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精神是财政工作的宗旨、人文、特色等全部内涵的集成和概括,是理财观念、理财作风、理财方法的精髓和要义。通过一代又一代的艰辛努力,青海财政人在适应环境、改造环境中形成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青藏高原精神,也逐步形成了科学理财、服务民生、追求卓越、同舟共济的青海财政精神。这16个字是青海财政精神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不仅能充分体现青海财政人的独特气质和崇高品质,而且能够成为财政人抢抓新机遇、建设新青海的伟大精神动力和强大支撑,极大地激发全省财政人建设新青海、创造新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科学理财是青海财政精神的内核,是广大青海财政人身体力行的实践。从管理学角度分析,钱少不好管,但钱多了也未必好管。各级财政要让人民看得懂、要让人民满意,并非易事,尤其像青海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贫困面大、收支矛盾突出的省份,更是困难。因而,青海财政人必须在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上下功夫,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用科学的方法聚财兴财。科学理财既科学认识和把握财政的本质与职能作用,也符合青海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青海财政改革发展的特点规律;既是财力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是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建立公民社会、提高财政工作透明度的需要,更是财政管理学中的最高境界。青海财政人一直秉承科学理财理念,把有限的资金用在群众最需要、事业最需要、发展最需要的地方。
服务民生是青海财政精神的灵魂,是青海财政人始终遵循的理念,更是青海财政人的崇高品质和时代精神的鲜明表述。近年来,针对青海省历史欠账多,民生水平相对比较低的实际,青海财政一直践行“小财政办大民生”理念,精心安排配置有限的财政资源,竭尽全力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始终保持在75%左右。民生保障力度持续加大,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一些民生工作走在了西部前列,使广大农牧民群众受益匪浅。现在“小财政办大民生”已深深植根于广大财政人心中,并成为财政人的自觉行动。
追求卓越是管财之标,是青海财政精神的力量支点,更是新时期青海财政人要着力打造的核心价值理念。近年来,青海财政人始终倡导注重用创新的理念、改革的举措和思路来解决制约财政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突出问题。在困难大、挑战多、任务重的复杂情况下,积极探索、大胆创新,注意研究财政改革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无论是支持全省性改革,还是推进财政自身改革,无论是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还是进一步深化财政管理改革,都建立并落实了相应的奖补机制,推动形成了上下互动推进工作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乡镇政权基础设施建设、预算绩效管理、生态补偿机制、财政支持社会管理创新等一系列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追求卓越就是要追求青海财政效益最大化,不断提高理财管理水平,要求青海财政人以自信、开放、创新的青海意识,不断突破已有的条条框框,在创新中突破前进,在超越中展示辉煌。因此,不断探索、永远创新、追求卓越是青海财政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发挥聪明才智、沉着应战的过程。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勇敢超越、追求高效,体现着青海财政人的精神面貌和创新实践。
同舟共济是固财之要,是财政人文化精神“软实力”建设的集中体现和追求目标。因为财政人肩负着管理国家“钱袋子”的特殊职能,尤其像青藏高原这种自然条件艰苦、自然灾害多发地域,在经济相对落后、抗御灾害能力较弱及财力尚不宽裕情况下,只有发扬“人一之,我十之”的实干精神,苦干实干,才能使青海经济社会发展赶上时代的步伐;只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赢得民心,共创和谐。玉树抗震救灾中,青海省财政厅党组领导、干部职工与灾区群众同吃同住、风雨同舟的无私奉献精神,就是“大爱同心、坚韧不拔、感恩奋进”的玉树抗震救灾精神的体现。
“科学管理、服务民生、追求卓越、同舟共济”作为青海的财政精神,具有鲜明的地域和时代特征。提炼青海财政精神的过程,对于广大财政干部来说,是一次深入思考人生、总结回顾历史、提升工作水平的过程。只要广大财政人深得其义、含英咀华、身体力行,我们的事业一定能百舸竞进、无往不胜。财
(作者为青海省财政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