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脚踏着共和国前进的铿锵鼓点,陪伴着新中国几代财政人成长的坚实步伐,今年《中国财政》迎来了60岁华诞。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写篇文章为她庆贺生日,觉得比庆贺自己的生日还要开心快活。我与《中国财政》相识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却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情谊,她是我进入财政系统工作以来遇到的一位好老师、好朋友,在我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位置。
十多年前我因轮岗交流调入山东省财政厅工作,正当我感到无从下手不知从哪儿入门熟悉财政业务的时候,一本精美大气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中国财政》出现在我的面前,粗略一翻便被深深吸引,其中的众多栏目涵盖了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仿佛是专门为我量身定制的培训教材。我爱不释手,找来厚厚一摞放在案头,只要得闲就仔细研读。在她的帮助引导下,我很快完成了由“门外”到“门里”的转变。从此我读刊成癖,无论时间多紧,工作多忙,每期《中国财政》一到,都要抽空阅读一遍,一些重点篇目和重要观点还要精读深思,结合自身体会做一点读书笔记。
在《中国财政》的诸多栏目中,我喜欢读“高端访谈”“专家视...

脚踏着共和国前进的铿锵鼓点,陪伴着新中国几代财政人成长的坚实步伐,今年《中国财政》迎来了60岁华诞。这几天我一直在想写篇文章为她庆贺生日,觉得比庆贺自己的生日还要开心快活。我与《中国财政》相识的时间不算很长,但却一见如故建立了深厚情谊,她是我进入财政系统工作以来遇到的一位好老师、好朋友,在我心目中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位置。
十多年前我因轮岗交流调入山东省财政厅工作,正当我感到无从下手不知从哪儿入门熟悉财政业务的时候,一本精美大气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中国财政》出现在我的面前,粗略一翻便被深深吸引,其中的众多栏目涵盖了财政工作的方方面面,仿佛是专门为我量身定制的培训教材。我爱不释手,找来厚厚一摞放在案头,只要得闲就仔细研读。在她的帮助引导下,我很快完成了由“门外”到“门里”的转变。从此我读刊成癖,无论时间多紧,工作多忙,每期《中国财政》一到,都要抽空阅读一遍,一些重点篇目和重要观点还要精读深思,结合自身体会做一点读书笔记。
在《中国财政》的诸多栏目中,我喜欢读“高端访谈”“专家视野”“厅局长论坛”等栏目中的文章,作者都是全国知名的专家学者及各地厅局主要领导等高端人才,内容大多涉及政府宏观调控、财税体制改革、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建立保障和改善民生长效机制等宏观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文章以全新的视野、创新的意识、开阔的思路、非凡的手笔为财政工作答疑解惑破解难题,读来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凡我认同的观点或一些具有独到见解的精辟论述,我都会一遍遍地品味,翻来覆去琢磨,并试着融入个人见解,使之变成自己的东西。时间一长,理论水平便有了聚沙成塔式的提升,有时遇到调研或理论研讨等场合,只要稍做思考梳理,那些被消化吸收了的独到见解就会在脑际浮现,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也能像模像样地说上一番。有人不相信我是刚入门不久的财政人,以为我是学有专长的专家,心中窃笑的同时,便十分感谢我的老师——《中国财政》。
我也喜欢读“工作研究”“问题探讨”“地方实践”“撷英集萃”等栏目里的文章,作者大多来自基层或财政工作一线,是财政工作的行家里手,有相当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应对疑难杂症的办法,他们的文章没有海阔天高的神聊,也没有隔靴挠痒的空谈,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真经,实在,管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指导和借鉴意义。有一年我们根据上级要求做一个强化财政资金监管的课题,就从上述栏目中收集了几十篇相关文章,整理出上百条监管措施,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了“想管资金先管人,扎牢笼子人规矩”的监管思路以及教育制度惩治并重的立体防范措施,收到了很好成效。当我们手捧研究课题获奖证书的时候,首先要感谢的还是我们的老师——《中国财政》。
闲暇时间,我喜欢找一处僻静的林地,捧一本期刊,端一杯清茗,沐着清风明月,闻着鸟语花香,慢慢品读“财政文化”栏目中的美文。这些文章大都是财政人写的,内容也大都与财政有关,只不过是经过艺术加工,以散文、小说、诗歌、随笔的形式表现出来,更有了诗情画意的浪漫。每每读到一篇好的文章,我都会在字里行间久久徘徊,沉浸在文章的意境中不肯出来。记得2006年我从巴西考察归来,刚好读到8期一篇名为《巴西的云》的文章,因为感同身受,读来特别亲切。至今我还记得文中那位深深眷恋着祖国、雅号叫“巴西的云”的台湾籍华人导游,至今还记得作者用生花妙笔记录下的巴西的蓝天白云:在令人眩晕的纯净蔚蓝的天空中,永远飘着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云,一朵朵,一片片,一层层,一团团,无论像花像树像飞鸟走兽像高山大漠,边界都那么清楚,绝不和天空混淆……每当雾霾压顶模糊了双眼的时候,我就想起了这篇文章,就想到了财政人肩上的责任。我在想,什么时候我们的天空也能湛蓝湛蓝的成为人们心目中一道靓丽风景?
说来不好意思,我与《中国财政》相识相知十几年,却从未去看望拜访过那些默默无闻甘为他人做嫁衣裳的编辑老师们,感到很是愧疚。一次到基层调研,有个财政所长拿着一篇稿子找到我:“您经常在《中国财政》发表文章,想必和编辑部的老师都很熟悉,麻烦您帮我推荐一下,能否也在上面发篇稿子?”我笑了,告诉他《中国财政》的编辑我一个都不认识。看到他惊讶的样子,我给他讲起了我给《中国财政》投稿的故事。2007年底我随山东省政府及经贸代表团去美国访问,正碰上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目睹了美国经济因房地产泡沫破裂遭受的沉重打击,以及次贷危机重创下美国金融市场的萧条惨状,回国后便赶写了一篇“在美国感受次贷危机”的稿子发往编辑部。这是我第一次给《中国财政》投稿,并没抱发表的奢望,只想谈谈现场目击的感受。没成想很快就收到了编辑部回复,复信表达了四层意思:一是对我善于抓热点题材的敏锐性予以称赞;二是对稿件质量表示肯定;三是告诉我不能发表的理由(正在印刷中的期刊已编发了类似题材的稿件);四是鼓励我多多写稿。这让我深受感动,因为我经常给各类报刊投稿,不能发表还给予复信说明这是破天荒遇到的第一回。由此我认定《中国财政》有一群工作严谨、作风正派、处事周全、对读者作者高度负责的好编辑。从此以后我便经常为《中国财政》写稿,只是写好后就通过电子邮件发出,即使发表了也不知道打个电话表示感谢。听了我的介绍,这位所长似有所悟:“看来我要在《中国财政》上发稿,必须在稿件质量上下工夫。”一年后在“撷英集萃”栏目中,我真的看到了这位基层所长的文章。
油墨飘香六十年,勤奋耕耘一甲子。60岁的《中国财政》如今更加稳健成熟、更加朝气蓬勃、更具活力魅力。衷心祝愿《中国财政》——我的老师、挚友,百尺竿头,更上层楼,为我国财政事业的发展再谱新篇,作出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李艳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