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右中旗财政局党总支书记、局长包桂珍用女性特有的韧性和担当,肩负起了财政“管家”这个神圣责任,用自己的原则、智慧和大爱书写了科右中旗财政改革和管理的新篇章。
把财政的钱装进“笼子”里
2011年走上财政局长岗位后,包桂珍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更大了,涉及面也广了,全旗170多个预算单位以及各行各业几乎都与财政局有直接或间接的工作关系,每一项工作都关乎到全旗财政资金的支出和使用。为了尽快从外行变成内行,她走出办公室,一个股室一个股室交流,一个财政所一个财政所调研,认真学习取经,她更深刻地意识到,财政局就是政府资金的“管家”,每一笔钱都关系到全旗人民的衣食住行和经济发展的大问题。钱从哪来,怎么样让财政资金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成了她经常思考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体会,她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不管财政资金的盘子有多大,都要像一个家庭一样精打细算过紧日子,要照章办事,要把每一笔钱都花到实处,花出去的钱都要有章可循。
她刚到财政局的时候,局长室的门口经常排了很多人,这些人都是各科局的领导来申请追加一般性支出的,在过去,这是一个惯例。可是她感到,这里边有很多漏洞和随意性,不科学,也没有遵守财政制度。她认为这个口子要堵住,只要是不符合财政制度的资金,不管是哪位领导签字都不给拨付。有一次一家矿业公司资金运转出现问题,提出要从财政拆借一笔资金应急,主管领导出于扶持大额纳税企业的目的签批了这笔资金,但她一口回绝。她说:“不是我不能通过,是财政制度不能通过。”对于她的做法,很多人不理解,背后说她一根筋,甚至一些平时跟她关系好的人也开始疏远她。可是她很坚决:“什么事都要讲制度讲原则,违反原则的事,谁来也不行。”
开会的时候,她经常跟同事们讲,给政府理财其实和个人过日子一个道理,只要手松一点,就不会攒下钱,甚至要出窟窿;手紧一点,就会攒下点家底,日子就会过得宽松一点。大家一定要把局里当家,要像过日子一样对待工作。
她以身作则,同事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一些潜移默化的改变在悄悄发生着。各个股室严把制度关,坚持标准统一。内部各个部门相互衔接,讲究规章程序,一丝不苟。逐渐地,来跑钱要钱的少了,局长室门口再也见不到排着长队的情况了,四年来,压缩一般性支出多达1.3亿元。
2014年她怀着忐忑的心情,代表财政局参加旗人大委员会对全旗各机关单位的民主评议,结果一共152名人大代表有151名给财政局投了赞成票。大家对财政局的一致好评更加让她坚定了信心,管理好全旗的命脉资金是她的职责所在,也是一个共产党员、一个国家干部应该做的。
改革是一种更高的管理
经过磨合,她敏锐地看到财政局多年积累的一些固疾:一些事物按步就班,没有创新;一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漠然置之;一些股室与股室之间,联系松散,没有朝气;一些下属单位老气横秋,死水一潭。这让她产生了想改变、想创新的想法。她先把财政局经营多年的培训中心承包出去,不再由局里管理经营,然后又取消了12个财政所的公务用车,局里也只留了两台车,其他车辆全部上交旗国资办。对于办公用的一些日常用品通过政府采购购买,辞退了外聘勤杂员,降低了办公成本,并严控“三公”经费,每年仅财政局内部就节约支出100多万元。她说,自已是管钱的,看着钱浪费心疼。
2012年,她把改革目标放在了12个财政所长的任免上,以此为试点,开展人事改革。她一直是个雷厉风行的人,想干就干,从不拖泥带水。从最难的入手,从最难的改起。她首先张榜公布了财政所所长的竞聘条件,然后安排统一考试,并邀请旗纪检委和人事局相关人员参加,现场出题印题、考试、答辩、局领导打分等事项当天完成。原来12个老所长,通过竞争只剩下5个。这次改革公开透明,一些新鲜血液被充实到基层的第一线,从而带动了基层工作开展得生机勃勃,有声有色。
编织爱,凝聚情
在工作中,她强调最多的就是爱。她常说,人活着,内心没有爱,人生就是灰色的。她的爱人是一名医生,自己开了一家综合门诊。由于医术好,经常是门庭若市,慕名者众。而她不管工作得多辛苦多累,都要做好饭菜等他回来。他们夫妻之间互相支持,互相理解,特别是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言传身教,对孩子起到积极的影响。
她爱她的家人,这份爱是深沉的,从未与工作混淆起来。这么多年,她一直回避着亲朋好友牵涉到她的工作,从没有利用工作关系给亲朋好友办过一件事。有的朋友不理解,疏远她,而她却一如既往用默默的行动关心着这些朋友。为此,她要比别人付出得更多,但是她不后悔,因为她觉得正直地工作,廉洁地活着,是一种大爱,是一种问心无愧的爱。
她经常说,人活着不能光考虑自己,不能独乐乐,不管幸福还是快乐,都要有人分享,要众乐乐。局里的同事,不管谁家有个大事小情,她都要第一时间赶到。
在她的带动下,局机关不少同事主动寻找贫困儿童结对子,供其上学。在她的带领下,财政局对口扶贫工作做得很有成效。财政局的扶贫对象都是在最偏远最落后的地方,去一次扶贫点要走很长的路,但她不辞辛劳,几乎每周都要去一次扶贫点,组织局里干部共同结成帮扶对子,一对一帮扶。她挨家挨户走访嘎查,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帮扶点积极筹措资金、协调项目。2014—2015年,投入1239万元,进行了危房改造、修建水泥路、村容村貌改造、棚圈建设、中低产田改造等工作,切实改善了帮扶嘎查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确保帮扶资金用准、用好、用出了成效。
(内蒙古自治区财政厅人事处供稿)
责任编辑 张小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