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9 作者:吉林省财政厅商贸处
[大]
[中]
[小]
摘要:
认真抓好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是开创提高经济效益新局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吉林省商业、粮食、供销社企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认真贯彻调整方针,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整顿企业,狠抓扭亏增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3年,全省商、粮、供销社三个系统的企业减亏增盈11,916万元,其中商业企业的亏损企业减亏5,189万元,扭亏35.5%,亏损户由1982年的633户减少到224户;商业企业的盈利企业实现利润比1982年增加1,237万元,增盈9.7%。
吉林省有关部门在搞好商、粮、供销社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思想转轨,把端正办企业的指导思想作为扭亏增盈工作的首要问题。针对一些企业多年存在的抓购销不注重效益,做买卖不大讲核算,经商不理财的问题,他们组织干部职工,联系实际,分清是非,在思想上、工作上摆正了四个关系。
一是摆正提高效益与扩大商品购销的关系。过去,主管部门和企业片面理解扩大购销,往往是生产部门有多少产品,商业部门就收购多少,不大关心商品的质量和适销对路,不重视加速商品流通,节约费用。结果,造成商品积压,经济效益差。通过讨论,企业认识到商业工作必须把购销调存...
认真抓好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是开创提高经济效益新局面的一项重要内容。吉林省商业、粮食、供销社企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领导下,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认真贯彻调整方针,加快改革步伐,全面整顿企业,狠抓扭亏增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1983年,全省商、粮、供销社三个系统的企业减亏增盈11,916万元,其中商业企业的亏损企业减亏5,189万元,扭亏35.5%,亏损户由1982年的633户减少到224户;商业企业的盈利企业实现利润比1982年增加1,237万元,增盈9.7%。
吉林省有关部门在搞好商、粮、供销社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中,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抓思想转轨,把端正办企业的指导思想作为扭亏增盈工作的首要问题。针对一些企业多年存在的抓购销不注重效益,做买卖不大讲核算,经商不理财的问题,他们组织干部职工,联系实际,分清是非,在思想上、工作上摆正了四个关系。
一是摆正提高效益与扩大商品购销的关系。过去,主管部门和企业片面理解扩大购销,往往是生产部门有多少产品,商业部门就收购多少,不大关心商品的质量和适销对路,不重视加速商品流通,节约费用。结果,造成商品积压,经济效益差。通过讨论,企业认识到商业工作必须把购销调存、一买一卖等所有活动,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既要注意从扩大购销中去取得效益,也要重视在提高效益的前提下去扩大购销。要加强对市场的分析和预测,加强采购管理,按计划、按需要组织适销对路的商品来供应市场。同时,要在各个环节上精打细算,降低费用。
二是摆正提高效益与安排市场的关系。以前,有些地方为了保市场,抓货源,乱补乱贴,不管亏多亏少。通过学习,各地自觉地把安排市场与提高效益统一起来,从发展生产入手来丰富市场供应,从防止乱补贴、减少损失浪费等方面来增加效益。如长春市,1983年取消了不合理的蔬菜补贴230万元,加上其它措施,扭亏43.8%,蔬菜供应情况还好于往年。
三是摆正提高效益与政策性亏损的关系。一些经营猪、菜、粮的企业,在政策性亏损的掩盖下,存在着“亏损不亏理”、“亏多亏少无人怪”的思想,花钱大手大脚,损失浪费惊人。经过端正办企业指导思想的学习,企业认识到经营政策性亏损商品,同样要讲究经济效益,不能以政策性亏损掩盖经营性亏损,不少企业还广开“以盈补亏”的门路,收效很好。
四是摆正提高效益与开展竞争的关系。在搞活经济、竞争加剧的情况下,有些同志产生“经理难当,买卖难做,效益难提高”的思想,扭亏增盈畏难情绪很大。他们大讲竞争对活跃市场的好处,大讲竞争对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好处,使企业把竞争的压力变为搞好经营、提高效益的动力,灵活应变,大化小,小变专,专转精,以优质服务争取顾客,扩大销售,实现了扭亏为盈。
二、向改革要效益,抓好“推、放、砍、变”。“推”,就是全面推行经营责任制。全省商、粮、供销社企业基本上都实行了不同形式的责任制,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大锅饭”和平均主义的问题,调动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对提高经济效益起了积极作用。
“放”,就是放宽购销政策,搞活商品经营,从搞活中求效益。过去经营蔬菜,实行统一收购,统一调拨的办法,结果是产销脱节,亏损逐年增加。1983年改革了蔬菜经营管理体制,实行“大管小活”的办法。对主要品种实行包销,按计划收购,超产超购,对其它品种实行合同订购或选购。有的市,对包销的品种实行了管中有活,按品种、数量、上市时间与队户签订合同,按计划收购;对放开的品种和合同以外的部分,则提倡农民进城办店,上市摆摊,产销见面。这样搞了以后,不仅市场供应状况好于往年,而且经济效益明显上升。
“砍”,就是砍掉不必要的中间环节,减少费用支出。为了解决商品层层调拨,逐级分配,多环节、大流转、高费用的问题,他们把减少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例如,对生猪经营,属于地购地销部分,大力推行收购、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办法;对市县间调拨部分,实行站店、厂店挂钩,“白条”进城,“三角”结算的办法;对城市自产自销部分,实行站店联营,就地屠宰,鲜肉到店。改革后,减少了经营环节,降低了亏损。
“变”,就是转变经营作风。放下国营商业的架子,积极投入竞争,从搞活经营中提高效益。农村供销社改变“国营模式”、“全民办法”,由单纯经营型变为经营服务型,与农民群众合心,与农业生产合拍,真正成为农民群众集体所有的合作商业,积极支持农村商品生产的发展,为搞活农村商品流通迈出了新步伐。
三、抓重点品种和盈亏大户,认真搞好企业整顿。在扭亏增盈工作中,他们坚持一手抓扭亏,一手抓增盈。省对重点亏损品种、盈亏大户的扭亏增盈直接抓,指标落实到户,工作抓到基层。
抓重点亏损品种,主要是抓猪、菜、粮。1982年,全省国营商业经营生猪、蔬菜两个品种的亏损额占商业亏损总额的51.4%。为了把这两个品种的亏损降下来,他们经过调查研究,分别制订了扭亏方案,以省政府名义下达各地执行。为了有利于生猪、蔬菜的扭亏,还实行了“统一计划、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办法,年度的收购、调拨、储存、销售和盈亏计划,由省商业、财政两厅作为指令性计划,共同下达各地。
抓大户,主要是抓盈利和亏损额较大的企业。他们从我省的实际情况出发,经过分析,确定了195个盈亏大户。标准是,商业系统年亏损额30万元以上、盈利50万元以上的企业;粮食系统年政策性亏损50万元以上的企业;供销社系统年亏损10万元以上的基层社和产不抵债的“空壳社”。对这些盈亏大户,由省和地区有关厅局逐户掌握,逐户核定扭亏增盈计划,限期达到。
在企业整顿中,他们把功夫下在提高企业的素质上,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应变能力和决策水平。全省商业、粮食、供销社的独立核算单位,已有60.7%开展了整顿。在整顿中,他们把重点放在盈亏大户上,每个盈亏大户的整顿,都确定了整顿的时间和整顿的负责人,目前已有一半以上的大户整顿验收合格,对全面提高经济效益起了很大作用。
四、制订奖罚政策,鼓励企业扭亏增盈。他们本着“加压力,讲政策,给出路”的原则,对限期扭亏的企业,在限期内实现扭亏为盈的,原定的减亏分成或亏损补贴照给;长期亏损的小型副食品商店,限期内转亏为盈的,当年盈利全部留给企业;对消灭经营性亏损企业的市县和有关部门,对在扭亏增盈中做出重大贡献的有功人员,对企业整顿验收合格、各项经济指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的企业领导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对限期内没有完成扭亏任务的企业,以及没有特殊因素新出现的亏损企业,不准提取减亏分成,职工不发奖金。
五、建立扭亏增盈责任制。为了把扭亏增盈任务落到实处,他们在确定扭亏增盈目标的同时,落实了领导负责制,从领导机关到基层企业,从省到市县,层层明确责任。一个系统的扭亏增盈任务,由厅、局长负责;一个市、县的扭亏增盈任务,由分管财贸的市、县长负责;一个行业的扭亏增盈任务,由公司的经理(书记)负责;一个企业的扭亏增盈任务,由企业的经理负责。哪个系统、哪个地方、哪个行业、哪个企业的扭亏增盈任务完成得不好,就追究直接责任者。
建立责任制,增强了各级领导抓扭亏增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许多主管县长和局长到企业蹲点,深入实际解决问题。有的市县还把扭亏增盈责任制同整顿企业责任制扭在一起,规定企业整顿的蹲点调查组不仅要对企业整顿负责,同时要对企业的扭亏增盈工作负责,不仅要对整顿期间的企业效益负责,还要在整顿合格后负责一年。这样,就把提高经济效益贯穿于整个企业整顿之中,既保证了企业整顿的质量,又推动了扭亏增盈工作的深入开展。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