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袁正中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
[大]
[中]
[小]
摘要:
这几年,广西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收入的增长远远满足不了支出的需求,致使目前各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具体表现是,赤字面逐年扩大,特困县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地区间财力增长不平衡,横向财力差距进一步扩大。我认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开发财源,把“蛋糕”做大。财源开发要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支持那些集约型项目,限制那些粗放型项目。对中央财源和地方财源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得力。总的来看,广西的财源建设要重点抓农业综合开发、抓支柱产业、抓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要充分发展那些具有广西资源优势的财源项目。
一、把农业财源的开发摆在财源建设的首位。农业是重要的财源,要改变搞农业不赚钱的片面观点。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要同时进行,这不仅可以使农民致富,财政收入也可以增加。对此各地要统一认识,不能认为搞农业就不能富起来。甘蔗、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都可以赚钱。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真正树立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实行分税制后,农业税收已作为地方固定税种,它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地位...
这几年,广西财政收入增长较快,但由于底子薄,基础差,收入的增长远远满足不了支出的需求,致使目前各级财政都十分困难,具体表现是,赤字面逐年扩大,特困县不能按时发放工资;地区间财力增长不平衡,横向财力差距进一步扩大。我认为,解决财政困难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开发财源,把“蛋糕”做大。财源开发要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支持那些集约型项目,限制那些粗放型项目。对中央财源和地方财源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得力。总的来看,广西的财源建设要重点抓农业综合开发、抓支柱产业、抓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的发展等方面,要充分发展那些具有广西资源优势的财源项目。
一、把农业财源的开发摆在财源建设的首位。农业是重要的财源,要改变搞农业不赚钱的片面观点。发展农业,粮食生产、多种经营和农业综合开发要同时进行,这不仅可以使农民致富,财政收入也可以增加。对此各地要统一认识,不能认为搞农业就不能富起来。甘蔗、水果、蔬菜、畜产品、水产品等都可以赚钱。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要真正树立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对农业的支持。实行分税制后,农业税收已作为地方固定税种,它在地方财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1995年与1990年相比,全区农业税收收入增长了2.79倍,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了2.33个百分点。同时农业产品也是工业的重要原材料,是工业财源的原料保障。所以,要大抓农业综合财源开发,重点发展“两高一优”创税农业。充分利用广西亚热带气候的独特优势,根据区域经济规划的要求,积极成片开发龙眼、荔枝、芒果、沙田柚等名特优农业特产税大宗应税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财源。在稳定生猪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食草型肉用牛、羊等应税大牲畜饲养业。农业综合财源的开发,必须把重点转到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上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市场竞争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提高农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为了促进农业综合财源的开发,巩固和壮大农业基础财源,各级财政首先要确保财政支农支出按照规定的比例增长,保证财政预算内支农财力规模的逐步扩大,彻底改变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到位率低的问题。没有按时到位的,或者是挪用了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的要追究责任。
二、下大力气抓好支柱产业。“九五”时期,我们要集中力量,加大资金投入和技术开发力度,重点支持发展有优势、有基础、有竞争力的蔗糖加工业、以铝和锡为主的有色金属、汽车和机械制造业,以及建材业,使之成为全区国有经济的支柱产业。蔗糖作为广西的一大支柱财源,在财源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1995年,全区蔗糖提供的税收7.5亿元,约占全区税收收入的6.2%,全区财政收入的5.6%。全区约有一半以上的县,其财政收入依赖于蔗糖业,有不少县财政是典型的糖财政。但从这几年的情况看,蔗糖财源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具有周期性特征。1992/1991榨季处于低谷,1993/1992榨季有所回升,1994/1993及1995/1994两个榨季处于峰顶,1996/1995榨季又回落至低谷。一般而言,凡蔗糖行情好的年份,广西财政形势也相应好;蔗糖行情差的年份,广西财政形势也相应紧张。蔗糖财源出了问题,则其他财源很难弥补。蔗糖行情与财政形势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从今年的形势看,本榨季全区产糖230万吨,比上个榨季增产50多万吨。但到5月底,销出去的糖尚不到一半。与去年同期相比,全区库存增加90多万吨,增长近2倍。吨糖价格下跌700多元,下降16%以上,且货款不能及时回收。截至4月底,全区国有预算内糖厂已亏损2.6亿元,预计全年亏损4亿元以上。糖厂由此拖欠农民甘蔗款20多亿元,甘蔗农业特产税2亿多元、增值税4亿多元,造成今年前几个月收入预算执行情况很不理想。蔗糖是广西的一大优势,过去、现在是广西的支柱财源,今后一段时期仍将是广西的一大支柱财源。对于这一财源,要通过健全产销服务体系;建立食糖风险基金与储备制度,防止糖价大起大落;加快糖厂技改,大力发展深加工,搞好综合利用,提高综合产出效益,增强市场竞争与应变能力,使这一支柱财源在广西经济建设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尤其是财政收入与蔗糖业依存度过高的县市,要抓住机遇,尽快调整产业结构与财源结构,通过财源建设,改变蔗糖单一财源结构,,逐步建立起稳定的财源增长体系。
三、千方百计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向效益要财源。目前,广西国有企业效益不高、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这是影响财源建设发展后劲的关键。1995年,全区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为46.82%,亏损额达9.19亿元;盈利企业上交所得税只有3.69亿元,占全部地方财政收入的4.65%,与改革后所得税作为地方主体税种的地位很不适应。今年1—4月份全区预算内工业亏损面达到62.6%,亏损额达6.2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8%。我认为提高企业效益应主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要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原则,把企业改制、改组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亏损企业的组织结构调整,鼓励和支持优势企业打破行政隶属关系,跨地区、跨行业兼并或联合亏损企业,或组建企业集团,使企业资产得到优化重组,使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使亏损企业走出困境。二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各级财政和经济主管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搞好经济活动分析,找出企业经营中的矛盾和症结,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促使企业把资金、成本、质量管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今后考核企业贡献时,着重考核企业创造社会价值、上交国家财政多少,促使企业练内功、挖内潜、增效益。三是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目前,相当一部分亏损企业主要是由于技术落后,原材料消耗高,产品档次较低,占领不了市场。因此,今后无论新建企业还是老企业的改造,无论国营还是集体、乡镇企业,都要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科技,切实把财源建设建立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并根据财力着重扶持一批重点企业和拳头产品,培植一批财源大户,促进全区工业结构的优化和财政经济的良性循环。四是放开放活小型企业。在搞好资产评估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的前提下,可以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采取兼并、破产、拍卖、租赁及股份合作等不同形式进行改革,特别是长期亏损、扭亏无望的小企业要加大改革力度,创造新的生机。
四、继续推动乡镇企业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广西乡镇企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乡镇企业已成为相当一部分县乡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今后,广西发展乡镇企业应注意继续坚持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发展与提高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一县一色、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乡镇企业,调整区域布局和产业组合,努力上规模、上水平、上档次,改变现在“铺天盖地”小企业多,“顶天立地”大企业少,新增产值多,新增税利少的状况,形成一批高效益、贡献大的企业群体,努力提高财政收入中来自乡镇企业的比重。各级财政部门扶持生产周转金要重点用于支持乡镇企业的发展。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用于发展乡镇企业的周转金要进一步管好用好,提高使用效益。
五、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实行分税制以后,相当部分第三产业提供的营业税划为地方固定收入,成为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应争取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广西的第三产业有一个较快的发展,把第三产业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和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发展第三产业应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上档次、上规模,在加快城乡居民生活和消费服务业发展的同时,围绕西南大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快发展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业,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要与周边各省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商品流通业,建立区域性商品市场,形成大市场,大流通格局。要充分发挥广西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尽快把广西建成旅游大省。要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服务、咨询以及各种中介组织。力争把第三产业缴纳的营业税发展成为地方财政的主体税种。
六、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抓好了,可以有力地促进地方国民经济发展,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需要多少财政资金的投入,需要的只是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各级党委、政府要想方设法在资金、场地、技术、能源上为私营企业提供帮助和服务,依法保护个体私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要通过参股、贷款、贴息等形式,扶持一批生产型、科技型私营企业大户,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从流通型向工贸结合型转变,由“小打小闹”向规模经营转变,以提高规模效益。同时,要搞好政策导向和优质服务,加快发展一批管理水平、效益水平较高的“三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税源,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努力增加财政收入中来源于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
(责任编辑 石化龙)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