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年前的世纪之交,我作为一个非财政专业的毕业生进入财政部驻湖北专员办工作,开始了财政工作生涯。也正是从那一年开始,经过领导和同事的推荐,我第一次接触到了《中国财政》,从此为我打开了在政策文件和教科书之外学习财政知识的大门。《中国财政》以其研究分析问题的理论性、紧跟形势的时效性、贴近财政工作的实践性和较强的可读性,给予广大读者工作指导,解答疑难困惑。
真心喜爱一本杂志都会希望成为它的作者。在阅读每一期《中国财政》时,我都会忍不住想何时自己的文章也能登上这大雅之堂呢?2006年,我参加了部里布置的中央非税收入管理使用情况调研。在实地走访调查多家地方财政部门、有关中央企事业单位,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逐步形成一些政策建议的想法后,我受命起草文稿。文稿完成后,我与领导沟通,决定将文稿投给权威媒体,并将《中国财政》作为首选。我花了大约一周的晚间时光,将文稿打磨成适合杂志发表的体例,充实了一些建议。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联系了《中国财政》编辑部,编辑十分热情,认为从实践的角度分析非税收入管理存在的问题是个好选题,让我先把稿件发过去。这样的肯定对于一个“初学者”是莫大的鼓舞,在兴冲冲地发完电子邮件后,我便憧憬起文章变成铅字印在《中国财政》上。两天后,编辑打来电话,客气地向我求证文章中的一个数字。我心里老大不高兴,文章中的数字可是实地调研取得的,你怎么能随便质疑呢?在向相关单位电话求证后,我例行公事地给编辑回了电话,心想这下你总没话说了吧?编辑很耐心地向我说明了质疑此数字的原因——此项收入并非湖北省独有,但文章中的数字和周边省份同时期的收入差异巨大,要么是数据有误,要么是管理存在明显的漏洞。我听罢惊出一身冷汗,放下电话又与有关单位联系,并约定再到现场核实数据。经过一番仔细核对,终于发现问题所在,原来在单位汇报材料的附表中,一项收入的全年数据被错填成了12月的当月数据,差点造成了数量级上的差错!至今思之,这次经历于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在权威媒体上发表了文章,而是让我明白,做工作一定要首先想到责任,认真细致、临深履薄才能做好工作。
时光匆匆,转眼到了2015年初,全国财政系统掀起了学习吴波老部长的热潮。折服于吴老的高风亮节,我有感而发撰写了一篇小文《选择》,并将文稿投给《中国财政》编辑部。稿件寄出,心中惴惴,因为这篇文章虽然确是真情实感,构思上也下了功夫,但总觉得有所欠缺,但对于具体是哪方面又一时想不透彻。文稿寄送两周后,编辑联系到了我,在肯定优点后坦率指出,文章部分行文失之于辞藻堆砌,与吴老的质朴性情似有不合。轻轻点拨犹如醍醐灌顶,让我一下看清了文章的问题和自己的困惑所在,也体会到了编辑的良苦用心——吴老一生倡简戒奢、不计得失,真挚的情感、朴素的语言才是对老部长最好的纪念。细细思量,不由得惭愧起来。我欣然接受了编辑的意见并对文章进行了认真修改,如此往复两次,文章付梓时已经与初稿有了质的改变,修剪浮华的枝蔓后,主题更加突出,并增添了清新动人的味道。
两次投稿经历,一为业务研究,一为感悟散文,前后相差近十年,所联系的编辑人员不同,具体经历也有不同。但从这两次经历中,我看到的是《中国财政》一以贯之的对普通作者的开放态度、对文章质量的精益求精和对弘扬财政文化的使命担当。作为读者,我感到幸运;作为作者,我更深感自豪。
当今时代,以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革命方兴未艾,自媒体、移动阅读、碎片化阅读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获取资讯的方式,专业的纸媒面临严峻挑战,《中国财政》自然也不例外。但我始终相信,正确的舆论导向、优质的内容资源和优秀的编辑团队是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只要坚持秉承“为财政工作服务、为广大读者服务”的初心,《中国财政》一定会越办越好,宣传财政政策、推动改革发展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
责任编辑 黄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