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19 作者:桓丽霞 (作者单位:广东省清远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刘千里是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的一名农民工,进城务工月薪一直为1000元左右,但是今年春季在市高级技工学校经过3个月的技能培训,取得初级技工证后,目前已成为了该市某产业园区一家公司的机电维修组组长,月收入达到2500元。这里所说的“培训”是指清远市为落实劳动力转移政策、促进全民就业的措施之一,而刘千里也只是“培训”出来的数万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清远市坚持政府推动与遵循市场规律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创造条件,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支持等措施,引导劳动力合理转移。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8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84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7万人次,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48%、100.2%、168%和12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加快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根据珠三角地区用工需要,健全清远市和珠三角对口劳务帮扶机制,签订帮扶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帮扶责任,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适用性劳动力。2008年8月与佛山市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至2012年,清远市向佛山市转移劳动力就业2万人,佛山市2008年在清远市招收5650人就读...
刘千里是广东省清远市阳山县的一名农民工,进城务工月薪一直为1000元左右,但是今年春季在市高级技工学校经过3个月的技能培训,取得初级技工证后,目前已成为了该市某产业园区一家公司的机电维修组组长,月收入达到2500元。这里所说的“培训”是指清远市为落实劳动力转移政策、促进全民就业的措施之一,而刘千里也只是“培训”出来的数万受益者之一。
近年来,清远市坚持政府推动与遵循市场规律相结合,在遵循产业布局和产业转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因势利导,创造条件,通过搭建平台、政策支持等措施,引导劳动力合理转移。2008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8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对象841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7万人次,分别完成年度任务的148%、100.2%、168%和127%,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86%,就业局势持续稳定。
加快劳动力向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
根据珠三角地区用工需要,健全清远市和珠三角对口劳务帮扶机制,签订帮扶协议,明确目标任务和帮扶责任,着力培养和输出具有较高技能和素质的适用性劳动力。2008年8月与佛山市签订了劳务合作协议:至2012年,清远市向佛山市转移劳动力就业2万人,佛山市2008年在清远市招收5650人就读中职学校并推荐就业,以后每年递增10%。广东省劳动就业技工学校(广州市)、深圳技师学院和深圳鹏城职业培训中心联合教学基地与清远市华南职业技术学校签订了联合办学协议,目的是实现技能培训就业一条龙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劳动力的就业输出问题,并为本地和珠三角发达地区的大中型企业提供急需的劳工技术人才。
以产业发展推进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
以“三促进一保持”(促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总要求,结合产业升级和承接产业转移,积极培育产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和特色产业,提高吸纳就业能力。一是围绕延伸产业链、推动上下游产业配套改革,加大优质企业引进力度,主动融入珠三角现代产业分工配套,加快形成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产业集群,使清远市成为珠三角先进制造业配套基地和新型产业的成长地。基地和产业的形成,促进了产业集群的建立,形成了大批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的市场需求,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劳动力就业和再就业。二是围绕提升建材、有色金属、电子、生物制药等支柱产业发展水平,主动接受珠三角产业转移,进一步延长和完善产业链条,引进一批大型项目,培育一批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一批名牌产品,扶持一批企业上市,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大型项目的引进,县域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带动了当地富余劳动力的就业,2008年全市零就业家庭继续保持动态为零。随着投资环境的不断完善,许多企业落户英德,部分企业出现了招工难、工人不足的现象。为此,英德市组织举办“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月”等各类招聘活动120场,全年共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2.9万人,其中本地就近转移就业0.98万人。三是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服务中心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做大做强漂流、温泉等旅游品牌,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生态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精品景区,以特色旅游为重点,以培育市场要素为带动,吸纳更多的当地劳动力投入到第三产业中去。四是把产业转移园作为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重要载体,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工业园、华侨产业园、民族工业园三个大型工业园区的建设已全面展开,产业转移园吸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培训就业方案正抓紧制定并抓好落实,进一步明确企业吸纳和培训当地农村劳动力的社会责任。清远通过产业转移园建设,极大地提高了吸纳就业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就佛山(清远)产业转移园来说,目前用工人数已达4.55万人,其中,清远本地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为43.35%。根据目前产业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2010年该产业园可提供就业岗位5.5万个,吸纳本省农村劳动力占总劳动力比重将达到70%。
建立实训基地 加强就业培训
清远以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为主阵地,建立覆盖城乡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建立公共实训基地,认定一批劳动力培训定点机构。全市12家培训机构共开设电子电工、计算机技术、机床加工等20多个工种,完成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3.6万人,是省下达任务的138%。市政府加大就业培训资金投入,对贫困地区给予倾斜,并以市高级技工学校为龙头建立公共实训基地,通过在各地设立分校区,在中心镇、大型工业园区设分教学点,形成“一县一校一镇(工业园)一分教点”的培训网络。同时,积极开展“送教上门”活动。一是送教进村,考虑到偏远山村交通不便的实际情况,基层培训机构把教学设备搬到自然村进行培训,深受广大农村劳动力的欢迎。市质监局联合市劳动局、市高级技工学校为广大农民提供免费特种设备操作技能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积极向二三产业转移就业。第一批劳动力转移特种设备作业培训班在清城区横荷街道办佛祖村开班,首批32名农村青年参加了培训。培训后经理论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将颁发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书,学员凭此可以从事特种设备操作工作。二是送教进园,为方便工业园区内农民工在业余时间进行技能培训,培训机构把培训班办到园区内,帮助更多的农民工得到技能提升的机会。此外,为全面贯彻落实劳动力转移政策,清远市大力发展技工教育,进一步加大劳动力培训力度,加快培养一批市场急需的中高级技工和工人,着力提升本土人力资源竞争力。开展校企合作,根据企业用工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订单式”技能培训,如清远市高级技工学校与毅力工业城的企业共同开展了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经培训合格者可录用为企业员工,就业率超过90%。2008年全市技工学校招生6034人(其中高级班2310人),完成省计划任务的110%,比2007年增加1121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4500人。香港联亚集团是国际知名的高级时装生产企业,全球年销售额达10亿美元,目前在清远市办有规模较大的生产基地。集团总裁汪建中在详细了解华南职业技术学校的师资状况和学科设置后,和学校达成了校企联合办学共识,要求学校办班为该集团清远生产基地培训中层干部和中级技工人员。
实施城乡一体的公共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
全市设立了9个“一站式”就业服务大厅,85个乡镇已按照省统一标准建立劳动保障事务所,统一使用省劳动保障业务模块,按照“数据集中、服务下延、上下联网、信息共享”的原则,实现省、市、县(市、区)、乡镇劳动保障所四级网络覆盖。大力开展“以人为本”的就业服务,组织实施“四个专项行动”,推动就业服务项目化。元旦、春节期间组织实施“再就业援助月活动”,帮助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零就业家庭”实现稳定就业,重点落实职业介绍补贴和岗位补贴政策;春节后组织实施“春风行动”,落实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五月组织开展“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发挥民营企业扩大就业作用;九月组织实施“大中专技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周活动”,重点帮助登记失业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2008年,在“四个专项行动”中,全市共召开专场招聘会56场,组织各类企业1155家参加招聘,提供就业岗位86719个,进场求职人数10万人次,初步达成招工意向41236人,现场录用13292人;发放“春风卡”93500张,劳动政策宣传扑克牌3000副,制作宣传资料5万份。同时,将专场求职招聘和网上求职招聘相结合,将有形市场向无形市场拓展。及时通过市场发布职业供求信息达21.08万条,劳动者实现基本信息相互交换,资源共享,服务延伸;人力资源市场网开通24小时咨询服务,劳动者足不出户就能了解用工信息,进行网上登记,求职面试,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大了求职范围。
责任编辑 冉鹏
知识卡片
泰勒的三个著名试验
20世纪初期,被誉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泰勒提出“经济人”的人性假设理论,通过试验制定操作规章、工作定额和差别工资等制度来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时代。
试验一:搬运生铁试验。试验的第一步是科学挑选工人。用3—4天时间仔细观察75个工人,从中挑选出4人,调查了他们的历史、性格、习惯和抱负,最后挑选出一个身材矮小的荷兰人施密特。施密特是一个十分自信的工人,此人因爱财如命且又十分小气而闻名。泰勒用金钱激励他,每天给他的工资由1.15美元提高到1.85美元,条件是必须按泰勒的要求搬运生铁。结果施密特第一天很早就搬完了47.5吨生铁,拿到1.85美元。泰勒试着转换各种工作因素,试验了行走速度、持握位置和其他变量,以观察它们对施密特日生产率的影响。经过仔细研究,制定出一套最优搬运方法、最优工休间歇的制度。这套制度的应用使工人日工作量提高到47吨,负重搬运的时间只有42%,工资也提高了70%。
试验二:铁锹试验。泰勒准备了8—10个不同的铁锹,每种铁锹用于铲某种特定的物料。还对每一套动作的精确时间做了研究,从而得出了一个“一流工人”每天应该完成的工作量。试验效果出奇得好,堆料场的劳动力从400—600人减少为140人,平均每人每天的操作量从16吨提高到59吨,每人日工资从1.15美元提高到1.88美元,而每吨的搬运费从7.5美分降到3.3美分,实现了劳资双方的“精神革命”。
试验三:金属切削试验。在使用车床、钻床、刨床等机床切削金属时,根据金属的成分、工件的直径、切削的深度、进刀量等,研究使用什么样的刀具,用多大的切削速度,以便获得最佳的金属加工效率。试验发现了能大大提高金属切削机工产量的高速工具钢,取得了各种机床适当的转速和进刀量以及切削用量标准等资料,形成了金属加工方面的工作规范。(成辑)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