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河北省宣化县把控制财政支出作为削减财政赤字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减机构,分流人员,使全县财政供给人数由1990年7672人压缩到1994年底的6986人,五年中财政支出年均递增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成为张家口市所辖13个县中唯一不欠发工资的县。与此同时,滚存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1035万元压缩到了404万元,削减赤字631万元。
“七五”期间,宣化财政收入由1326.7万元增加到2100.6万元,增幅已不算小,但收入绝对额在全省仍处于下游。与此同时全县财政负担人数却居高不下。1990年全县欠发差旅费和各种补贴达100多万元。到1992年个人部分支出占到了全部财政支出的89%,财政赤字达到1035万元,欠发干部教师工资尤其是乡镇欠发工资成了家常便饭,专款不能如期拨付,事业发展与财政拮据的矛盾日渐突出,曾一度成为张家口市的“老大难”。
在这种情况下,“八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自己的日子自己过,通过减人来保证工资的发放,提出了“先修渠,后放水,控内控外要并举,体制不走回头路,稳步推进求实绩”的指导思想,推动了压缩人员经费的工作。
“先修渠,后放水”。即先给单位政策,让其增加收入,创造出可以分流人员的条...
河北省宣化县把控制财政支出作为削减财政赤字的重要举措,通过精减机构,分流人员,使全县财政供给人数由1990年7672人压缩到1994年底的6986人,五年中财政支出年均递增19%,低于全省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成为张家口市所辖13个县中唯一不欠发工资的县。与此同时,滚存财政赤字由1992年的1035万元压缩到了404万元,削减赤字631万元。
“七五”期间,宣化财政收入由1326.7万元增加到2100.6万元,增幅已不算小,但收入绝对额在全省仍处于下游。与此同时全县财政负担人数却居高不下。1990年全县欠发差旅费和各种补贴达100多万元。到1992年个人部分支出占到了全部财政支出的89%,财政赤字达到1035万元,欠发干部教师工资尤其是乡镇欠发工资成了家常便饭,专款不能如期拨付,事业发展与财政拮据的矛盾日渐突出,曾一度成为张家口市的“老大难”。
在这种情况下,“八五”期间,县委、县政府统一思想,坚定信心,坚持自己的日子自己过,通过减人来保证工资的发放,提出了“先修渠,后放水,控内控外要并举,体制不走回头路,稳步推进求实绩”的指导思想,推动了压缩人员经费的工作。
“先修渠,后放水”。即先给单位政策,让其增加收入,创造出可以分流人员的条件,然后再把单位的全部或部分人员分流出去。如对农业局,县里给予优惠政策,促其兴办了种子公司、蔬菜公司、植保医院、农机公司、农机具服务队等10余个实体,实行有偿服务,待这些单位具备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并可获得稳定的经营收入后,再逐个从县财政负担的单位分离出去。
“控内控外要并举”。对预算内供给人员及经费和预算外供给人员及经费同时进行控制。控制人员经费不是简单地把财政负担的人员推出去了事,而是通过算细帐,采取对应措施来达到压缩人员经费的目的。预算外供给人员的经费标准由县财政局核定,控制在预算内标准的1:1.3之内。如果单位预算外收大于支,就可以变更其预算管理形式,分流预算内供给人员,如果该单位实行了企业化管理,能够按照税法规定上缴各种税金,县财政就不再核定支出标准,这样就可以保证“事改企”和分流人员工作的健康发展。
“体制不走回头路”。如县医院改为定补后的第二年,由于国家政策性增支过多,医院消化不了,年底欠发两个月的工资,要求将定补改为差补,并且把状告到市里。县财政局分析后认为,所有改制单位都存在着国家调整工资影响支出的问题,如再变更体制势必造成连锁反应,所以在坚持不予变更体制的同时,从增加医院设施,充实领导班子等方面入手,改进医院的工作,使医院增加了营业收入,解决了欠发工资的问题。
“稳步推进求实绩”。在这项工作中坚持不造大声势,不摆花架子,每年实事求是地算算帐,排排队,把工作做细,以每年都能分流出去一些财政供给人员,减轻财政压力为目的。从1990年到1994年,全县每年接收的分配教师、军转干部及大中专毕业生200人左右,由于坚持了“稳步推进求实绩”,全县财政负担人数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
在具体的操作中,宣化县通过以下途径压缩人员经费。
——精简机构,转变职能。全县原有行政单位80个,行政人员1608人,大大超过了国家下达的编制人数。县委、县政府结合1993年初的换届选举,大刀阔斧地砍掉了28个。在削减单位的同时,还把物价管理局、计量局等单位并入了自收自支的科局,从而减少财政负担人员143人。对机构相互重叠如一个乡镇既有国办初中又有乡办初中,既有县属分院又有乡镇卫生院的,采取措施能合就合,能并就并。目前,8个乡镇卫生院、分院重叠问题和边远山区乡初中重叠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
——人员分流,裁减冗员。一是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性质和行政事业收费、经营收入状况,把部门内部的一部分人员从财政供给人员中分流出去。如财政局下属的证券交易所、会计事务所,公安局下属的保安公司等均实行了自收自支。二是清退行政、事业单位的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过去该县一些单位擅自雇用临时工和计划外用工,加上编委办和财政把关不严,有334人涌入财政开支的行业。有一所国办中学,仅课间的打钟人员就安排了8名。为此,县里责成有关部门共清理出去220多人,减少开支近百万元。1995年以来,又将县直22个全额预算单位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纳入了预算管理,进一步堵塞了随意雇工的经费来源漏洞。三是结合实际对不合格以及超编的代课、民办教师及1987年以后的民办教师按照国家“中学13.1名学生一名教师、小学23名学生一名教师”的规定进行清退,共压缩超编教师550人。四是县财政、编委与13个县直单位签定了人员、经费双包干协议书,增人不增经费,减人不减经费。
——堵住入口,疏导出口。在坚持编制管理的基础上,实行行政事业单位进人由书记碰头会决定的“集体一支笔”审批制度。同时,给单位以优惠政策,鼓励其向“事改企”过渡。单位新办经济实体,两年内可不减经费,不交税金;对有行政事业性收入的,实行超收分成的办法,鼓励其多收超收。几年来,先后根据单位性质,组织收入的能力和常年稳定收入三个方面的情况,将城土局、乡镇企业局等8个单位由全额预算拨款变为差额补助;将卫生院、防疫站等22个单位由差额补助变为定额补贴;将工商局、经委等7个单位变为自收自支;将种子公司、林场等16个单位由预算管理变为企业化管理。
——紧缩经费、加强管理。实行“三控制、三监督”的预算管理模式:控制年初预算,县财政局对财政负担人员逐人建立台帐,据此编制预算和核对各单位在编人员,1993年7月在一个乡的检查中就用台帐核出10名根本不在岗而冒领工资的人员;控制经费追加,实行财政事先、事后把守花钱关口的制度,对各种手续不全的进人及人头费追加,县财政一律不予负担;控制大项支出,如对公费医疗费支出实行单位、个人、财政三挂钩的办法,仅此一项,每月即可减少支出4.5万元;实施上下监督、重点监督和网络监督三方面的监督,认真清理各种浮动工资、津贴、补助的发放范围。教师调离教学岗位则不再发教龄补贴和班主任津贴,农口干部担任乡镇领导则不再享受浮动工资、岗位津贴。由于认真把守住了各方面的支出关口,不仅使预算内分流人员的工作得到了顺利实施,也有效地控制了单位在预算外资金上的胡花滥用,为下一步分流人员打下了好的基础。
宣化县的这些工作,其收效是较为显著的。一是实现了精兵减政,转换了政府部门的职能,促使部门由管理转变为服务,减少了县乡政府对基层的过多干预。二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把部分县直单位从财政供给制变为吃管理费或经营收入,有利于这些单位加强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所属企业的经济效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实践证明,县直单位创办的经济实体,无论是人才、技术、管理水平,还是经济实力都超过一般的乡镇企业。三是优化了财政支出,宽裕了县级财政。如果不是对人员进行精简和压缩,到目前全县财政负担人数恐怕已超过了8000人。那么,1993年、1994年宣化县的可用资金就只能勉强够当年的人员经费支出,根本无力办其它事情。而事实上,这两年中,他们每年都拿出500万元以上的资金搞建设,做到了中小学无危房,程控电话安装和乡村道路建设为省级先进,更主要的是他们用压缩人员经费省下来的钱帮助企业进行技术改造,上了几个立县翻身的项目,在全县初步形成了钢铁、黄金、膨润土三项开发利用并举的一条龙财源体系,使乡镇财政收入4年中增长了246%,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财政经济的发展。1994年全县实现财政收入5127万元,比1990年的2100万元增长144%,平均年递增26%,提前实现了“八五”末财政收入创5000万元和逐年消化滚存赤字的“双创双扭”目标,也是张家口所辖13个县中第一个突破了财政收入5000万元大关的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