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吉县位于宁夏南部山区,地处西北黄土高原中心地带。这里历史上曾是“山岭晴风,层林滴翠”的地方,自明清以来,由于不断毁林开荒,逐渐变成了荒山秃岭,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繁,群众生活极度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山区建设,确定了“大力种草种树,兴牧促农,因地制宜,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的农业生产建设方针。1981年西吉县被确定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重点县,并接受联合国粮食计划署19,642万斤小麦的援粮造林资助。根据协议,在1982年至1986年内,造林64.5万亩(其中退耕造林49.5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种草68.25万亩(其中退耕种草33万亩,荒山种草33.25万亩),四年内基本完成,第五年扫尾验收。西吉县把防护林工程作为经济建设的重点,集中财力、物力,广泛深入地动员全县各族人民,全力投入工程建设,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超额实现了计划。截至1985年5月,已种林草145.2万亩,超额9.1%完成任务。其中造林74.6万亩,户均14亩,种草70.6万亩,户均12亩,四旁植树3,458.5万株,人均107株。大规模的种草种树和精心维护,使荒山逐渐披上了绿装,开始显示出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1984年全县饲养大家畜7.7万头、羊14.9万只、猪6.1万头,牛羊猪肉总产达314.9万斤,比上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退耕还林还牧后,加强了基本农田的深耕细作,提高了粮食单产、总产,1984年粮食总产16,300万斤,人均有粮520斤,都比1981年增长40%以上。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民收入增加较快,1984年全县农业总收入5,019.9万元,比1981年增长2倍,农民人均收入比1981年增加3倍。
西吉县防护林建设工程搞得比较成功,在资金的筹集、安排和使用上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多方筹集资金,合理安排使用。1982年以来该县共投入资金1,973万元,其中“三北”林业局补助80万元,县财政局用“贫困低产县投资”款安排600万元,争取自治区财政厅从“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项目中拨给1,293万元,并接受联合国粮食援助16,125万斤。为了使资金充分发挥效益,该县将资金的使用集中在购买种籽、育苗、造林和种草,以及科研、病虫害防治、技术培训等方面。对能提高绿化效果的大面积连片种植,该县在树种、草籽、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使其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目前,该县有四分之三的乡拥有万亩和5,000亩以上的连片林草,有近百个大队拥有千亩以上连片林草。
二、加强领导,深入基层进行指导。为了确保防护林建设工程任务的完成,该县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由县里主要领导任正副指挥,负责总体规划的实施。自治区财政厅农财处负责同志担任防护林建设工程资金的审计工作。县财政科把管好用好防护林建设工程资金作为工作重点,除设有专人管理这项资金外,还配备一名副科长专抓此项工作。县乡两级每年还抽调600多名干部和科技人员,由县领导同志带队,到乡、队、户进行指导。
三、明确补助标准,订立经济合同。为了调动群众植树种草的积极性,县里明确规定,造一亩林补助树苗、树籽款8至12元;种一亩草补助草籽款4至6元;四旁植树每株补助8分;退耕造林种草每亩补助小麦200斤;荒山造林种草每亩补助小麦60斤。年初以户为单位,核实任务,主管部门与农户签定造林种草责任书,秋季县乡两级组织有领导和技术人员参加的验收小组,按照合同和技术设计规定的标准,逐户逐队检查验收,核实数据,发放款物。款物的发放采取夏季预付,秋季结算,多劳多得。这个办法既促进了工程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又保证了投资效果,同时使农民较快地得到了收益。
四、加强资金管理,改进管理办法。县、乡、队三级设立了专职会计,对防护林工程的款物分别记帐,每个参加工程建设的农户都有“农户粮、款发放手册”。队里按“三联单”发放款物,并记好“款、物往来帐目”,坚持专款专用,按期报告使用情况。该县每年都组织专人,逐乡检查原始单据和往来帐目,帮助解决款、物使用中出现的问题,督促各乡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这样不仅确保了帐物、帐据、帐帐相符,及时堵塞了漏洞,还使工程投资按规定标准和使用原则,逐级落到实处。
为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这个县还区别情况逐步将无偿使用的资金改为有偿使用。对长期才能见效的造林、种草仍采取无偿有责的办法,对见效较快的育苗等项目采取有偿定期周转的办法,对其他一些近期能够收效的项目,也根据见效时间确定回收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