱小,农民参与率较低、自身发展尚不明朗、对农户带动能力不足,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尚无力充当政府与农户、市场与农户、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桥梁。今后,政府应该加大支持力度,致力于通过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
(二)清楚界定职能,明确分工。调查表明,一方面,一些农业服务组织间的职能存在错位。虽然目前不能确定是否存在政府农业服务部门涉入经营性业务的现象,但很多应由政府农业服务部门承担的职责往往由乡村集体和农业企业承担(如某些重要的良种推广和农业技术推广等)。另一方面,一些本应该由政府承担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缺位现象。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业气象等农业基本生产条件,是保障农产品生产能力的基础。如果不能把这些服务全部界定为公益性,且又没有政府的参与、引导和扶持,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的效果将会大打折扣。对廊坊市的调查情况表明,农业基础设施的落后加大了农业生产的成本,至少是阻碍了农业生产效率的进一步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该由公共服务机构、合作经济组织和涉农企业等服务组织按照分工明确、定位清楚、合作供应的原则构成。
(三)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给方式应多元化。基层农业服务工作需要较多人员长期坚持在一线,而由于我国大量农户分散经营的特点,工作量大,很难面面俱到,往往顾此失彼,导致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低效率。因此,除基础性的、关键性的技术推广、质量监督等工作之外,在保证监督的前提下,可以发展并允许具有足够资质的社会机构参与,政府机构可以采取委托或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农业服务的社会化,从而节省出时间和人力专心从事公益性农业服务。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