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1-20 作者: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第十二届东盟加中日韩(10+3)财长会于5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谢部长就此次会议情况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此次10+3财长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谢旭人:本次10+3财长会主要讨论了区域宏观经济形势,并审议了东亚财金合作的各项合作倡议。其中,各方就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简称“储备库”)的规模及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经济监测机制等主要要素达成共识,标志着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本次会议还宣布建立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对于满足域内企业融资需求、促进区域债券市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会议取得的这些成果展示了东亚国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决心,对于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促进东亚经济尽快恢复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
10+3财金合作机制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国家普遍认识到加强地区经济和财金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97年12月,东盟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日、韩领导人首次应邀参加了会议,东盟加中日韩(“10+3”)合作...
第十二届东盟加中日韩(10+3)财长会于5月3日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财政部部长谢旭人率中国代表团参加了会议。谢部长就此次会议情况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记者:请您简要介绍一下此次10+3财长会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谢旭人:本次10+3财长会主要讨论了区域宏观经济形势,并审议了东亚财金合作的各项合作倡议。其中,各方就筹建中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简称“储备库”)的规模及份额分配、出资结构、贷款额度、决策机制、经济监测机制等主要要素达成共识,标志着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本次会议还宣布建立区域信用担保和投资基金,对于满足域内企业融资需求、促进区域债券市场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会议取得的这些成果展示了东亚国家齐心协力、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决心,对于维护地区金融稳定,促进东亚经济尽快恢复增长具有重要意义。
{链接}
10+3财金合作机制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东南亚和亚洲其他国家普遍认识到加强地区经济和财金合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997年12月,东盟国家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举行,中、日、韩领导人首次应邀参加了会议,东盟加中日韩(“10+3”)合作框架初步形成。此后,在1998年12月举行的第二次东盟加中日韩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提出在10+3框架内建立财政和央行对话机制,获得各方赞同。首次10+3财政和央行副手会议和首次10+3财长会议分别于1999年3月和4月在越南首都河内和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标志着10+3财金合作机制初步形成。10+3财金合作机制建立至今已举行了十二次财长会。除了定期召开会议讨论国际和地区经济金融形势之外,10+3成员还在建立区域资金救援机制、区域债券市场发展、短期资本流动监控、建立早期预警机制、财金培训、加强经济评估与政策对话等领域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合作。
记者:区域外汇储备库对维护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能发挥哪些作用?
谢旭人:东亚国家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安排,对维护本地区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首先,本次财长会就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展示了东亚国家齐心协力、共同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和决心。就整个区域来看,将原先松散的双边援助网络提升为较为紧密的多边资金救助机制,使区域财金合作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增强了本区域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
第二,就储备库的实际作用看,成员国在遇到流动性困难时可以从储备库中获得资金支持。储备库是对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组织资金援助的有力补充。
第三,为保证储备库的顺利运转,10+3成员国还将加强区域经济监测,着手建立独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构,这将有助于提高本地区危机预警能力,进一步增强防范危机能力。
记者:东亚地区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库对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有哪些积极影响?
{链接}
清迈倡议
2000年5月,在泰国清迈举行的10+3财长会通过了以双边货币互换为主要内容的“清迈倡议”,其核心目标是:解决本区域短期流动性困难,弥补现有国际金融安排的不足。区域双边货币互换机制的形成标志着本地区资金救助机制的建立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体现了东亚地区的合作决心,对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具有重要影响,在国际社会产生巨大反响。
谢旭人:筹建区域外汇储备库是东亚国家在强化金融危机预警和国际救援机制方面的重要合作,也是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系的有益探索。储备库可以更好地利用东亚国家充裕的外汇储备,维护本地区的经济金融稳定,弥补现有国际多边救援资金的不足。为保证储备库运转而建立的区域经济监测机制将能更有针对性地对区域经济金融情况进行跟踪和监测,是对国际金融预警机制的有益补充。我们相信,以区域外汇储备库为代表的多种形式的区域财金合作将成为未来合理的国际金融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记者:东亚财金合作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谢旭人:东亚财金合作总的发展趋势是由浅入深,由松散到紧密,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而逐步深化,内容和形式也将更加丰富多样。
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促使东亚国家建立了以“清迈倡议”下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为基础的区域资金救助机制。为克服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松散、不易形成合力的不足,温家宝总理在2003年10月第七次10+3领导人会议上提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倡议,得到了与会领导人的普遍支持。为落实领导人的指示,10+3财长们在2006年5月财长会上决定成立清迈倡议工作组,研究多边化的形式和内容。2007年5月,10+3财长会决定选择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具体形式。经过各方共同努力,本次会议就区域外汇储备库的主要要素达成共识,标志着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取得了重大实质性进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次会议取得的成果仅仅是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中的阶段性成果。下一阶段储备库还有待落实和完善。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不断加深,东亚财金合作还将面临新的挑战,增强本地区抵御金融风险的整体能力,建立深度、高效、富有活力的区域金融市场仍任重而道远。下阶段,在坚定不移地推进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的同时,10+3各方还应着眼长远,积极研究探讨深化区域财金合作的多种途径,丰富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为维护区域经济金融稳定,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做出不懈努力。
记者:作为本区域最重要的成员,中国在推动东亚财金合作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谢旭人:中国是东亚财金合作的坚定推动者和支持者。过去多年,中国和东亚各国密切合作,共同推进了以清迈倡议多边化、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为主要内容的区域财金合作。
截至2008年底,在清迈倡议框架下,中国与日、韩、泰、菲、马、印尼等国签订了6份总额为235亿美元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其中我国承诺出资165亿美元。2008年10月国际金融危机蔓延以来,中国还在清迈倡议框架之外与部分东亚成员签订了总规模为3600亿元人民币的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为这些国家提供流动性支持。特别值得指出的是,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进程,支持加快自我管理的区域外汇储备库筹建,以加强本区域危机救助能力。中国已决定向区域外汇储备库出资384亿美元。在发生金融危机时,储备库以借贷方式向出现流动性困难的成员提供资金帮助。
另外,中方还积极推动亚洲债券市场发展倡议,参与了在促进本币债券发行、增加本币债券需求、改进监管框架以及完善债券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研究,为促进区域债券市场发展做出了积极努力。
记者:东亚财金合作进程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对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有哪些启示?
谢旭人:回顾过去五年推动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历程,我认为东亚财金合作能取得重大进展主要得益于以下三点:一是东亚经济的不断发展、融合为推动区域财金合作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东亚各国政府对推动区域财金合作所做出的坚定政治承诺和所给予的坚定政治支持;三是各国在推进合作中坚持的平等参与、循序渐进、求同存异、协商一致、共赢发展的东亚合作模式。这些都是东亚合作的宝贵财富和力量源泉。东亚财金合作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只要我们坚定信心,坚持东亚合作模式,我们就可以在各个领域取得进展,共同推进东亚一体化进程,实现东亚地区的稳定、发展和繁荣。
{链接}
区域外汇储备库
2007年5月,在日本京都举行的10+3财长会上,各国财长原则同意将自我管理的外汇储备库(即由各成员国央行分别划出一定数量的外汇储备建立区域外汇储备基金,在非危机时期由各国自行管理各自的出资,在危机发生时集中用于以贷款的方式提供短期资金救助)作为清迈倡议多边化的形式。2008年5月,在西班牙马德里举行的10+3财长会议最终一致同意:外汇储备库的总规模不低于800亿美元;中日韩和东盟出资比例为80∶20;贷款条件则继续沿用清迈倡议双边货币互换协议条件,其中贷款利率为伦敦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加3%(如贷款展期,利率相应上调)。2008年11月27—28日,在日本箱根举行的10+3财政、央行副手会上,各方就加强区域财金合作,应对金融危机的具体举措达成了包括将储备库规模扩大到1200亿美元,加强区域经济监测,在强化经济监测机制后可扩大储备库与IMF贷款的脱钩比例,必要时可扩大与其他成员签订的双边货币互换协议的规模以及扩大签约国范围等一系列共识,并反映在10+3国家共同应对危机的《亚洲经济金融稳定行动计划》中,于2009年2月22日在泰国普吉岛举行的10+3特别财长会会后正式对外发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