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化肥是支援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据统计,化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占到40%,即每使用1吨化肥可增产粮食1.5吨。但是,近年来在全国粮食喜获丰收的同时,长期苦于产量不足的化肥行业,目前却陷入了产品积压、效益滑坡的困境。仅1997年上半年,化肥企业产品库存就高达800多万吨,化肥企业亏损面占48.5%,亏损额达9.6亿元。化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当前化肥生产和销售困难的原因很多,除宏观调控不合理、价格不到位,近几年出现的卖粮难,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影响化肥销售外,主要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口失控,造成化肥市场供过于求。目前,我国有化肥企业1500余家,1995年化肥总产量2556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二位。从需求看,1995年的农业需求量为3593万吨,也创了历史最高纪录,居世界第一位。当年国内产量与需求量缺口为1037万吨,而当年化肥进口量为1990.8万吨,相当于当年国产化肥总量的47%,供过于求953.8万吨。1997年农业部提出的化肥需求总计划为3151万吨,国内生产量2660万吨,计划进口量650万吨,加上1996年底结转库存832万吨(1996年进口1859万吨,相当于当年化肥总产量的30%),供过于求991万吨,造成总量失控...
化肥是支援农业生产的重要生产资料。据统计,化肥在农业增产中的作用占到40%,即每使用1吨化肥可增产粮食1.5吨。但是,近年来在全国粮食喜获丰收的同时,长期苦于产量不足的化肥行业,目前却陷入了产品积压、效益滑坡的困境。仅1997年上半年,化肥企业产品库存就高达800多万吨,化肥企业亏损面占48.5%,亏损额达9.6亿元。化肥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当前化肥生产和销售困难的原因很多,除宏观调控不合理、价格不到位,近几年出现的卖粮难,农民种粮积极性受挫,影响化肥销售外,主要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口失控,造成化肥市场供过于求。目前,我国有化肥企业1500余家,1995年化肥总产量2556万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居世界第二位。从需求看,1995年的农业需求量为3593万吨,也创了历史最高纪录,居世界第一位。当年国内产量与需求量缺口为1037万吨,而当年化肥进口量为1990.8万吨,相当于当年国产化肥总量的47%,供过于求953.8万吨。1997年农业部提出的化肥需求总计划为3151万吨,国内生产量2660万吨,计划进口量650万吨,加上1996年底结转库存832万吨(1996年进口1859万吨,相当于当年化肥总产量的30%),供过于求991万吨,造成总量失控。另一方面,进口化肥在价格上具有很大优势。进口肥多以“边境小额贸易”、“易货贸易”、“保税仓库贸易”为主,大量进口化肥又享受免税的优惠政策,因此,价格较低,国产肥难与其竞争。
(二)化肥企业生产成本过高。一是企业原材料、能源、运输大幅涨价,仅此一项就使化肥企业增加支出25亿元。以川化公司为例,去年3月份以来,公司原料天然气上涨0.036元/立方米,增加总成本1204万元,电上涨0.056元/度,增加总成本708万元,仅天然气和电累计较上年增加化肥总成本1912万元。二是企业资本金缺乏,利息负担过重,导致债务继续扩增,财务费用大幅度上涨,




书画·摄影作品选

拉动产品成本继续升高。“八五”期间建设的化肥、矿肥结合项目和磷硫矿山项目,全部靠贷款和外资建设,企业根本没有资本金,负债率100%的企业很多,项目建成后,企业面临还本付息的双重压力。如九江石化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截止到1997年5月底,公司国内贷款总额17.1亿元,累计负债31.19亿元,资产负债率100.25%,年贷款利息高达2.35亿元。按设计年产52万吨计算,每吨尿素占有贷款利息451元。
(三)化肥流通体制与化肥企业发展不相适应。在销售上,国家从1994年开始,对化肥实行专营,大部分产品由农资部门统一定价、收购和销售。这种产销分离的专营体制,一方面使生产企业与市场脱节,不能灵活、及时地针对市场变化作出反应;另一方面,也加大了农资公司的经营风险和压力,一旦滞销,农资部门和企业都会出现大面积积压。如山西原平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96年计划生产化肥10万吨,50%用于统配,共交售计划内粮棉挂钩肥、统配肥4.8万吨,让利968万元。1997年以来化肥滞销,农资部门拒不执行合同,上半年按计划应收购2.8万吨,实际仅收购0.5万吨,而且欠付货款149万元,使得本来就困难的化肥企业雪上加霜。
(四)产品结构仍很单一,结构性需求缺口严重。“八五”期间,我国化肥工业由于实施了以发展高浓度化肥为主的战略,化肥产品结构有了明显改善。但是,目前我国化肥产品结构,很大程度上仍不能适应农业生产所需。农业部门提出的要求施肥氮磷钾比例为1:0.4:0.3,而国产化肥的比例仅为1:0.27:0.01。高浓度化肥尿素、磷铵的比例还很低。
化肥市场疲软和化肥企业再次陷入困境,引起了全社会关注,也给财税部门提出了新课题。经调查研究,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一)国家应继续加大对化肥工业的投入。当前化肥市场的供大于求,只是一种暂时现象,甚至可以说是一种假象。化工部提出,“九五”化肥工业发展目标是到本世纪末实现氮肥工业基本立足国内,只少量进口钾肥和磷肥。要达到逐步自给的目的,就必须扩大生产,减少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因此,增加投入是化肥工业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农业持续增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必不可少的物资条件。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化肥消费大国,2000年我国粮食产量要保证达到4900亿公斤,力争实现5000亿公斤的目标,就要保证生产和供应足够的化肥,使国内化肥生产量2000年达到2840万吨左右,满足国内需求量的90%。因此,化肥工业应继续作为国家扶持的重点行业。“七五”期间国家用于化肥工业的投资为260亿元,占化工行业全部投资的51%,“八五”期间为737亿元,占55%,今后还应该加大投入力度。从长远看,要根据新增资源情况,建立几个新的大化肥基地,从根本上解决化肥供应总量不足。从近期看,一是要加大化肥企业技改力度。建议对已进行的大、中型化肥企业专项技改贷款实行停账挂息。随着企业制度改革,这部分技改贷款本息转国家资本金;随着国家财力的逐步好转,今后国家要逐步加大对大中型化肥企业技改资金的投入,化肥技改限上项目全部改为国家拨款;对小化肥技改项目给予视同农业的低息贷款,支持小化肥企业的技术改造。二是要加快大化肥装置的国产化进程。到目前为止,我国引进的31套化肥生产装置,共花了近30亿美元,用汇之多可称世界之最。这不仅加大了建设投资,加重了国家外债的负担,也不利于我国机械工业的发展。“九五”期间,我国还将在海南、新疆等地建设大化肥装置。这批新建的化肥厂,其设备应当立足于国内制造供应。国家也应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要优先保证国产化项目的资本金投入,资本金应占总投资的30~50%;结合国产化工程须研制的重大装备,国家安排部分专项研制经费;建立大型化肥装置国产化技改专项,优先安排承担大型化肥装置国产化设备研制任务的企业进行必要的技术改造;运用关税手段支持大化肥装置国产化工作;国产化工程建成后一定时期内免征所得税。
(二)进一步研究对进口化肥的优惠政策。确定不同品种,采取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让进口化肥与国产化肥平等竞争,达到进口只是一种补充的目的。前几年,考虑到国家化肥生产总量不足,加上国家对国内批发、零售化肥又免征增值税,因此对进口的氮肥、磷肥、钾肥、复合肥采取了3%的关税和免征进口增值税政策,是完全必要的,也弥补了国内生产的不足。目前,大量进口化肥冲击国内化肥生产,化肥进口就应该及时进行政策调整,采取“从紧、从严”政策。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通过调整关税、增值税和加强对进口配额管理,调节进口化肥的数量和品种,尤其是对进口化肥不能再实行财政补贴或减免增值税优惠政策,同时要把边贸或其他方式进口化肥统统纳入国家配额管理计划。
(三)尽快解决化肥项目资本金。目前,我国化肥企业缺乏资本金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因此要采取措施争取在1~2年内使新建大化肥项目的国家资本金达到总投资的25%以上。方案包括:进一步落实“拨改贷”本息余额全额转为资本金;尽早布置基建经营性基金转资本金工作,以缓解企业困难;对有条件的部分建设贷款实行停息或减息;同时,对白酒、啤酒、化肥实行价外加价的办法征收一定的费用,建立化肥基金;另外,积极贯彻落实十五大精神,对化肥企业进行深化改革,鼓励和安排新建大化肥进行集团化和股份制改造,创造条件优先扶持这些企业采取发行可转换债券和股票上市等方式,向社会融资,通过债权转股权等做法减轻债务,把解决债务问题和实行现代企业制度结合起来;国家预算内投资全部改为拨款,并在预算内基建投资中每年安排一定比例或数额的资金,重点补充新老化肥企业项目资本金,使它们尽快走出困境,重现当年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