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疆农业综合开发着力加强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农业水管体制改革,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挖潜农业灌溉用水,努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截至2008年底,全区地方农业综合开发防渗加固各级灌溉渠道10.2万公里,占渠道总长25万公里的40.8%;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614万亩;棉花单产达到112.94公斤/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并创造出长绒棉亩产皮棉130公斤和陆地棉亩产皮棉220公斤的高产示范田。
以建设灌溉农业和促农增效为根本,科学规划开发项目。在农业综合开发中突出水资源开发建设和生态治理,科学规划开发项目,合理确定区域布局,突出项目建设重点,务求项目效益最大化。同时注重开发项目的综合性、引导性、辐射性、带动性。在区农业综合开发中水利建设投资占到改善农业基础条件资金的60%以上,全区上下狠抓农田水利配套工程建设,收到了开发治理一片、成功一片、见效一片、巩固一片的效果。农业综合开发20年来,全区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88.18亿元,重点加强了以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核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共建设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15个,在项目区内修建小型水库20座,新建、衬砌、开挖疏浚灌排渠系11万余公里,新打和配套机电井6036眼,新增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2045万亩。同时,配合治水改土、培肥地力、植树种草、防风固沙、水源涵养等方面的建设,改善了农牧区生产基础条件,增强了农牧业发展后劲。
以灌区水利骨干工程改造和渠道防渗为重点,科学合理调配水资源。中央启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水利骨干工程改造项目以来,自治区根据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和绿洲农业特点,以工程建设为契机,自1998年以来共投入建设资金2.79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22亿元,对库尔勒市开都河南岸灌区、阜康市三工河灌区等15个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的渠首枢纽、分水建筑物进行了改造;对必要的农桥、涵洞、闸、渡槽等渠系建筑物进行了建设;对干渠、支渠进行了防渗加固,对量水设施进行了配套。通过项目的实施,新增灌溉面积40万亩,改善灌溉面积196万亩,增加节水灌溉面积72万亩,实现了对水资源的合理调配。配合中型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在土地治理项目中,按照“民办公助”投入方式,坚持对灌区渠系进行防渗处理,使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了30%,推进了灌区节水农业的快速发展。通过中型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及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完善了灌区水利工程配套,提高了渠系水和灌溉水利用系数,最大限度地保证了灌区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综合效益,促进了灌区经济发展和生态良性发展,改善人民生活。

以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和综合节水措施优化集成为抓手,全面提高节水效果。围绕自治区节水型农业建设目标,农业综合开发在发展常规节水技术的同时,加大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因地制宜在各项目区积极推广微灌、喷灌、低压管道灌等田间高效节水技术,抓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示范区建设,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对井灌区实行管道输水与喷灌、微灌相结合;对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采用地面节水灌溉技术,对瓜果、蔬菜等园艺作物使用微灌技术,推进棉花膜下滴灌技术。2007年在昌吉市、库尔勒市建设两处棉花智能化膜下滴灌示范区,对气象、土壤水分、土壤肥力实行自动化监测和预报,实现智能化灌溉和管理,亩均增产皮棉20公斤以上、节水200多立方米、节本增效460元以上,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全区各地在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均注意把节水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多措并举,务求实效,实现了工程与非工程节水措施的有机结合,2000年以来,全区农业综合开发累计建设喷灌25.9万亩、微灌25.4万亩。对土地治理项目在实施节水措施的同时,采取总量控制、定额管理的节水管理技术,充分发挥了节水工程的综合效益。通过各项措施的综合运用,各项目区切实解决了“浇土不浇苗、费水效不高”的问题,节水灌溉农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同时,在示范推广新品种、新工艺和高效节水灌溉、管理技术中,注重加强对农牧民进行新型实用技术培训,使之熟练掌握耕地栽培、施肥和灌溉技术。
以加强农业生态治理为着力点,大力推进生态安全农业建设。紧紧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农田及周边实施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加强农田林网配套和农业生态工程建设,结合节水灌溉技术应用,科学规划建设农田防护林和水土保持林,20年间共计造林120万亩,增加农田林网防护面积938万亩,不仅提高了农业抵御风沙、风蚀的能力,而且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土壤条件,增加了耕地面积,切实保护和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同时,在牧区利用地形条件实现自流管灌和自压喷灌,建成一批人工灌溉草场,不仅快速增加了草地覆盖面积,而且有效防止了草场退化。近年来,成功建设了阿克苏柯柯牙生态保护区、塔城老风口防风项目区、和田县绿色长廊、库尔勒土地沙化治理项目区等一批重点生态治理区。特别是克拉玛依农业综合开发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成效显著。该项目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领,多方投入,累计造林10.2万亩,基本构建了林业生态保障体系,区域降雨明显增多,污染降低,环境美化,促进了生态改善,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以外资项目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切实降低水资源成本。利用英国国际发展部赠款,在部分县市实施了面向贫困人口的农村水利改革项目,在阿克苏市、温宿县、焉耆县实施组建了30个独立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管理农田灌溉面积27万亩,实行了农业灌溉经济用水定额管理。通过测定农业灌溉经济用水定额,从而增强了农户管水和节水意识,做到科学用水。同时,通过项目实施,鼓励社会各界参与水利工程建设和节水农业发展,积极引导农民参与水利工程运行管护,达到了农牧民爱护水利工程、节水增效的目的。
以加强项目管理为突破口,实现项目管理规范科学,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项目和农业生态治理项目,在自治区现代农业发展和促进农牧民增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自治区在项目和资金管理工作上,除严格执行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有关制度、规定外,还制定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讲程序、讲规范、讲科学,遵循规划,科学论证,公开审批,择优立项,注重检查,加强监督,严格验收,努力做到项目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程序化、制度化。特别是在资金管理上,建立并实行了完善的财务管理办法、会计审计制度,严禁挤占挪用和违规使用,严格执行专人管理、分账核算、专款专用制度。通过严格的管理,保证了项目安全、资金安全,实现了效益的最大化。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供稿)
责任编辑 冉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