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县地处东北黄金玉米带,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全县粮食产量近年来稳步提高,1996年预计可达22亿公斤。但是,农安县县乡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仍很困难,收支矛盾十分尖锐。1996年初,县委、县政府深入分析了乡镇财政发展滞后的原因,认识到作为一个农业大县,经济发展的后劲在农村,财政收入增长的潜力也在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强县,必须走振兴乡级财政之路。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他们确定了从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入手,通过改革完善县对乡的财政体制,调动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加强乡镇财政建设,促进县乡经济发展,为全县财政振兴打好基础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一思路,按照分税制的原则,确定了“划分税种,核定收支,定额上解,超收分成,结余留用,短收超支自负,一定三年”的县对乡财政管理体制,从体制上把新增财力的大头让给乡镇,把收支管理权限和自求收支平衡的责任交给乡镇;同时,按照吉林省的统一部署,认真实行了乡镇财政和地税机构合一,理顺了乡镇税收的征收权力和责任,从而有效地调动了乡镇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1996年5月份实行改革的当月,全县乡镇工商税收就完成409万元,超过前4个月乡镇工商税收的总和;1996年1—9月份乡镇工商税收实现2718万元,完成年度预算的109%,比上年同期增长80%。财政体制的改革,带动了农安县乡镇财政经济各方面的发展,初步收到了“纲举目张”的可喜效果。
——改革带来了理财观念的转变。新体制的确立,一方面明确了乡镇政府的收支权限和收支责任,把收入完成情况与乡镇既得利益紧紧挂钩。另一方面,县委、县政府本着经济发展看效益、效益提高看利税、利税增长看入库的原则,明确规定:把是否懂财税工作、能否完成税收任务,作为衡量乡镇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硬指标加以考核。从而形成了一种既有缴励、又有约束的机制,带来了党政领导理财观念的转变。一是增强了责任观念。乡镇领导过去是被动管税收,有时甚至帮助说情减免税收,现在是主动学习财税知识,研究财税工作。有些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利用到县里开会的机会,自己到财政局去找财税法律书来学习。二是树立了平衡观念。在原来统收统支的体制下,乡镇政府管支不管收,没钱就向上要,现在是不仅管支出,更注意抓收入,想方设法培植财源。三是强化了管理观念。过去只抓农业税征收,现在是全面加强各项税收征管,千方百计挖掘税源潜力。财政体制改革和乡镇财税合一以后,乡镇政府抓税收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由原来县地税局一个积极性,变成了县地税局和31个乡镇的32个积极性,征管力度明显增强。四是增强了效益观念。过去偏于重农富民,忽视财源建设,现在是既重视发展农业,又注重发挥自身优势,多渠道开辟财源,努力实现乡村经济全面发展,富民、富乡、富县齐头并进。
——改革使乡镇组织收入的措施更扎实。过去,由于利益关系没有理顺,乡镇政府缺乏组织收入的积极性,乡村税源流失较多。财政体制改革以后,乡镇抓税收的积极性明显增强。针对乡村税源点多面广、额小分散的实际情况,他们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一抓税法宣传,提高全县上下的税收法律意识。针对现阶段各方面税收法制观念淡薄,与加强征管的要求不相适应的情况,农安县委、县政府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税法宣传工作。各乡镇普遍召开了全体乡村干部和部分纳税人参加的会议,集中宣讲税收政策,利用县乡两级电台、电视台、差转台和板报、画廊等各种宣传工具广泛进行税法宣传,使所有纳税人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增强依法纳税意识。针对财税合一后原财政所人员对税收政策和业务不熟悉的情况,由财政局、地税局组织集中培训,并抽调业务骨干深入到各乡镇开展业务培训。县委、县政府组织五大班子成员集体学习税法,把各乡镇的党委书记、乡镇长召集上来进行系统培训。通过宣传教育,不仅保证了改革的顺利实施,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全县上下税法意识的增强,为依法治税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二抓税源普查,不漏一家一户。针对近年来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较快与税收增长不协调,存在大量漏征漏管户的问题,农安县从1996年4月中旬开始统一组织开展了普查税源工作。各乡镇都由主管领导带队,组织得力人员,逐家逐户普查税源,登记造册,建立档案。截至7月底,县乡两级已查出税收漏征漏管户1857户。三抓税额评定,做到应收尽收。在普查税源的基础上,农安县全面开展了税额评定工作。为了保证税额评定合理准确,让纳税户心服口服,他们坚持深入调查,做到有理有据。合隆镇有一个“很火”的饭店,过去一年纳税4500元,重新评定后达到8万多元,店主不认可。镇财税所长不顾老板的白眼、朋友的猜疑和家属的埋怨,蹲店调查,从早蹲到晚,多少桌、多少钱都搞得清清楚楚,使店主心悦诚服地认了帐。在摸清税源底数的基础上,各乡镇党委、政府的领导成员与财税所干部集体讨论,逐户评定了税额。

——改革使财源建设蓬勃发展。农安人清醒地认识到,由于过去乡村税源征管力度不够,税源流失较多,通过改革理顺县乡财政分配关系后,随着征管力度加强,乡镇财政收入在一定时期可以有一个明显增长,但挖潜力、扫浮财毕竟是有限的,要实现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根本上要靠发展经济,培养后续财源。根据省里提出的建设强市、强县、强镇、强村“四强”发展战略,他们提出了立足农业大县的资源优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小财源互补,新老财源更替,县乡财源齐上”的基本思路,确定了“大力发展细胞经济、规模经济、龙型经济,努力实现由农业主导型向工业主导型转变,由原料供给型向加工增值型转变,由数量扩张型向高效集约型转变”的乡镇财源建设发展战略。按照这个发展思路,各乡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积极招商引资,努力培植后续财源。合隆镇利用交通便捷、靠近长春市区的优势,1996年以来多渠道筹资融资2000多万元,改善投资环境,涵养财源,扩大财源,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可超过千万元。榛柴乡“借鸡生蛋”,把乡政府的一栋办公楼腾出来,办了三个联营企业,仅两个月就缴纳税款45万元。为了进一步推动乡镇财源建设,农安县委、县政府遵循“优先发展,梯次推进”的原则,对基础较好的10个试点镇,在财政收入分成、缴纳土地出让金、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所得税退还比例、户籍管理、就业制度等方面,给予了一定优惠,鼓励招商引资和培植后续财源。到1996年7月末,全县乡镇企业已引进项目105个,其中建成投产18个,乡镇当年可获直接经济效益500多万元。
——改革带来了行业作风的改善。有这样几件事虽不算新鲜,但值得一提:新阳乡乡长的儿子开饭店,评定税额后,乡长告诉税管员第一个就收他儿子的税。三盛玉镇有一个搞粮食贸易的大户,有一次征管员向他征7000元的税,他不仅不交,还声称镇长是他的朋友,要去找镇长说情。专管员向镇长汇报了情况,镇长马上把他找来,说如果你是我的朋友,就立刻交税。结果,7000元税款如数入了库。哈拉海镇某个体饭店的女老板是镇委一副书记的表妹,原来她的饭店每月定额交税450元,财税所经过定点调查后核定每月纳税4500元,她去找当书记的表哥,表哥不但没有帮她说情,反而对她进行了依法纳税的教育,让她按核定的税额如数交了税。过去在一些税务人员身上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吃拿卡要”和收“人情税”的问题,现在不仅这种现象少了,而且一些饭店老板还敢向税管员要饭钱了。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变化,关键是有了一套严格的规章制度。农安县委、县政府明确规定,乡镇财政收入任务由党委书记、乡镇长总负责。各乡镇财税所普遍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把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税管员身上,实行工资、奖金与税收任务挂钩,拿出工资的一定比例浮动,最高达50%。并明确规定:税务人员的职责,就是按统一核定的税额征税,做到应收尽收,严禁收人情税。一旦发现人为漏税,不管金额大小,一律调离岗位。县委、县政府明确要求,坚决依法治税,任何人不准说情,从县领导做起,上下互相监督,谁说情减免了税收,就从谁的工资和奖金中如数扣回。这种严格的制度,严格的要求,规范和约束了税收征管行为,也促进了行业作风的改善。
(责任编辑 吴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