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中国财政》走过了不平凡的六十年,我与《中国财政》的接触也有二十余年。记得最早看到刊物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时叫《财政》,是月刊,是财政领域为数不多的刊物之一。大学毕业后从事了财政工作,尤其是长期从事财政科研工作,与刊物的接触就多了、关系更密切了,刊物也先后从《财政》改为《中国财政》,从月刊改为半月刊,时效性更快、指导性更强、信息量更大。每当想了解财政改革动向、查找财政资料、学习财政业务,自然而然就想到《中国财政》;每当收到《中国财政》杂志都要认真看一看,仔细读一读,有时甚至对刊物的文章进行分类,有的浏览、有的品尝;有的细看、有的领悟,有些好文章还专门收藏,从中汲取营养,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知不觉与《中国财政》结下了不解之缘。
刊物办得好不好,一个重要因素是看发挥的作用。《中国财政》是财政系统政策性、指导性、实用性、可读性都非常强的刊物,是宣传财政政策、交流财政工作经验、探讨财政工作思路的阵地,也是财政部门和政府有关部门、财经院校、企事业单位交流的平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把财政定位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明确财政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财政改革和发展进入新时期。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需要加强理论指导和政策指导,《中国财政》的地位凸显,办好《中国财政》是财政工作的一件大事,是时代发展的需要、财政改革的需要、财政发展的需要,对改进财政工作、提高财政干部素质、提升财政部门的软实力,增强财政系统的凝聚力,活跃财政系统文化,都有重要的意义。《中国财政》的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作为《中国财政》的忠实读者,对《中国财政》充满感情、充满期待,愿《中国财政》越办越好,越办越有活力。
(一)要引导财政改革,扩大影响力。车马未到,粮草先行。全面深化改革是前无古人的伟业,是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必由之路,改革需要在中央顶层规划的前提下,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凝聚共识,这是改革取得成功的有效保障。而财政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头戏,甚至是突破口,财政宣传在财政改革过程中举足轻重,《中国财政》作为宣传财政改革和发展的阵地,天然的优势是掌握财政政策的权威性和掌握政策的时效性。《中国财政》紧跟财政改革的脉络,为财政改革政策的出台、落地摇旗呐喊,一直做得很好,在这方面发挥的作用和取得的效果有目共睹,是其他刊物无可比拟的。当前,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任务重、出台的政策多、推进的力度大,是舆论宣传的焦点和热点,《中国财政》必须站在财政改革的最前沿,及时报道财政高层的改革思路、财政改革动态、改革政策的出台,以及对财政改革的政策解读,继续保持宣传财政改革与财政工作的权威性,发挥好对财政改革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要加强地方经验挖掘,激发创造力。众人拾柴火焰高。全面深化财税体制的许多改革都是在地方试点或地方实践的基础上逐步推开或推广。通过地方的实践积累经验,在地方实践取得成效的基础上经过总结提炼并逐步推广,这不仅有利于推进财政改革的深化,而且有利于降低改革成本。对地方的各种改革、各类好的做法,《中国财政》总是有预见、有见地,第一时间给予报道,使地方的探索被认知、被了解、被接受,直至推广,推进了财政改革的深化。今后,《中国财政》要继续发挥有地方财政部门做支撑,联系面广、读者群大、作者众多的优势,对地方财政改革的实践给予更多的重视,积极关注地方财政方向性和前瞻性的改革,及时总结和提炼地方财政改革的做法、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起到宣传改革、推动改革的作用。
(三)要办出特色,提高吸引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中国财政》作为财政领域的政策指导性刊物,既能立足财政看财政,又能做到跳出财政看财政,刊物有指导性,及时对国家财政改革发展的政策进行解读,对地方财政改革和发展起指导作用;刊物有高度的敏锐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对国家财政政策能够及时反映、及时跟踪、及时宣传;同时刊物可读性也比较强,刊物的文章不长,但语言简练、结构严谨、用词得当,专业的文章看起来并不枯燥,这些都是《中国财政》的特色,是《中国财政》区别其他财经刊物的重要特点,办出了自己的特色,赢得了读者的肯定,已成为财政工作人员了解财政、学习财政、研究财政不可或缺的期刊。对《中国财政》的办刊宗旨、办刊特色必须保留、必须持之以恒,并且要继续发扬光大,这是《中国财政》的优势和生命力所在。尤其是要进一步在前瞻性方面下工夫,时刻关注和把握财政改革的主旋律,抓住财政改革的脉络,增强刊物对财政实际工作的指导。同时,要深刻把握刊物的可读性,尽管是专业刊物,但读者群体广泛,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事实、摆道理要简明扼要,用通俗的语言把道理讲清楚,增加刊物对读者的吸引力,使读者喜欢看、愿意看。
(四)要注重沟通协作,增强凝聚力。三个臭皮匠,抵得上诸葛亮。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刊物办得好不好,主要看有没有好的内容、有没有好的形式、有没有影响力。而这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一是靠作者。刊物的内容是写出来的,而写文章又是辛苦的脑力劳动,对作者群要更多给予鼓励,使作者主动为刊物写文章、积极投稿。稿源丰富了,选择余地大,刊物容易办好。二是靠编者。好文章不仅仅是写出来,更是改出来的,编辑为他人作嫁衣裳,需要有一种甘愿牺牲的奉献精神,一方面要有慧眼、有嗅觉、有灵敏度、有超前意识、有判断力,组织编好每期的刊物;另一方面要主动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主动出击,积极和作者联系组稿。三是靠读者。如果对商场来说消费者是上帝,那么对刊物来说读者就是上帝,读者愿不愿意看、愿不愿意订,这是衡量刊物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要加强读者和编者的互动,广泛听取读者的意见和建议,让读者能够主动参与,为刊物出谋划策。《中国财政》要进一步加强编者、作者和读者之间的沟通,做好通联工作,定期把刊物关注的话题和作者、读者沟通,不定期听取作者和读者的意见和建议,把大家的心紧密联系在一起,发挥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家更加关心刊物,共同办好刊物,这样《中国财政》作为纸质媒体在和网络媒体的竞争中,就能够继续发展、继续壮大。
弹指一挥间。六十年过去了,《中国财政》伴随着共和国财政的发展而发展,在中国财政事业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一页。愿《中国财政》越办越好,越来越受读者欢迎,为我国财政改革和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财政》的明天更美好!
责任编辑 张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