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巴中地区通江县是一个林业大县林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51.2%,林业资源十分丰富。多年来,通江县认真实施科技兴林战略,把林业发展作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到1995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到36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34.16%,提前实现了绿化栽植达标;林业产值达到1亿元;林业税金达到500万元。。全县以木材、林特、林副产品生产经营为主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由于林业产业的发展,森林资源的增多,通江县被林业部和四川省林业厅列为重点林业县、被省政府列为重点产材县,并成为全国重点长江防护林建设县林业已成为通江县一大支柱产业。
强化科技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通江县委、县政府在抓林业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加快林业产业发展,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全县在科技兴林上,主要作法有五点:第一,各级党政和县科委、科协、林业、财政等部门自觉强化科技意识,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时刻注意用科学的思维、科学的态度、科学的方法来研究解决增加科技投入、重视人才培养、推广适用技术等关键问题。第二,在选拔、使用干部时,既坚持政治标准,又注意选拔那些科技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同志进领导班子。对成绩突出,重视林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干部给予提拔重川。第三,坚持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县、区、乡党政一把手,必须层签订责任书,实行目标管理,必须创办一处科技兴林示范点,做出样板全县已办点214处,面积4.8万亩。第四,在制定林业发展计划、实施林业项目时,把科技进步放在突出位置。广泛听取科技人员的意见,充分进行科学论证和评估,把科技进步贯穿于林业生产建设的全过程。第五,加强林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县上已建立林业技术推广中心和林业科研所。区(镇)、乡(镇)林业站,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既是林业工作站,又是林业技术推广站。有条件的村建立了林业技术指导站,基本形成了林业科技服务网络。
十多年来,通江县已完成了第一期25万亩速丰林造林工程、20万亩飞播造林工程、30万亩长防工程,改造提高和新发展了43万亩耳林基地、6万亩五倍子基地、7万亩蚕桑基地、3万亩三木药材基地、8万亩油桐基地和茶叶、干(鲜)果基地。
重视人才培养
实施科技兴林,科技人才至关重要。长期以来,通江县林业行业科技人才尤其是拔尖人才十分缺乏,林业科技队伍远不能适应林业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加速培养一大批林业科技人才,他们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和林业部门把林业科技人才的培养,纳入当地林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去认真落实,尤其重视抓紧对跨世纪优秀青年技术人才的培养。二是向林业大专院校和林业技校送培学生,并充分发挥全县农业中专校和职业中学在培养林业科技人才方面的主渠道作用。如被誉为“银耳之乡”的涪阳,按照“办好一所学校,培育一批人才,造福一方人民”的宗旨去办好涪阳中学,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20多年中,该校结合校办银、木耳菌种厂,大力开展食用菌生产技术研究,为全县培养了近3000名银耳生产技术人才。遍布全县的20多家银、木耳菌种厂和银耳公司的负责人及技术员基本都是涪阳中学毕业生。近年来,全县林业部门为解决林业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矛盾,陆续送培大专生23人,中专生35人,技校生141人,共投入送培费40多万元。通过送培,相当一部分年轻人很快成为工作骨干,部分被提拔重用,有的成了发展林业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的能人,有的成了开发建设经济林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了林业工程项目的责任人,对科技兴林起了重要作用。三是认真落实“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山外抓市场,科技创高效”的林业发展战略,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步伐。1994年冬至1995年春,通过考察论证,林业系统筹资300多万元,在距成都10公里的新都三河镇购买了占地20.13亩的两个工厂及全部资产,建起了“通江驻新都林产品加工经销地”。四是充分发挥科委、科协、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科研所、营林调查队、五倍子科研站、森林病虫防治检疫站和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国有林场的职能,采取短期培训和职业培训等多种形式和多种办法,加强林业科普工作,全面提高林业行业职工的专业技能和科技文化素质。尤其狠抓了全社会林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送技术上山,传知识上门,大力培养农民技术人才,为林业产业建设创造了比较好的社会环境。五是制定优惠政策,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改善林业科技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让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
推广科技成果
近十多年来,通江县以经济林为主体的林业科研和适用技术推广,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全县投入林业科研的专业科技人才254人,其中林业部门专业人才152人,投入科研经费120多万元,建立各类林业科研试验示范点106个,面积11000亩,共有23项科技成果获奖。为了把科技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江县从实际出发,积极推广适用技术,使之充分发挥效益。如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林业部三等奖的《五倍子丰产经营技术》推广后,全县五倍子年产量由1984年的70吨猛增到现在的300多吨;《高效益植桑、养蚕、增茧技术》,1995年在全县5个乡、40个村推广,共养蚕4500张,产茧13.5万公斤,平均单产30公斤,出口优质茧2万公斤,出口合格率达65%以上。1995年他们与省农科院、省植保站联合承担的省级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银耳截头炭团菌病害防治技术研究》在2个乡、3个村、30个农户中开展试验,使银耳产量取得了恢复性增产。
为进一步开展以经济林为主体的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培育和发展区域性的“龙头”企业,加快富民裕县的步伐。去年冬,通江县委、县政府作出决定,用市场经济手段开发建设百万亩经济林,同时建成100万亩用材林、100万亩防护林和工业原料林。他们召开了专业会议,组织现场参观,要求部门领办、村社大办、农户必办,迅速掀起了经济林建设热潮,为全县科技兴林增加了更新更丰富的内容。当前,为配合开发建设百万亩经济林,他们着重抓了优良种苗繁育及造林技术、经济林产品加工技术、木材综合利用技术和林化产品加工技术等适用技术的课题攻关和推广应用工作,努力实现全县林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由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的转变。展望未来,他们充满信心。到1998年将实现绿化全面达标,到2000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400万立方米以上,林业产值达到1.5亿元至2亿元、税利达到5000万元。(责任编辑 吴春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