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通过全面推行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利用国债资金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建立市区财源建设联动机制等措施,促进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120.148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42.6亿元,年均增长24.09%。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已在财政上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致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后劲。
一方面,税收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07年,青岛市GDP为3786.52亿元,地方税收收入为182.27亿元,这两项指标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居中间,但地方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在5个单列市中基本上是最低的。同时,从税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的税收弹性系数来看,2003—2007年青岛市的税收弹性低于1,表明税收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07年有所好转,税收弹性达到1.53。另外,由于税费改革,2000—2005年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均保持在85%以上,而2006年、2007年却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虽然与整体财政体制改革相关,但也表明未来增加税收收入应成为青岛市振兴地方财政的政策着力点。
另一方面,税源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税收质量的提高和税收...
近年来,山东省青岛市通过全面推行财源建设目标责任制、利用国债资金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建立市区财源建设联动机制等措施,促进了财政收入稳定增长,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2000年的120.1483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342.6亿元,年均增长24.09%。但经济发展中的结构性制约因素已在财政上不同程度地显现出来,致使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缺乏后劲。
一方面,税收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07年,青岛市GDP为3786.52亿元,地方税收收入为182.27亿元,这两项指标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位居中间,但地方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地方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在5个单列市中基本上是最低的。同时,从税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性的税收弹性系数来看,2003—2007年青岛市的税收弹性低于1,表明税收增长滞后于经济增长。2007年有所好转,税收弹性达到1.53。另外,由于税费改革,2000—2005年税收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均保持在85%以上,而2006年、2007年却呈现快速下降趋势,虽然与整体财政体制改革相关,但也表明未来增加税收收入应成为青岛市振兴地方财政的政策着力点。
另一方面,税源的结构性矛盾制约着税收质量的提高和税收增长的稳定性。从税源的产业构成来看,与沿海其他计划单列市相比,青岛市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如2007年,青岛市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高达203.59亿元,占三产的比重为5.4%,两项指标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均列第二位;第二产业增加值虽然增速较高,但由于占三产比重较低,约为51.6%,在5个计划单列市中列第三,导致GDP增量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量贡献率不高,制约了税收增量的持续提高。此外,工业结构中电气机械及器材、纺织、烟草、食品加工、化工化纤等主导产业的原料化倾向明显,中间投入所占份额大,增值率低,这也是青岛第二产业增加值占三产比重偏低的主要原因。从税源的税种构成来看,主要税种未对地方税收收入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营业税、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3个地方主体税种的税收收入占了地税收入的70%左右,其中,2000—2007年营业税收入占全部地方税收收入的比重为35%左右,在地方税种中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最高。但与其他单列市相比,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过大,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在5个单列市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大连并列第三位。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发展滞后成为影响营业税增长的主要原因。因此,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成为青岛市中长期提高地方税收收入的必然选择。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进和完善,以促进地方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一是优先发展税收潜力较大的制造业和六大产业集群,夯实地方税源基础。首先,着力培育制造业基地,带动青岛市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优化,为地方税收收入稳定增长提供强力支撑和坚强保障。针对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GDP比重过低、工业经济对税收贡献不明显的事实,建议青岛市应大力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着力发展高新技术、物流及金融三大支柱产业,尤其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其次,对家电、电子、石化、汽车、造船、港口六大产业集群内的大企业实行财政激励政策,鼓励骨干税源持续快速增长。可选择部分上缴地方税收数额较大的企业,逐户列出清单、锁定税号、核定基数、确定增幅、超额奖励。同时,在政府采购、政府投资项目采购以及对外援助采购中,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本地大企业产品。再次,鼓励大企业实行本地配套,引入外地企业到青岛市投资。对引进外地配套企业的大企业,配套企业新增地方税收纳入大企业年终考核。同时,鼓励为大企业配套的现有企业的规模扩张和技术提升。对重点配套产品的技术开发、技改投资项目,根据配套企业上缴地方税收增长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助或贴息。
二是调整、优化税源结构,增强税收增长后劲。首先,进一步扩大烟草、啤酒、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海洋生物制药等4个高增加值、地方税收高贡献率行业的生产规模,优化产品结构。其次,推动家电企业从传统产业向信息产业的提升。重视家用电器为主的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对全市税收增长的拉动作用逐年减弱的事实,通过政策引导,使其从生产传统家用电器产品为主向生产通讯设备、IT产品转变,开发技术密集、科技含量高的产品,提高附加值。再次,充分发挥规模大、产业链长的交通运输设备、石油化工、钢铁等产业对税源经济的集聚、延伸和拉动作用,从根本上壮大地方税源。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可确立汽车、修造船、机车车辆为产业链的上游行业,利用其遍布钢铁、橡胶、石化、新材料的下游产业链条,培育优势产业集群、产品集群,鼓励大企业吸收本市中小企业为之配套,拉长支柱产业链条,增强对县域经济的辐射作用。
三是突出发展有助于地方税收增长的第三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如现代物流、软件业、商务中介等现代服务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属于后备税源,应制定具体政策,鼓励其发展;通过加强市、区商业中心、社区商业和农村商品流通网络建设,带动传统服务业升级;大力发展港口经济、旅游经济、楼宇经济、节庆经济、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搞好房地产业的城市建设规划,大力发展房地产业。
责任编辑 刘慧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