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9-10-26 作者:本刊记者 李艳芝 特约通讯员 范宗清
[大]
[中]
[小]
摘要:
周家贵代表,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钟祥市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曾获“中国乡镇企业家”、“湖北省优秀企业家”、“省工业经济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称号。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又来自农村基层,一定要珍惜履职的机会,为民代言,为国献策,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鼓与呼,当一名农民信得过的人大代表。”湖北省钟祥市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贵在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就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立下铮铮誓言。他始终牢记使命,倾情履职,并连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先后开展了80多次调研,走访了60多个乡镇和700多个村庄,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近800人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视察调研8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关乎民生方方面面的建议共计150余件,其中70%得到采纳。
“在任何时候都要用企业家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来审视我的一言一行。”
这位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大代表,从1981年开始担任厂长,先后盘活了几家工厂,被...
周家贵代表,第十届、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钟祥市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曾获“中国乡镇企业家”、“湖北省优秀企业家”、“省工业经济先进工作者”、“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称号。
“我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儿子,又来自农村基层,一定要珍惜履职的机会,为民代言,为国献策,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鼓与呼,当一名农民信得过的人大代表。”湖北省钟祥市金汉江纤维素有限公司董事长周家贵在2003年当选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时就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立下铮铮誓言。他始终牢记使命,倾情履职,并连任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他先后开展了80多次调研,走访了60多个乡镇和700多个村庄,接待群众来信来访近800人次,参加全国人大常委会视察调研8次,列席全国人大常委会7次,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提出关乎民生方方面面的建议共计150余件,其中70%得到采纳。
“在任何时候都要用企业家和人大代表的双重身份来审视我的一言一行。”
这位在农村成长起来的人大代表,从1981年开始担任厂长,先后盘活了几家工厂,被称为“扭亏能手”。从1998年担任金汉江公司的“掌舵人”起,他用短短数年时间把这个曾经亏损600万元、濒临倒闭的小型乡镇企业打造成同行业的龙头老大,并且一直保持全国纤维素行业领军企业的地位。
做好本职工作,是代表履职的基础。开展本职工作的过程,也是了解社情民意的过程。说起如何经营企业,这位“草根”企业家心中有杆秤。“在办企业上我主要抓三块,国家一块,按章纳税,对国家要有贡献;员工一块,员工跟着我,就要保证他们有稳定的工作、稳定的收入、稳定的保障;企业一块,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施企业经营和管理,保证企业健康发展,有发展的后劲和活力。”
“本职工作是份内的事,代表工作是国家和人民的事,当然要优先代表工作。”10年来,周家贵代表始终把人大常委会统一组织的视察、专题调研、执法检查等活动视作提高代表履职能力的主要途径。无论是哪一级人大常委会组织的活动,无论情况多特殊,都做到不缺席。2005年5月,因患急性肛脓肿准备住院手术的他在接到省人大常委会组织在鄂全国人大代表视察汉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通知后,当即推迟了治疗。等到开完最后的视察会议,他的脓肿已恶化,坐都坐不成了,才不得不离开会场直接进医院手术。此次调研后,周家贵代表提出了建立长江流域分级管理、上下游区域的利益补偿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
“十年来,我见证了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
谈及履职十年来记忆最深刻、最感欣慰的事,周家贵代表脱口而出:“那要数十年来持续关注和建言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我见证了我国农田水利的发展和民主政治的进步。”
周家贵代表与“小农水”结缘要从2004年说起。当年元月,在湖北省荆门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的调研会上,水利局局长语重心长的一番话让他颇感震惊。“周代表,请你向国家呼吁一下农田水利情况,再这样发展下去,农业很危险!”
为了深入了解情况,周家贵代表专程到荆门市水利局和钟祥市、沙洋县的10多个村调研走访。“水来了大家抢,设施坏了没人修”,这是村民们对“小农水”的一致忧虑。更让他震惊的是,许多农村的小水库、堰塘干枯或破漏,沟渠淤塞,泵站损毁,排灌能力严重下降,村民们形象地比喻:水库像“窝子”,堰塘像“碟子”,沟渠像“筛子”,泵站像“摆设子”。农田水利设施严重退化成为粮食产量剧减的主要原因。听了大伙的介绍,周家贵代表的心情愈加沉重。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事关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出现如此严重的问题,作为人大代表有责任、有义务建言献策。在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周家贵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大农田排灌基础设施建设,保护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建议”,建议国家加大农田排灌投入,健全农村水利服务体系。该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重视,2005年国家财政新增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补助资金3亿元,以后持续递增,并连续6年在中央“1号文件”中都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能力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
2005年,周家贵代表在调研中进一步了解到,由于地方财政普遍困难,“一事一议”几乎成为农村水利工程建设筹工的唯一运作形式。而现实中,这一制度落实起来存在难度,并没发挥出应有作用,“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等问题普遍存在。他认为模式本身没有问题,问题出在落实中缺乏配套管理。为此,他又连续两年在两会上提出修改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建立农田水利建设基金的建议。农业部、财政部等相关部委答复表示将着力完善这一制度。2006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农村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要求。2008年,国务院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小组、财政部、农业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工作的通知》,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1年1月29日,这是周家贵代表铭记终生的日子。就在这一天,中央“1号文件”发布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八年来他提出的关于加强小农水的投入、落实水利工程管理主体、健全水利服务体系、加强渠系建设以及小水渠建设等建议基本纳入其中。“这一天,我比当选全国人大代表还要激动,因为我为亿万农民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周家贵代表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代表不只是代言,更要率先践行。”周家贵代表并没有闲下来,代表的神圣使命驱使他在兴修农田水利的活动中身先士卒。2011年冬到2012年春,他主动到水利基础设施较薄弱的钟祥市东桥村、马岭村承担清淤挖堰任务,共拿出近30万元,清挖堰塘3口,挖沟渠近4000米。在这次全省挖堰塘活动中,仅钟祥市就清挖堰塘8600多口,基本实现了一个村组有一口当家堰。
“一定要让农民彻底甩掉贫穷的帽子!”
帮助农民脱贫致富是“民生之首”。多年来,周家贵代表勇敢地担起了这付沉甸甸的担子,成为钟祥农民脱贫致富的“领头雁”。
钟祥市柴湖镇是全国最大的移民集中安置区。10万移民大多是“一根扁担两箩筐”来到柴湖,30%的移民住在人畜混居的兵营式房子里,有450户家庭完全丧失劳动力,近50%还处于温饱线下。因居住地是沼泽地,不下雨就旱,一下雨就淹,得食道癌的人很多,痴、呆、傻比重也很高。在2003年的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家贵代表专门反映了这一问题,建议就近进行二次移民,以疏散人口,改善生活环境,并把柴湖扶贫纳入国家计划。从2004年开始,柴湖分三批向钟祥市15个乡镇疏散移民1571户6094人。这些外迁移民全部享受农村合作医疗,移民子女上学享受“两免一补”,并有30%的移民免费参加合作医疗。到2006年柴湖镇人均纯收入已达到2595元,比2003年增收46.9%,一举甩掉了贫困的帽子。柴湖镇以10万移民的名义为周家贵代表送来了“心系移民疾苦,代表民情民意”的匾牌。
2004年,周家贵代表回老家过年,当与儿时好友聊到党的惠农政策给农民带来的实惠时,好友无奈地说:“政府把农业税免了,这对我们农民是天大的好事,但还没等尝到甜头,刚刚鼓起来的荷包里的钱又被掏走了”。追问之下才知道是农资涨价惹的祸。化肥涨价,农药涨价,种子涨价,可不就把免农业税给农民的好处都给拿走了吗?农民通过惠农政策增了收,又因农资涨价而减了收,惠农政策的空间越来越小,农民能否持续增收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为此,在审议温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时,他提出了“关于从法制、法规、制度激活‘三农’,保证农民持续增收致富的建议”。这一建议被写进了2005年的中央“1号文件”,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制度性保证。
2007年周家贵代表放弃春节休息时间,在钟祥市张集镇、长寿镇开展实地调研。他了解到,农民想用一些新技术,但苦于找不到门路,跑遍大大小小的书店都买不到有关农业技术的书。另外,一些养殖户也反映,农村养猪养鱼由于没有三相电,加工饲料要到十几里外的镇上去,就连一般的生活用电也难以保障,农民购置的空调、冰箱等家用电器成了摆设。为此,从2007年开始,他连续3年建议国家建立农业科技体系,鼓励省属以下的高等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面向“三农”问题设置学科并从农村招收学生,采取减免学费、扩大就业的方式吸引学生报考农业院校,使学生能从农村来,到农村去,解决农村急需的人才和农业新技术。2012年,中央“1号文件”和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把农业科技作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在2007年“两会”上,周家贵代表还率先提出了《关于实施农村第二次农网改造的建议》,建议国家实施农村第二次农网改造,以满足农村发展生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需要。
在钟祥有一个颇有名气的班级,那就是周家贵代表发起的“扶贫助学班”。该班每年在钟祥市招收55名家庭经济困难的应届初中毕业生就读钟祥市职业高中,学习相应技能。学生在校的学费、住宿费、书本费等均由金汉江公司支付。两年毕业后,金汉江公司给自愿者提供就业岗位。“我们的计划是从2005年开始,资助10届、550个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要让农民彻底甩掉贫穷的帽子,就必须要把单项扶贫与综合扶贫结合起来,把‘输血式’扶贫与‘造血式’扶贫结合起来,把钱物扶贫与智力扶贫结合起来,尤其要注重贫困家庭子女的教育。”这就是周家贵代表的“扶贫经”。
“无论是作为人大代表还是作为企业老总,我都应该帮助他们。”
2004年3月6日,在京参加当年全国“两会”的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阳新县王英希望小学校长王月娥来到驻地宾馆的书店,想给学生们买一些在贫困家乡见不到的好书。但王月娥抱着手里的书驻足良久,因为书价高昂,思量再三,囊中羞涩的她只好放下书黯然离去。同样在京与会的周家贵代表获悉后便在会议间隙陪她一同走进那家书店,为孩子们购买了满满几大箱、价值几千元的“精神食粮”,直到办妥全部邮寄手续才离开。从那以后,他就把库区希望小学孩子们的冷暖时刻放心上。得知孩子们因没有餐桌平日里都是蹲在地上吃饭时,他立即派人送去了45套餐桌款。“因为贫困而放弃读书不是家庭的原因,而是社会的问题。”周家贵代表说,“无论是作为人大代表还是作为企业老总,我都应该帮助他们。”
2009年,钟祥市旧口镇一位19岁的青年在东莞打工时遭遇车祸身亡,由于是家中的独子,爷爷奶奶为此伤心过度先后撒手人寰,父亲也因此丧失了劳动能力,母亲经受不住如此沉重打击,精神失常,这个家庭一下陷入了绝境。并且出事地点在东莞,而事故车车主远在重庆,司机则是四川的一位普通农民,虽然法院作出了判决,但由于执行困难,赔偿一直不到位。为此,在2010年和2011年全国“两会”上,周家贵代表连续针对我国当前司法的通病——跨区执行难问题提出“关于进一步加大跨地区执行力度和司法救助的建议”,才使这起长达三年跨区执行难的纠纷案出现转机。在这个建议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尽快出台社会救助法,使配套法律尽快完善的建议。
2010年“两会”期间,周家贵代表收到一条短信。钟祥市磷矿镇梁桥村一位村民反映,村里有一座涉及100多人出行的砂石桥已成了危桥,希望他能帮忙呼吁给予整修。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会议一结束,便向钟祥市人大常委会有关部门报告了短信内容。钟祥市人大常委会随即召集市水利、交通部门与他一起到梁桥村了解危桥情况。这座桥已建成30多年,桥墩多处悬空,桥壁开始崩塌,没有护栏,前后曾发生过20多起翻车坠河事故。按照市水利局的工程整修报告方案,危桥整修费用大概20万元。考虑到镇村两级薄弱的经济能力,周家贵代表当即表示自己出3万元,让工程先启动。“不能再给老百姓增加困难了,既然老百姓相信我,我就一定把这事办好。”在他的带动下,市水利部门和交通部门也分别表态各支持3万元。磷矿镇政府承诺,积极筹集整修危桥不足部分的资金。经过4个月的整修,这座桥焕然一新,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之为“民心桥”。
企业附近有一条200多米长坑洼不平的生产路,他主动出资10万元修整;东桥村的农民吃水困难,他花4万元为村里建自来水管网;省慈善总会想为残疾人办点好事,他送去10对假肢……记者在钟祥走访时,无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每每提及周家贵代表的名字,人们总是不约而同地竖起大拇指,对他做的好事实事更是如数家珍。就是这样一位朴实果敢的农民代言人,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代表为人民”的崇高使命。百姓的守护者、群众的贴心人用在周家贵代表身上是再贴切不过了。财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