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
[大]
[中]
[小]
摘要:
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88年开始的。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西起天山脚下,东到黄河之滨,北从三江平原,南至万泉河畔,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的1 310个县(区)和270个国营农(牧)场,象一颗颗璀灿的明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为蒸蒸日上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今天,她沐浴着党的“十五大”温暖的春风,迎来了自己第十个丰收的金秋。改造的2亿多亩中、低产田和开垦的2 250多万亩宜农荒地变成了高产稳产农田,连绵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茫茫的荒原变成了绿洲,废弃的荒水变成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渔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之处,万象更新,生机盎然。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对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揭开了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时隔10年,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又给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希望。10年农业综合开发,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的确称得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
我国大规模的农业综合开发是从1988年开始的。十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西起天山脚下,东到黄河之滨,北从三江平原,南至万泉河畔,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4个计划单列市的1 310个县(区)和270个国营农(牧)场,象一颗颗璀灿的明珠,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为蒸蒸日上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活力。今天,她沐浴着党的“十五大”温暖的春风,迎来了自己第十个丰收的金秋。改造的2亿多亩中、低产田和开垦的2 250多万亩宜农荒地变成了高产稳产农田,连绵的荒山披上了绿装,茫茫的荒原变成了绿洲,废弃的荒水变成了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渔塘。农业综合开发实施之处,万象更新,生机盎然。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对于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影响都是不可估量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的号角,揭开了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史上辉煌的一页。时隔10年,1988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大规模地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又给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生机和希望。10年农业综合开发,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只不过是短暂的一瞬,但它的确称得上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对推动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来说,其影响和意义都是不可估量的。
——全面改善了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加强了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截至1996年底,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新建小水库1 570座,扩建加固小水库4 313座,新建拦河坝2517座,开挖疏浚渠道74.6万公里,衬砌渠道13.8万公里,修建桥涵闸配套建筑物286万座,埋设地下管道7.8万公里,新建排灌站3.5万座,新打机电井41.8万眼,配套输变电线路5.7万公里,购置农机具62万台(套)等等。通过这些基础设施的建设,新增灌溉面积8 842.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8 937.5万亩;新增除涝面积4 669.9万亩,改善除涝面积6 135.9万亩,农田林网防护面积15 217万亩,改良土壤面积12536.3万亩。全国共改造中低产田20087.8亿亩,开垦宜农荒地2 252.3万亩,植树造林2786.8万亩,草原建设1432.8万亩。这些土地资源经过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基本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树成行、渠相连、路相通”的高产稳产农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大提高,防灾抗灾能力明显增强。同时,农业综合开发也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和压力,有力地遏制了我国耕地资源减少的趋势,为改善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供了基础性保障。
——增加了全社会农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截至1996年底,项目区共增加粮食产量371.1亿公斤,约占同期全国粮食新增总量的40%。同时,新增棉花产量9.7亿公斤,油料19.4亿公斤,糖料186.7亿公斤,肉类23.1亿公斤,这对保持本时期我国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产品的总量供需平衡,特别是促进粮食产量突破4 500亿公斤大关,起到了重要作用。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产品供应总量的增加,不仅促进了地区平衡,为改善城乡人民生活提供了保障,而且有力地支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与健康发展。
——促进了农业经济的“两个根本转变”,奠定了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截至1996年底,全国农业综合开发共建设经济林448万亩,养殖水产品188万亩,饲养畜禽11 835万头(只),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2586家,建成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项目3000个。一方面,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发展多种经营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使农村经济初步实现了种养加相衔接,农科教相结合,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走上了区域化布局、企业化管理、规模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另一方面,农业综合开发重新塑造了农业生产经营机制,孕育了新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推动了农业经济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促进了农业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增加了农民群众收入,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进程。据统计,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农民群众年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农民群众人均纯收入高260元以上,多的达500—600元,高的达1 000元以上。项目区农民群众收入的增加,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加快了农村小康建设的进程。同时,也体现了党和政府对农民群众的关怀,改善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缩小了城乡差别,巩固了工农联盟,加强了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农业综合开发给农村带来的深刻变化,以及对农村未来发展进程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同时,还促进了工农业的结合和城乡的一体化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活动。
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全新的事业,与常规农业建设相比,具有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一)农业综合开发有一个特定的、明确的行为目标。农业综合开发的行为目标是改田、增粮、创收。所谓改田,就是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攻方向,适当开垦宜农荒地,努力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增粮就是以增加粮、棉、油、肉、糖等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的生产能力为主要目标;创收就是按照国家制定的农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把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农业综合开发有一个讲求“综合”效应的开发模式。农业综合开发贵在“综合”。主要表现:一是对各种自然资源综合利用,既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收益率,又提高农产品的转化率和增值率;二是对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采取流域规划,区域开发,系统化治理,不能顾此失彼;三是对农业措施、水利措施、林业措施、农机、科技措施和生物措施综合组装,配套衔接,合理搭配,而不是采取某一项单一措施;四是实行资金、物资、劳力和技术综合投入,各种生产要素有机结合,集中投入;五是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三个方面的效益。
(三)农业综合开发有一个有效的资金投入机制。凡经国家批准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央财政都安排相应的资金,并且要求地方财政、专项贷款、农村集体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作相应的配套安排。这就是“国家引导、配套投入、民办公助、滚动开发”的机制。“国家引导”目的是以少带多,实现以国家财政有限的投入,带动全社会的大投入;“配套投入”就是国家实行“多配多投,少配少投,不配不投”的奖惩办法;“民办公助”就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国家支援为辅的原则;“滚动开发”就是实行有偿与无偿相结合,形成资金的良性循环。截至1996年底,中央财政共投资农业综合开发127.3亿元。在中央财政资金的带动下,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2.1亿元,农业发展银行安排专项贷款82亿元,集体和农民群众自筹资金122.7亿元。1988至1996年九年累计,农业综合开发总投资达到444.1亿元,同时,农民群众还投劳47.5亿个工日。
(四)农业综合开发有一套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凡属国家确立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都参照世界银行管理办法,实行项目管理:从项目申报、项目评估、项目审批,到项目实施、检查验收、项目管护,均有一套严格的程序。这是农业综合开发区别于常规农业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项目管理制度的推行,实现了农业建设上的决策科学化、立项程序化和管理规范化,有效地防止了农业投入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五)农业综合开发有一个充分发挥部门优势形成的强大合力。农业综合开发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哪个部门所能独立胜任的,无论哪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农业综合开发的进度和质量。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实施过程中,农业、林业、水利、财政、银行、审计、环保、土地等部门紧紧围绕农业综合开发的总目标,以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为龙头,各自采取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本部门的职能和优势,服从协调,听从指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步调一致,形成强大合力,共同搞好农业综合开发工作。
(六)农业综合开发有一支广大农民群众组成的开发主体。农民群众是农业综合开发的直接受益者,也是农业综合开发的主体。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是搞好农业综合开发的基本出发点。各地区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制定“谁开发、谁利用、谁受益”、“多筹资多扶持、少筹资少扶持、不筹资不扶持”以及农业税减免等优惠政策,调动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积极性。哪里农民群众的积极性高,投资投劳多,国家就在哪里先开发、多开发;反之,缓开发、少开发。
(七)农业综合开发有一个全面应用科学技术的手段。各地在农业综合开发中,十分重视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在项目设计上,推行规划设计与施工设计分开的技术措施,对各个子项目实行全面规划,科学布局,按照田园化、林网化的要求和质量高、投资省、施工易、效益好的标准进行优化设计。在项目工程建设上,引进、推广、革新机泵、水闸和渠道等工程技术,努力提高工程建设标准和质量。在农业生产上,紧紧围绕“土、肥、水、种”推广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
了解了上述农业综合开发一系列的优势之后,再回头望望,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处处生机勃勃,使神州大地万象更新,也许就不难得出种种关于未来农业发展的启示。
农业综合开发成功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
建国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实现了三次大的飞跃。第一次是实行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第三次是农业综合开发。这三次飞跃,尽管方式不同,但都既解放了生产力,又发展了生产力,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史上的三大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农业综合开发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重新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联合起来,解决了一家一户想办办不到、不办又不行的事情,稳定和完善了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体制。农业综合开发最大的战略意义是实现了政府行为与市场导向的有机接轨,成功地探索了政府扶持、发展和调控农业的一种新形式,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新路子。
(一)农业综合开发是强化我国农业基础设施的有效途径。离开了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农业生产力就不可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农业现代化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农业综合开发可以平整土地,改良土壤,精施肥料;可以兴修水利,打井配套,沟通渠系;可以植树造林,修筑道路;可以增置农业机械,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上述这些基础设施和基本条件的配套落实,为增强农业发展后劲,促进农业生产力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前提性条件。
(二)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发展。现代化的农业生产首先是社会化大生产,零星分散、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与农业现代化是格格不入的。农业综合开发通过打破行政区划、打破田埂地界,将小规模的生产转变成大规模的生产,实行机械化作业,采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法,推广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从而实现农业生产的专业化和集约化,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所以,农业综合开发为实施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技术、生产手段和管理方式创造了条件。
(三)农业综合开发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成功模式。联产承包责任制尽管使农户获得了生产与经营的自主权,但由于农户分散经营,经济实力薄弱,组织化程度低,交易成本高,造成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比较差。通过农业综合开发,走产业化的道路,发展多种经营及龙头项目,建设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把农户与市场联结起来,架起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桥梁,使生产以市场的需求变化为导向,可以提高农业抗御“双重风险”的能力,加速农业的市场化进程。
(四)农业综合开发区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雏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我国农业资源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实施“以少胜多”的战略,即紧紧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和农民群众科技素质的提高,在有限的土地上生产出更多的农产品,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和资源的利用率,进而提高农业的生产率。10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始终把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放在重要位置,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的作用。目前,许多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已经建设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和高科技的示范区。
(五)农业综合开发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缓解“二元经济结构”,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可以促进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化,实行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发挥主导产业的规模优势,增强农业和农村的吸引力,促进城市和工业的先进技术、人才、资金、物资等生产要素向农业和农村合理流动,与农村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密切结合,从而形成一种新型的生产力。近年来,农业综合开发已经成为城乡工商企业的投资新热点,这无疑将促进城乡之间的融合,加快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今天,农业综合开发已走完了成功的第一步,它描绘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美好蓝图。今后,农业综合开发要全面上新水平、上新台阶,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综合开发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责任编辑 江正银)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