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振兴国家财政。为什么要振兴国家财政?这是因为目前我国财政面临着很大困难,财政问题已成为制定“九五”计划的一个难题。突出表现在由于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使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影响了经济总量的平衡,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振兴国家财政不仅仅是克服财政困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振兴国家财政,就是要壮大政府财力,把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合理水平;强化财政职能,理顺分配关系,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规范财税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健全财政法制,实现依法理财。
要振兴国家财政,必须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实现政府职能的强化。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统一认识,转变理财观念。要实现振兴财政的目标...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要振兴国家财政。为什么要振兴国家财政?这是因为目前我国财政面临着很大困难,财政问题已成为制定“九五”计划的一个难题。突出表现在由于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不断下降,使国家财力严重不足,削弱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严重影响了经济总量的平衡,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影响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因此,振兴国家财政不仅仅是克服财政困难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需要,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需要。
振兴国家财政,就是要壮大政府财力,把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和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提高到合理水平;强化财政职能,理顺分配关系,提高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规范财税管理,硬化预算约束;健全财政法制,实现依法理财。
要振兴国家财政,必须打破旧的利益格局,实现政府职能的强化。结合辽宁省实际情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是要统一认识,转变理财观念。要实现振兴财政的目标,仅靠财政部门是不够的,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使各方面能够从改革和发展的大局出发,对这项工作给予支持和配合。财政部门本身也要对已经习惯的理财思路作出相应的调整。要树立大财政思维观,不能就财政论财政,就预算内论预算内,要着眼于经济发展全局,研究政府经济工作难点和热点问题,实现政府理财;要树立大预算管理观,两个预算一起抓,预算内外财力由政府统管,纳入政府理财范围;要树立大财力分配观,政府要参与全社会财力分配,调度和平衡全社会财力,研究制定政府统筹全社会财力的分配政策;要树立大财务服务观,调动全社会会计监督力量,强化财政监督,通过监督手段实现有效理财。要跨领域理财,理财领域从单纯分配领域转向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四大领域;要跨所有制理财,从单纯对国有经济理财转向同时对国有、非国有经济理财;要跨资金性质理财,从单纯抓财政预算内资金转向预算内外及全社会资金一起抓。
二是要完善和深化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针对目前分税制财政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应进一步划清各级的事权和财权界线,建立比较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提高经济落后地区的公共服务水平。要进一步调整税收政策,完善税制,加强管理,逐步实现国民待遇原则,减少税收的优惠和减免。根据国家对地方税种改革的要求,完善地方税税制,逐步建立起符合分税制原则的地方税收体系,努力实现地方税的税负公平。
三是要深化企业改革,促进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要紧紧围绕提高国民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个中心,从侧重于对企业微观事务的管理转向加强宏观管理,从直接管理为主转向间接管理为主,从单纯管理国有企业逐步转向对全社会所有企业的监督和管理,从单纯的财务管理转向参与管理经济建设全过程,从侧重于预算收支管理转向通过支持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扶持重点行业或产业发展,实现提高整体经济效益和培植财源的目的。要运用财政、财务的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制定一系列财政财务政策,积极参与和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的企业经营机制的改革,推进产业结构、企业产品结构的优化,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推动企业尽快进入市场。要进一步抓好扭亏增盈工作,要把扭亏增盈工作与深化企业改革工作结合起来,与产品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结合起来,与抓企业管理尤其是财务管理相结合,帮助亏损企业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
四是要建立第二预算征管体系,管好用好预算外财力。针对预算外收入与预算内收入同步增长的态势,研究加强对预算外财力管理措施。可建立第二预算管理体系和方法,将预算外财力有效地管理起来,变预算外财务的计划管理为预算管理,变会计汇总为会计核算,变两权不变为两权分离。通过统一核算方法、财务制度、收支范围、决算制度等,达到规范预算外财务管理,解决预算外资金管理混乱问题,实现政府适当集中财力,增加政府宏观调控能力。通过技术改造资金的转移支付与财政分配政策,支持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