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儿年来,山东省招远市财政部门围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企业效益这个根本点,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入手,搞好跟踪服务,推动了全市国有、市属企业的健康发展,1995年全市36户市属企业无一户亏损,实现产值244243万元,利税17207万元,财政收入10834万元,超额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过亿元的奋斗目标。
一、扶持企业加强技术改造。前些年,招远市经济增长方式只停留在大干快上大投入上,没有把握住经济效益这个中心,经济发展与财政收入明显不同步。近儿年,财政部门充分认识到,经济要发展,技改要领先。为了提高技改资金的使用效益,避免盲目投入,财政部门把宏观调控、优化投资结构摆到首位,积极为市委、市政府和企业当好参谋,努力选准投资方向,追求实实在在的速度与效益。一是科学论证,提高资金投入的准确性。财政部门根据市政府的规划,依据全市工业企业优势和发展趋势,经与有关部门反复论证,确定把技术改造资金用于黄金、机械、轮胎、化工等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和重点项目上,并对每个项目的原材料、市场运作情况、资金技术含量、发展趋势等各方面县体分析研究,对于确定应扶持的项目,做到快投入,促使怏投产、快达产。市乳品厂是由原糖厂改建的,先后换过八任厂长,上的项目不下30个,但都赔掉了底。为挽救这个厂,避免更大的损失,财政部门组织专人成立了“智囊团”,经考察建成了“力源豆粉”生产线,财政投入728万元技改资金,产品一下子打开市场,年新增利税274万元。二是在企业技术改造资金的投入使用上,克服了以往“撒芝麻盐”的做法,坚持集中投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如近两年内财政集中投入市电子材料厂2500多万元技改资金,与外资配套使用,生产的产品销售10多个国家,年增加利润1200多万元。投入市轮胎厂2600多万元,新上子午胎、工程胎等新项目,使企业迅速发展起来,1995年给财政贡献1458万元,占全市财政收入的8%,成为第一贡献大户。1993—1995年,市财政集中用于技改的资金达1.22亿元,扶持了202个项目,项目成功率达到了100%。三是主动跟踪问效。为保证财政扶持企业资金效益最大化,财政局成立专门的“资金管理处”,负责项目考察和资金投放,对每个项目、每笔资金的投放都及时派人跟踪,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帮助企业念好理财经。针对一些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或制定的制度不合乎实际,不便于操作,直接影响企业效益这些疑难病症,财政部门主动登门,甘当企业的“医生”,及时把财务管理的良药妙方送上门,起到了促产增收的作用。
第一,把准“脉搏”,因企制宜建全规章。针对乍业财务制度建设不规范或制度建设流于形式的问题,财政部门组织专门班子,对企业财务进行了全面整顿,并把整顿的重点放在企业财务基础管理和强化企业财会制度建设上,先后根据“两则、两制”要求和分行业会计制度,按照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对国有工交商贸企业财务管理提出了实施意见,如在企业原始记录、定额管理、往来结算管理、固定资产、销售收入及利润分配等方面都提出了可操作性的要求。完整有序的财务会计工作秩序得到了建立和巩固
第二,定期“查体”,切实搞好财政监督。企业财务管理如同人体一样,需要经常检查,发现毛病及时医治。为了维护财政法纪的严肃性,对那些违反财务规定,并屡查屡犯,严重伤害国家利益的行为,财政部门采取的方法就是大胆动手术,保证大局利益不受损。如有一户企业,财务管理比较混乱,严重影响了生产和因家利税任务的完成,财政部门组织驻厂员和大检办一起进驻该厂,对所有帐目进行清查。并坚持照章办事的原则,对查出的问题严肃处理,该罚的罚,该交的交,决不让其在经济上得到好处,对查出的20多万元违纪金额,全部上交了财政。财务上公开处理了一家,在全市敲响了警钟,从而提高了企业依法管好财务的自觉性。
第三,经常“滋补”,提高企业财会人员的自身素质。财政部门首先是协助企业选好人才,调换不懂财务管理业务的“南郭先生”。为加强财会人员上岗管理,对1300多名会计进行岗前办证,无证者决不准上岗;对查出的30名不懂业务,凭关系占位的财会人员,通过企业全部调换了岗位。其次加强会计队伍培训,针对新形势下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定期举办财会人员培训班,每年参加培训的人员达3000多人次。从而提高了企业财会人员的整体素质,促进了企业内部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推动企业经营机制快转变。搞活企业,培植财源,这是财政部门永恒的主题。但搞活企业,关键是应在企业改革上想点子,做文章,当好企业的参谋。几年来,财政部门在服务企业改革方面主要做了这几项工作:
一是深化粮食企业改革。粮价放开后,长期拄着财政拐棍搞经营的粮食企业被推向了市场经营的“快车道”,企业原有的经营思想和经营方式很不适应。粮食企业如何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迫使财政部门动脑子、闯路子。1993年财政部门按照“盈不交、亏不补”的原则,对粮食企业实行了盈亏总承包一定三年。重点抓了四方面工:作:首先在承包内容上,要求集团公司稳购保销,就是保证国家粮油收购任务,保障粮油仓储保管,保障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发挥粮油流通主渠道的地位和作用。其次是实事求是确定企业利润基数,增强企业发展的动力。本着既考虑市场因素,又能调动企业积极性的原则,经过反复测算,确定以1992、1993年两年盈利基数递增5%作为承包盈利基数。第三是对所得税实行先征后返。返还的所得税留给企业,作为粮食专项发展基金,增强企业发展后劲。第四是实行奖罚政策,充分调动企业发展的积极性。规定粮食企业在完成承包基数的基础上,每超额实现10万元,40%用作奖励基金,重点奖励企业能人,完不成承包利润的,企业干部职工用风险金抵补。通过实行总承包,改变了粮食企业躺在财政补贴上吃大锅饭的局面。在全国粮食行业经营萎缩、生意萧条的情况下,招远市1994年出现了全省首家百右万元利润粮所,1995年又相继涌现出口家百万元利润的基层粮食企业,其中有一家达200万元。
二是理顺了外贸企业的管理体制,变包袱为财富。1994年外贸体制下放地方管理时,各种亏损挂帐高达1000多万元,成为财政的一大包袱。财政部门经多次深入企业发现,影响企业效益的“疑难症”在于总公司与下属各分公司“经营利益和责任”悬空。各分公司挣钱自己花,花钱伸手要,亏损往上挂。为改变这种状况,财政部门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对外贸下属10个分公司进行了一次清产核资,对企业的资产、债务及各种亏损挂帐进行了界定,分清了企业经营的权利和责任,在此基础上又将所属分公司裂变成为8个独立核算的经济单位,下达了经济效益及资产保值增值指标。对厂长经理实行严格考核,一年亏损加罚工资,两年亏损自动辞职。在分配上推行了岗位效益工资制,实行一岗一薪,岗变薪动。通过改革,初步形成了企业责、权、利分明的管理形式,企业发展出现了良好态势。1995年实现利税427万元,弥补以前年度亏损挂帐43万元。
三是改革资产组织形式,实行股份合作制。几年来,财政部门把股份合作经营作为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一条有效途径,在有条件的企业推行。目前,市属企业有9户推行了股份合作制,干部职工入股少则2000元,多则10000元。股份制的实行,为企业发展带来了活力。威达硅胶股份有限公司是山原国有硅胶厂改制形成的,职工出资购买了全部股权,由于经营责任和资产关系比较明确,企业发展迅速,改制当年实现利润70.3万元,提供财政收入108万元。通过股份制改造,用利益这条纽带,把国家、企业和个人紧紧捆在一起,使企业机制得以转换,活力得以增强。悬空的公有生产资料落到了实处,国有资产得到了有效保障;职工真正成了企业的主人,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发挥:彻底解决了负盈不负亏的难题,国家利益得到了保护,企业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良好态势。
(责任编辑 张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