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普事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农业的两个转化。对农村科普事业的支持,应当是财政支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随着农业两个转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中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广泛兴起。要有效地提高财政支农资金的经济效益,不仅要更好地解决“钱物结合”的问题,还必须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农业科学技术推广中的积极作用。1982年以来,我们在支持农业科研和农口各主管部门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着重支持了农村科普事业。几年来的实践证明,这样做既有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农村技术人才的培养,又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是一条依靠农民自己办科学事业,提高支农资金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我们的做法是:
一、积极支持农村科普网络的建立。从1982年起,连续两年我们着重抓了支持建立农村科普网络的工作,全地区13个县、市和工农区从地、县机动财力中安排了近40万元的科普活动垫底资金,在全地区范围内支持建立了691个区、乡科普协会,455个科普服务站,发展了5.6万户科技示范户,实现了全地区农村科普组织的网络化。为了使这些组织能够逐步成为经济实体,又由各县财政部门协同县科协和农业局,帮助他们开展了技术咨询和技术承包等服务活动。据统计,全地区以区、乡科普协会、科普服务站为基础,建立咨询服务组织857个,开展了农技、植保、林木及果树栽培、畜禽繁育及饲养,以及药材、食用菌、建筑、采煤、电器维修、各种加工等咨询及服务项目107项。1984年纯收入171.72万元,部分单位做到了经费自给。据通江县调查统计,由财政拨给垫底资金开展咨询服务活动,平均每元新增产值48.66元,社会经济效益为投入资金的几十倍。
为了加强对基层组织的指导和管理,1985年我们还开展了支持建立县农业咨询服务中心的工作。例如,开江县的服务中心,已在县财政、科协、农业局的共同努力下建成。为了解决资金问题,由地区财政局借给该服务中心周转金1万元,县财政局也将农业事业费中开支的临时人员经费3万元借给服务中心周转使用。目前,服务中心和基层服务站协调一致,活动开展得很有成效,深受群众的欢迎。
二、促进农村技术人材的开发。我们主要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由地、县财政安排少量资金,在全地区范围内开展农村人材普查。通过普查,共发现各类人材241,659人,相当于现有农业人口的2.8%。在此基础上,又采取各种形式进行分期分批的专业培训;然后,经过统一考试,评定技术职称。现在,全区13个县、市、工农区,已有10个完成了这项工作,共评定农民技术员5,981人,其中技师117人,并从评定职称的人员中,向各级农技咨询服务组织择优推荐了5,310人。
第二,支持乡、村科普及咨询服务组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多专业的技术培训。现在,全地区已办起542个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开办了一批专业技术班和各种长短期训练班。学校和训练班共开办了41门课程,包括农技、植保、蚕桑、农机、建筑、电器等各种不同专业,培训学员21.1万人次。
第三,促进农业学校的发展。1984年中央农业广播学校在地、县建立分校后,尽管地县财力十分紧张,仍挤出17万元资金,解决农学专业招生以及教学所需各项费用。1985年地、县财政又安排资金22万元,除保证农学专业的需要外,新开设了畜牧、农经两个专业。除此以外,我们对全地区8所农业学校进行了调查,调剂资金18万元,用于增添教学设备、维修教学用房,使教学条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第四,帮助农民建立各种技术研究组织。在农村人材普查和开展培训并发展科技专业户的基础上,我们本着“扶持一点,受益一片”的原则,支持由科技专业大户牵头,开展以推广应用专项技术为内容的研究活动。为了促进这些研究活动的开展,1984年5月,我们协同有关部门,在巴中县召开了农民研究会代表大会,推动了各种农民技术研究组织的迅速建立。到1985年6月底,全地区这类组织已发展到940个。
三、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农村科普活动。几年来,我们同农业局一道,通过科协着重抓了杂交水稻制种、无土温室或生物能两段育秧,以及田间科学管理的普及工作。1984年全地区杂交稻面积达到252万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60%。为了解决全地区90万亩烂泥田的增产问题,我们从1984年起抓了推广水稻“半旱式”栽培技术的工作,当年推广2万亩,平均亩产1,037市斤,比传统的栽培方法增产24%以上。同时,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运用病毒原理防治茶毛虫的工作,支持杂交良种猪、生猪饲料生喂、网厢养鱼、培植速生林等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工作。为了加速优良品种和农业科技的推广,近两年来,由地县财政安排少量资金,支持科普协会及有关的科技工作者和业务骨干,开展研究工作,并且协同主管部门召开了杂交水稻、杂交玉米、柑桔、茶叶、牲畜、食用菌、苎麻、油桐等专题讨论会,对各种技术措施,进行科学论证。在财政部门的支持下,全地区13个县、市、工农区中,创办了定期或不定期的科普小报,加强了农业科教电影的发行放映工作。1985年春结合大春生产,放映了水稻半旱式栽培,地膜复盖等农业科教片1.2万场,观众近900万人次。

四、合理安排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在资金的安排使用上,我们一是了解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各有关部门的资金安排使用情况,避免重复,促进有关部门统一安排项目、协同作战;二是随时了解农村科普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改变一些资金的用途,使其发挥更大效益。三是实行“钱技结合”的办法,根据实际需要,技术推广到哪里,支农资金也扶持到哪里。用支农资金来支持农村科普组织推广新技术,用新技术的推广来保证支农资金的经济效益。支农资金既支持了农村生产,又支持了农村科普事业,收到了双重效果;四是选准扶持环节,真正做到支持一点,受益一片。例如,在养蚕生产上,支持“小蚕共育”,可以收到省桑叶、省人工、省投资和有利于防病,有利于防毒的“三省、两利”的效果。我们就依靠基层科普等农技服务组织,在乡一级着重支持小蚕共育室的建立,有效地促进了蚕桑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