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王润生 张富海 宋贵平
[大]
[中]
[小]
摘要:
河北省井陉县是一个有32万人口的农业县、革命老区,经济基础一直很薄弱。近几年井陉县委县政府不断改革传统的理财方式,把理财工作从简单收收支支的“纯业务”的禁锢中摆脱出来,响亮地提出了“大打财政硬仗”的口号,并落实到了具体工作目标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5年财政收入首次跨上亿元台阶,达到12388万元,比1994年增长41%。特别是1996年夏末秋初,井陉县遭受了特大洪水洗劫,使这个刚刚跨过财政收入亿元大关的山区县,在向全省十强迈进的征途上受阻。然而,井陉人民笑傲洪峰,不畏困难,抗灾救灾,再铸辉煌,提前两个半月再闯亿元大关。
生财有道:咬定财源不放松
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发展,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井陉县财政部门按照“经济——财政”的发展思路,在营造多元、效益、梯级财源上下功夫。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打好农业生产总体战,稳固和发展基础财源。以稳粮、兴林、上牧为重点,推动农业生产由数量型转向效益型,由分散型转向规模型,由单纯生产转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为发展粮食生产,全县繁植种子田1.1万亩,兴建吨粮田10万亩,亩产达500公斤的旱地4万亩,高效创汇农田7万亩。坚持统一规划...
河北省井陉县是一个有32万人口的农业县、革命老区,经济基础一直很薄弱。近几年井陉县委县政府不断改革传统的理财方式,把理财工作从简单收收支支的“纯业务”的禁锢中摆脱出来,响亮地提出了“大打财政硬仗”的口号,并落实到了具体工作目标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95年财政收入首次跨上亿元台阶,达到12388万元,比1994年增长41%。特别是1996年夏末秋初,井陉县遭受了特大洪水洗劫,使这个刚刚跨过财政收入亿元大关的山区县,在向全省十强迈进的征途上受阻。然而,井陉人民笑傲洪峰,不畏困难,抗灾救灾,再铸辉煌,提前两个半月再闯亿元大关。
生财有道:咬定财源不放松
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发展,保证财政收入稳定增长,井陉县财政部门按照“经济——财政”的发展思路,在营造多元、效益、梯级财源上下功夫。
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打好农业生产总体战,稳固和发展基础财源。以稳粮、兴林、上牧为重点,推动农业生产由数量型转向效益型,由分散型转向规模型,由单纯生产转向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为发展粮食生产,全县繁植种子田1.1万亩,兴建吨粮田10万亩,亩产达500公斤的旱地4万亩,高效创汇农田7万亩。坚持统一规划,区域种植,规模开发,以名优特新果品为重点发展林果业,走出了一条“山外抓市场,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科技创高效”的新路子。以发展牛、羊及特种养殖为重点,以专业乡、专业村、专业户为突破口,实施重点带动,规模辐射,协调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生产格局。尽管在1996年8月特大洪暴袭击下,井陉农业蒙受了12亿元直接损失,但“两高一优”农业仍对财政给予了丰厚的回报,9月底就提前超额完成了全县农业四税任务。
以实施名牌战略,推动科技进步,培育立县企业为重点,打好工业翻身仗,巩固和扩大支柱财源。一是突出抓名牌产品和特色产业的开发。围绕陶瓷、化工、建材三大立县产业,从重点企业入手,大力开发名牌产品,靠名牌树企业形象,占领市场,提高效益。目前,白砂锅、特种水泥、金鑫果茶、矿泉水、钙镁等产品已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二是加大资金投入,确保重点项目建设。县乡工业都在增投入、备后劲、求发展上下功夫,县办工业1996年投入近1亿元,14个建设项目已竣工投产或接近扫尾。乡镇企业1996年投入1.9亿元,部分项目已列为全县重点工程。三是进一步加大企业技术改造的力度,努力提高企业产品的技术含量。目前,全县已完成36项技改项目,增加生产能力近亿元。技改后的化肥、陶瓷、化工等企业,开始成为县内企业的“领衔者”。四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苦练内功增效益。目前,全县80%的企业推行了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兼并、租赁等10种改革方式,企业活力增强。据统计,改制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比改制前提高了35%。五是利用现有的三大产业优势,加快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到目前为止,已初步形成东部建材、中部综合、西部化工的格局,上安建材、南峪化工、秀林陶瓷、良都服装、桃王庄石材等工业区乡镇工业产值占全县近1/2。
以加快资源优势的开发和利用为重点,培植和壮大后续财源。一是按照“服务冀晋,发展自己”的思路,加快了陶瓷、煤炭、白灰、粮油、蔬菜、服装鞋帽等一大批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的建设,对县内五大传统集贸市场进行了规范提高,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功能、多元化、辐射广的市场体系。二是充分利用县内已形成的以苍岩山为主体的旅游格局,以旅游促开发、促开放、促发展。三是利用境内铁路、公路纵横交织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据统计,1996年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比上年同期增长11个百分点。
聚财有方:合力同心抓征管
井陉县的财政收入连年大幅度增长,保持了持续旺盛的增长势头,得益于探索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均衡入库的财政收入管理体制。
“链条式”牵动机制。县政府将财政收入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国税、地税、财政部门及各乡镇;各级各部门再把任务层层分解,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缺口,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从上到下签订责任书,从下到上明立“军令状”,真正体现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肩上有指标”。
“捆绑式”考核机制。各级各部门按照承担的财政收入任务,按月统计,按季考核,全年算总帐,任务完成好坏直接与责任人的工资、奖金捆绑挂钩,该奖则奖,当罚则罚。严格的考核制度,增强了广大征管人员的责任心和积极性。1996年财税系统有200多个家庭遭受洪灾,但他们舍小家、顾大家,坚守在征管第一线,创出了可歌可泣的事迹,把心血无私地献给了钟爱的事业,提前完成了征收任务。
“递增式”管理体制。按照分税制的要求,县对乡镇实行了“划分收支项目,核定收支基数,收入基数逐年递增,支出基数一包到底,超收部分全留,短收部分补足”的财政管理体制,通过利益分配的合理调整,极大地调动了乡镇当家理财、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各乡镇均成立了由乡镇长挂帅,吸收国税、地税、财政、工商、司法所长参加的“税收征管站”,对辖区内财政收入的有关事宜进行组织、协调和监督,有力地推动了收入征管。
“地毯式”征收机制。各征收部门和征管人员,按照税法对纳税对象无一遗漏地及时足额征收。同时,充分发挥税务稽查的作用,通过充实稽查力量,坚持全面检查和重点抽查相结合,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相结合,对纳税业户隐瞒、逃匿税收的行为予以坚决打击,不仅没收违纪违法资金,还要追究当事人的责任。对于胆敢以身试法者,坚决绳之以法。全县还成立了300多个群众性的协税、护税组织,切实做到了应收尽收。
“样板式”激励机制。对在纳税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业户,及时在全县树起样板,给予应有的物质、精神奖励,使广大纳税人自觉向先进看齐,足额缴税。在8月初普遍遭受洪灾的情况下,企业没有借故拖欠税款,而是做到了无灾业户多交税,轻灾业户满交税,重灾业户不欠税。
用财有效:富日子当穷日子过
当财力日显丰裕之后,精明的井陉人却时刻铭记“成由勤俭败由奢”的古训,相对宽松的日子要当紧日子过。财政部门按照“先吃饭,后建设,有保有压”的支出原则,精打细算一分一厘,在大灾之年较好地发挥了建设和保障职能。
保工资。按照“政府统管,分级负责,联合共保”的原则,全县从上至下建立了按月发放工资的责任制,实行县乡行政首长、财政局长、所长、银行行长、主任责任制。各乡镇均设立了“工资基金专户”,规定在足额发放基本工资前,不得以任何借口搞其它支出。县乡财政明确了工资发放顺序,规定在工资发放有困难的情况下,先拨教师工资后拨其他;先基层一线,后县级;先发离休干部工资,后发在职职工工资。遭受洪灾之后,在财政短收的8、9两月,也保证了7700名公教人员的工资发放。
重建设。1996年夏末秋初特大暴雨灾害,使全县交通、通讯、电力、水利设施遭到毁灭性破坏。危难时刻,县财政局在上级救灾款到达之前,就采取“内部挖潜、外部吸收、横向拆借、纵向争取”的多渠道融资办法,先后筹集资金1000多万元,全部投放到了恢复重建的主战场,保证恢复重建工作顺利开展。
攻难关。为控制非生产性支出的增长,财政部门下狠心,立恒心,采取了一系列过硬的节支措施。一是推行了公费医疗改革,实行了由财政、单位、个人共同筹集公费医疗保险基金的医疗保险筹集制,有效地遏制了“小病大治”、“一人公费,全家享受”的混乱浪费现象,节约支出60万元。二是推行会议费、接待费管理改革,实行了“逐级审批、定点就餐、标准控制”的办法,节约支出15万元。三是推行了以收抵支办法。去年共对11个行政事业单位13个乡镇实行以收抵支,挖掘替代财源400多万元。四是从严控制社会集团购买力。从强化专控商品入手,严格控制一切与生产建设无关的商品。县委、县政府提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从1996年起,三年内一律不准购买小汽车,一律不准购买控购商品,一律不准购置新的办公设备。五是注重抓好行政费下管一级。县财政对17个乡镇实行了“下管一级,指标控制,定额管理,节约奖励,超支扣罚”的办法,强化了乡镇财政的自我约束机制。六是鼓励事业单位合理创收。只要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以内,各单位可合理组织创收,用来弥补经费不足,逐步实现“全额向差额,差额向自收自支”的过渡。
抓重项。在安排支出上,县财政兼顾当前和长远的关系,把教育、农业、科技三项支出列为重项。1996年三项支出比“八五”期间年均增幅高5个百分点,比全县经常性收入增幅高2个百分点,占全县经常性支出的比重比上年增长3.5个百分点。财政资金的源源投入,为老区各项事业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现在,走遍井陉县的三川九岭,最好的房子是学校;蜿蜒在崇山峻岭中的条条干渠,正在抚平水毁创伤,重振雄风;科教兴县的浪潮正推动着经济建设的航船驶向新的彼岸。……
(责任编辑 王旭)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