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21 作者:廖康 (作者单位:浙江省财政厅)
[大]
[中]
[小]
摘要:
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大半江山”,且99%都是中小企业。2011年以来经济形势外患内忧,使得浙江中小企业步履维艰,各级财政部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及时推出了一系列既解燃眉之急、更助推长远发展的“组合拳”,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创业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减负解困
2011年,通过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取消13个部门的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出台3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3年免征政策和社会保险费“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落实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调整政策,全省集中减征困难中小企业四项社会保险费11.4亿元。同时,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提高营业税起征点至上限,全省26.59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税纳税人中有24.35万户免缴相关税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2012—2014年,浙江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免收注册和年检费用预计达4亿元,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此外,自2012年2月起,又取消了6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2.1亿元。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长期困扰和束缚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在信贷紧缩的2011年尤为突出。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浙江财政部门加大小企业贷款风...
浙江民营经济占全省经济总量的“大半江山”,且99%都是中小企业。2011年以来经济形势外患内忧,使得浙江中小企业步履维艰,各级财政部门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中小企业面临的突出困难,及时推出了一系列既解燃眉之急、更助推长远发展的“组合拳”,提振了民营企业发展信心,创业创新环境持续改善。
减负解困
2011年,通过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在全省范围内统一取消13个部门的31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出台32项行政事业性收费3年免征政策和社会保险费“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落实养老保险费缴费比例调整政策,全省集中减征困难中小企业四项社会保险费11.4亿元。同时,全面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提高营业税起征点至上限,全省26.59万户个体工商户营业税纳税人中有24.35万户免缴相关税费,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2012—2014年,浙江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免收注册和年检费用预计达4亿元,这在全国尚属首创。此外,自2012年2月起,又取消了6项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每年可减轻企业负担约2.1亿元。
融资难、融资成本高长期困扰和束缚着中小企业的发展,这在信贷紧缩的2011年尤为突出。为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困难,浙江财政部门加大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和支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力度。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小企业贷款给予风险补偿,2011年,全省各级财政共拨付风险补偿资金7039万元,撬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加小企业贷款125亿元。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给予一定风险补偿,对服务“三农”和小企业贡献突出的,其缴纳的营业税和地方留成所得税,3年内由同级财政予以全额补助,目前全省共有小额贷款公司186家。加强担保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担保机构风险补偿,发挥省中小企业再担保公司作用,放大担保机构的担保倍数,分散担保机构风险,提振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的信心。此外,温州、台州等相关市县还设立应急专项资金,在风险可控条件下,用于支持企业续贷期间的资金周转。2012年,浙江正积极推进温州金融改革试点,建立以省级金融控股公司为主体的金融投资管理平台,完善省再担保公司运作,积极探索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融资试点,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
加大帮扶
支持企业做精做强。一方面,强化资金、平台等要素保障,扶持和发展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省财政增加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并调整优化使用方向,着重支持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提供公共服务,投向成长型中小企业培育、贷款融资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企业发展环境。另一方面,围绕浙江加快转型升级一系列“大手笔”,加大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三大国家战略”和“四大建设”的力度。2011年,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等“三大国家战略”全面实施,标志着浙江先行先试迈出一大步,民营企业迎来新机遇。为此,省财政连续三年每年安排10亿元用于建立海洋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并出资10亿元设立省海洋产业基金。同时,支持“大平台、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建设,优化财政资源配置,努力为浙江民企搭建起更大的发展平台。
支持新兴产业和传统产业发展提升。为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省财政新设5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资金,并继续安排5亿元工业转型升级资金,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发展;筹措落实省商贸服务业发展资金,深入推进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支持建设4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2011年,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4%、12.1%和9.5%。
支持企业拓展更广的市场空间。一方面,加快“走出去”。落实外贸发展资金2.75亿元,鼓励企业培育自主出口品牌,加强重点出口基地和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建设,提升外贸出口国际竞争力,促进中小企业外贸稳定增长和结构优化,2011年外贸出口增长19.9%。另一方面,加强“引进来”。2011年底首届浙商大会的开幕,召唤天下浙商回归创业、投资兴业。省财政积极完善落实支持浙商回归投资创业、发展“总部经济”等财税配套政策并加大考核力度,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高技能人才培养等,促进“人才、资金、项目”回归,努力实现“浙江经济”和“浙江人经济”互动协调发展。
乘数效应
各级财政部门积极借助财政资金和政策的示范和杠杆效应,优化政府资源配置,逐步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加快转型发展的利益导向机制。2009年,由省财政出资设立浙江省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有力地促进了优质创业资本、项目、技术、人才向浙江聚集,对支持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推进全省企业做大做强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显著效应。目前,省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到位6亿元,共阶段参股9只创投基金,总规模31亿元。7只创投基金已全面展开项目投资工作,投资了43个项目,投资额6.99亿元,同时吸引社会资本联合投资29.5亿元,达到近30倍的放大效应。
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是民营经济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2011年全省财政科技支出144.0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省级财政科技支出24.16亿元,重点用于科技创新的环境营造、人才培养、条件建设、研发支持等,支持加快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青山湖科技城等创新平台建设,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同时,完善省财政补助与市县科技产出挂钩机制,进一步发挥市县推动科技进步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健全财政资金引导放大机制和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奖补机制。2012—2015年,省财政新增设创新强省专项50亿元,用于对科教、人才、成果转化等方面的投入,增强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全省经济发展尽快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
除旧革新
作为资源小省,浙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民营经济集聚集约和绿色发展是必由之路。
多年来,块状经济是支撑浙江民营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组织形态,在为浙江富民强省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其低、小、散的弊端也正日益显现。近两年来浙江致力于推动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产业集聚平台建设,规划建设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先后确定2批42个产业集群示范区试点。为此,省财政双管齐下,一方面从资金扶持入手,整合设立产业集聚区发展专项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另一方面从完善机制入手,建立并着手落实引导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新机制,促使产业向集群化、高端化发展。如今,全省14个省级产业集聚区建设已陆续起步,并取得初步成效,正积极发挥其在全省经济转型升级中的示范带动作用。
“停劣上优”、“腾笼换鸟”是浙江科学发展路径的体现。财政部门积极鼓励引导企业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模式,增强民营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011年,省财政进一步加大节能降耗财政支持力度,安排节能及循环经济专项资金2.21亿元。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工作,积极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落实鼓励节能减排相关税费政策,加大财税对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和省重点监控企业的节能技术改造支持力度,做好高效节能产品推广财政补贴工作,支持循环经济发展。
新理念的实践旨在破解资源要素制约。近年来,在绍兴“亩产税收”、台州“以电控税”实践基础上,浙江财政部门正引导树立讲求单位要素税收产出的效益观,把“亩产”的概念延伸到用地、用人、用财、用电等资源要素的财政贡献上,着力构建以税收“杠杆”调结构、促转型的政策机制,力争以更少投入、更小的资源消耗、最紧缺的要素发挥更大的效应,从而促进“扶优汰劣”产业升级。财
责任编辑 张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