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2-11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有一种植物顽强地生长在“地球第三极”,不畏冰雪严寒,笑对烈日砂石,把勃勃生机、斑斓色彩奉献给苍天,馈赠予大地——她就是红柳。有一个人如红柳般扎根在海拔4000米的高地默默奉献,不懈追求,为建设富裕美丽和谐乌兰注入涓涓活水——他就是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财政局局长杨中强。
20载孜孜以求
乌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北与祁连加里亚褶皱系相连,南与柴达木坳陷北缘相接,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令人闻之胆怯。但在乌兰人眼中,乌兰是金色的——金色的山川、金色的草原、金色的未来。一代代乌兰人,以更高的精神、更强的斗志,孕育着乌兰的辉煌,杨中强无疑是其中一位代表。
检索杨中强40年的人生经历,爱学、勤学、善于学,爱干、苦干、拼命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贯穿他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关键词,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995年,杨中强从兰州化学工业学校无机化工专业毕业后,却分配到乌兰县公路运输...
有一种植物顽强地生长在“地球第三极”,不畏冰雪严寒,笑对烈日砂石,把勃勃生机、斑斓色彩奉献给苍天,馈赠予大地——她就是红柳。有一个人如红柳般扎根在海拔4000米的高地默默奉献,不懈追求,为建设富裕美丽和谐乌兰注入涓涓活水——他就是青海省海西州乌兰县财政局局长杨中强。
20载孜孜以求
乌兰县,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北与祁连加里亚褶皱系相连,南与柴达木坳陷北缘相接,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令人闻之胆怯。但在乌兰人眼中,乌兰是金色的——金色的山川、金色的草原、金色的未来。一代代乌兰人,以更高的精神、更强的斗志,孕育着乌兰的辉煌,杨中强无疑是其中一位代表。
检索杨中强40年的人生经历,爱学、勤学、善于学,爱干、苦干、拼命干,爱岗、敬业、乐于奉献……是贯穿他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关键词,他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做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1995年,杨中强从兰州化学工业学校无机化工专业毕业后,却分配到乌兰县公路运输管理所从事财会工作,这使他备感压力。是随波逐流、虚度光阴,还是奋发自强、迎头赶上?他选择了后者。
20年来,他利用业余时间坚持自学,先后获得了兰州大学财务会计专科、金融学本科学历,考取了助理会计师、会计师、审计师、高级会计师、高级审计师专业技术职称,目前,他还在参加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考试。
2009年至今,杨中强勤学苦练和多年思考的结晶——《从“优化资本结构”谈企业价值最大化》、《会计集中核算在企业中的应用》、《人力资源会计探索》、《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指引》、《乌兰县乡镇财政管理及会计核算工作的建议》、《乌兰县财政扶持第三产业发展思路》、《乌兰县财源建设的思考》等文章相继在省内外多家刊物上发表,这些文章逻辑缜密、思维新颖、见解独到,成为乌兰县谋划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提质招商引资的重要参考。
34项管理制度
学习是成长的阶梯。杨中强一步步从门外汉变成了一名既懂管理又有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人才,成长为乌兰县财政局局长。实践是精神的熔炉。浩瀚的高原戈壁孕育了他豪爽、豪放、富有激情的个性,同时也培养了他创新的思维、独特的视角和协作的品质,在他的身上始终洋溢着高度敬业和勇于进取的精神。
乌兰县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民不富、县不强”是乌兰县的基本县情。税源结构单一,财力总量小,可支配财力不足,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需要大量投入。作为财政局局长,杨中强深知,在财政实力没有根本增强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改革,建立完善的财政管理制度,才能解决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弊端,给财政工作带来生机和活力。为此,他带领全局干部职工,相继制定出台了预算管理、国库管理等方面的34项管理制度。如,制定了《乌兰县部门预算编制操作规程》、《乌兰县预算管理综合绩效考评办法》等6项管理制度,实行单位分类、人员实名、资产量化管理,建立了三类九档的人员定额标准,三类六档的车辆定额标准和多项实物定额消耗标准体系,得到了省州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推广。
在制定规章制度的同时,善于谋划的杨中强,在实际的征收工程当中,特别注重部门之间的协调,经常与税务部门座谈,及时发现和研究解决收入征管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配合税务部门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增收潜力,对新的税收增长点和重点税源户实施有效地跟踪监控,对新建项目、续建项目进行全面调查,对新欠、陈欠进行了全面排查,扩大了税基。
在杨中强担任财政局局长期间,乌兰县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从2011年的8711万元增长到2014年的1.54亿元,短短几年财政收入接近翻番。2014年盘活财政存量资金1.3亿元,占当年财政支出的12%,唤醒了多年“趴”在账上“呼呼大睡”的资金。
81%的民生支出
作为财政局长,杨中强一颗拳拳爱心,就是坚持小财政办大民生,主动搭起了党和群众之间的桥梁,把有限的财力用在住房、医疗、入学、就业、环境等牵涉百姓切身利益的“刀刃上”,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谋福。
全县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提高,县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由“十一五”末的40032万元达到2014年的79392万元,年均增长14.7%;占总支出的比重由“十一五”末的73%增长到2014年的81%,增长8个百分点。
一笔笔财政资金投向教育事业、农牧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社会管理创新和维护社会稳定,全县相继建成一批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社会事业快速发展,群众幸福指数大幅提升。
他始终胸怀民生,心系群众,经常进村入社,走家串户,了解情况,有一次,看到个别农牧民群众的房屋破旧,存在安全隐患,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及时为各村农牧民购买了家庭财产综合保险,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了补偿,受到了农牧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在他的建议下,县财政先后为全县行政事业单位所有在职人员购买了团体意外伤害保险,为全县各族群众购买了自然灾害和见义勇为保险,为全体中小学生购买了学生幼儿意外伤害保险,分散了风险,发挥了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013年,杨中强了解到柯柯镇南沙沟村部分群众因资金缺乏对共建示范村建设项目存在畏难情绪后,积极与共建企业沟通,多次到上级部门汇报,落实各类帮扶资金400万元,彻底打消了群众的顾虑,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空前高涨,短短一周内600余万元的自筹资金顺利到位,建设工程顺利推进。
2014年,希里沟镇东庄村地下水位上升,耕地盐碱化加重,导致部分耕地无法耕种,杨中强多方奔走,帮助村民研究制定治理方案,争取治理资金100余万元,使得400余亩水淹弃耕地得以复耕,老百姓高兴地称赞他为治理土地病的“好曼巴”。
2015年年初,杨中强来到茶卡镇开展调研工作,当他得知污水处理厂建设和后续管理维护资金存在较大缺口的问题时,心里非常焦急,立即将此事汇报县政府主管领导,并组织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对策,他大胆提出采取PPP模式解决缺口资金问题,经过他的不懈努力,通过多方协调,引入社会资本1200万元。
为群众、为民生,杨中强很慷慨、很大方,但对自己很严格、很苛刻。他一直深信:“心如水之源,源清则流清,心正则事正”,于是,他给自己定了铁律:在廉洁从政方面必须带好头、把好关,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青海省委省政府21条措施,公正理财,公开理财,民主理财。在单位,他大力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增强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反腐倡廉的警觉性,提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在家中,从严要求家属和子女,不准收礼,不准代接报告,不准引见熟人;出差在外,不住豪华宾馆,不随意请客吃饭……长期不懈,严于律己,在群众中树立了良好的领导干部形象,也带出了财政局清正廉洁的新风尚。
数十年如一日,杨中强一步一个脚印,留下了一串闪光的足迹,被公认为是德才双馨、政绩突出的优秀基层财政干部。
(青海省财政厅人事处供稿)
责任编辑 张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