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工作,多年来基本上是沿用以“单位预算,定员定额”为基础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时间内对发展我国的经济建设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四化建设的发展,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就暴露出来了。主要反映在,不注重行政事业经费的使用效益。近几年来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工作曾作了一些改革,实行经费包干后,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效益有一定的提高,但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按单位预算、按定员定额”管理的基本模式,资金使用的效益仍不理想。比如、在教育经费的分配上,只考虑按学校的规模、师生人数计算分配预算包干定额,而没有从教学的质量、学生的合格率等来分配经费预算。这样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果。因此,要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资金使用的效益,就必须将资金的使用效益与资金的分配紧密地挂上钩,有效益的给钱,没效益的不给钱,效益大的多给钱,效益小的少给钱。同时,对行政事业财务管理机构的设置,财务管理的具体方针、政策和财会报表指标的设计等,也都应以效益为准绳来考虑。我的设想是:首先,要根据资金使用效益信息反馈的原理设置行财管理的内部组室。为了更切实地将资金使用效益与财政预算的分配直接挂钩,使财政管理部门更有效地管理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各项资金,财政部门的行政事业财务处、科、股的设置,应根据效益信息反馈的原理来组建,如图所示:(见左栏)

其次,要建立资金使用效益与预算资金分配直接挂钩的财务管理模式。目前,在一部分同志的思想中还认为行政事业单位是个非物质生产部门,用不着讲资金使用效益,这是值得研究的。应当看到,非物质生产部门资金使用效益的概念比物质生产部门的含义更为抽象,更为丰富,它不仅包括了物质生产部门经济效益的内容,而且还包括了独特的社会效益。如学校有出人才的社会效益,科研机构有出科研成果的社会效益等,怎么能不讲资金的使用效益呢?长期以来,行政事业单位经费的分配很少与资金使用效益直接挂钩,是造成行政事业单位人员臃肿、机构重叠、办事效益低的原因之一。为了适应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促进事业的发展,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工作应根据资金使用效益信息反馈的原理,建立资金使用效益与预算资金分配直接挂钩的财务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应该有新的理论和新的管理办法,并设计出一整套详尽的效益考核报表,建立严密的科学的效益考核制度。
此外,鉴于行政事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面广,计算工作量大,加上要搞效益信息的分析和可行性研究等等,计算工作量就显得更大。为适应工作的需要,还必须采用先进的计算方法和先进的计算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