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年前,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光荣负伤,失去一条左腿的张孙榕,退伍回到了他的家乡——福建省沙县大洛乡。当时有人议论,张孙榕今后恐怕只能靠在街头修鞋、卖冰棒为生了。然而,14年后的今天,张孙榕却奇迹般地出现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劳模大会上,成为财政系统仅有的三位全国先进工作者之一,人们不由为之惊叹。可又有谁知道,从伤残军人到全国先进工作者,其间需要付出多少艰辛和代价!最近记者来到大洛乡,采访了张孙榕及他的同事,对他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敬业精神留下了深刻印象。
身残不言愁
张孙榕1981年退伍回到家乡后,并没有被一些人“不幸言中”,去街头卖冰棒、修鞋,改革开放给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报效国家的舞台。1983年底,大洛乡财政所成立,次年元月,组织上安排张孙榕到财政所担任副所长,主持全面工作。张孙榕决心在乡财这块阵地上干一番事业。然而,对于一个从没接触过乡财、不知“财政”为何物的张孙榕来说,要做好乡财工作,首先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文化水平低,只有高中文化;二是身有残疾,行动不便。但张孙榕毕竟是从战火硝烟中摸爬滚打出来的汉子,在困难面前他并没有退却,他说,组织上让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干就要干出点名堂。
为了弥补文化水平低的不足,他开始走自学成才的道路,像学生一样如饥似渴地啃起了书本。一晃几年过去了,他啃下了十几部财政、会计专业书籍。这期间他又有机会被组织选送到集美财校和地方党校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1991年他终于通过考试获得了中等专业文凭;1992年又取得了助理会计师职称。张孙榕懂得在学中干,干中学,他根据大洛乡农业特产税分散的特点,总结出一套税前评产测产、建立税源档案的独特方法,大大减轻了农特产品上市时征收任务重、人手少的压力,提高了农业特产税的征收效率。对这些来自实践的经验,经过张孙榕的理论概括,写成论文上报县财政局,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和赞赏。
张孙榕要战胜的第二个困难就是身体伤残带来的不便。大洛乡是个大山区,全乡共有100多个山头,山上有丰富的竹笋资源,这是农民致富的重要财源,也是大洛乡一项大宗农业特产税税源。每年为了将农业特产税及时足额地收上来,在鲜笋大量上市前,财政所的同志都要爬山涉水,深入到村村户户,进行评产计税;鲜笋上市时,根据农户一般在夜间外运竹笋、容易发生偷漏税的情况,需要在晚上进行征税和查税。这对张孙榕来说,无疑十分艰难。需要比常人多付出数倍的努力。但是张孙榕并没有因此而退却,坚持和同志们一道深入征税一线,有时为了征几元、十几元的税需要爬上一座山头,花大半夜时间。张孙榕由于腿脚不便,常常摔倒,截肢的大腿根部与假肢磨得通红,有时还渗出血来,但他仍咬牙坚持着,累了就在路边休息一下,饿了就啃一口干粮,渴了就喝一口山涧的溪水。同志们看了很心疼,劝他以后不要再这样硬坚持。可是张孙榕却有自己的想法,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应该有所作为、有所追求,我是副所长,工作越是艰苦,越要注意发挥表率作用。张孙榕就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年年坚持上山征税,足迹踏遍了大洛乡的山山水水。
张孙榕是个拖家带口的人,可是为了工作他常常顾不上这个家。1992年3月,张孙榕的孩子病重需送医院治疗,但此时正是春笋征收大忙季节,张孙榕正带领全所的同志昼夜值班,随时办理春笋外运和纳税手续,很多事情等着他处理,因此只好先让妻子抱着孩子到县医院。待他忙了两天两夜,抽空赶到医院,看到因打吊针头皮青一块、紫一块的孩子和疲惫不堪的妻子时,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一分汗水一分收获。由于张孙榕和他的同事们出色的工作,大洛乡的农业特产税每年都有较大幅度的增长,1994年,大洛乡的农业特产税达20.25万元,比1985年增长了10倍。
倾心拓财源
从事乡财政工作多年的张孙榕,深谙这样一个道理:要实现大洛乡的财政增收,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从生财上找出路。因此,张孙榕将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扶持生产发展上,为农村基层单位和农民排忧解难。
1992年春,大洛乡官昌村村办造纸厂缺少资金购买材料,面临停产的危险,向财政所紧急求援。张孙榕立即赶到该厂了解情况,认为应该予以支持,并以很快的速度筹集6万元,低息借给该厂,解了该厂的燃眉之急。事后厂长感激地说:“你们这样支持和关心我们厂,以后我们保证按时、足额缴纳税款。”
1993年春,一场山洪冲垮了通往昌荣村公路的一座桥和数个涵洞,冲毁路基165米。昌荣村由于经济困难,无钱修复,生产急需的化肥、农药等物资全靠人抬肩挑,农副产品无法外运,严重影响了该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张孙榕得知后,心急如焚,立即组织人力去现场察看,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出专款,购买水泥,组织村民快速修复了公路,使农业生产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毛竹是大洛乡的主要经济作物,文革期间,毛竹有人砍,无人管,山上的竹林被砍得稀稀拉拉。为了将这项资源充分利用起来,造福农民,张孙榕几年来一直致力于这一支柱财源的保护、开发、扶持工作。乡财政所规定,农户每开垦1亩竹林,奖励10元钱,从而大大调动了农户保护和开发竹林的积极性,竹林面积迅速增加,如今每座山头都是郁郁葱葱,成为农民致富的绿色宝库。
昌荣村是张孙榕包户扶持的村,近几年该村创办了一些小型企业,但效益不很理想,经过张孙榕几年来的包村扶持,在管理上指导,资金上支持,现已发展成生产手套和劳保服装的专业村。这个村不仅安排了本村人口就业,还吸收了大量外工人员进厂,农民收入水平也大大提高。
如今,大洛乡经过几年的发展,已是沙县比较富裕的乡镇了,无论是工农业总产值还是乡镇企业规模,都是名列前茅的,财政收入也比10年前增长了5倍。经济发展了,农民的收入也增加了,1994年全乡人均收入达1700多元。提起大洛乡这几年的发展,人们都忘不了财政所,更忘不了张孙榕给予他们的帮助和扶持。
律己不徇私
对于在乡财工作中搞好廉政建设的重要意义,张孙榕有切身的体会。他认为,基层财政所作为重要的税收执法部门,每天都要面对众多的纳税户,任何以权谋私、收受贿赂的行为,都可能给税收征管工作带来极大的被动。所以他要求全所的同志从一支烟、一根笋、一顿饭做起,抓好自身的廉政建设。他常常告诫所里的同志:“我们是搞经济的,天天要与钱打交道,严格一点对自己有好处。”为确保在廉政建设上不出纰漏,张孙榕在财政所外聘请了10位同志为廉政监督员,不定期地收集他们对财政所的反映;建立群众来信来访、好人好事、违纪等登记簿,做到及时反馈群众提出的各种问题;建立双人同岗和回避制度,规定凡外出收税必须两人以上,以免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由于廉政建设抓得紧,至今所里没有收到一封群众举报信件。
财政所廉政风气好,与张孙榕以身作则、不徇私情有直接的关系。有一次,张孙榕的妹夫卖竹片偷税,被财政所的同志查到,要求他补交税款,他拒不交纳,并来向张孙榕求情。张孙榕严肃地告诉他:“本来我只需你补交税款就行了,但正因为你是我的妹夫,我要罚你两倍的税款。”他的这位妹夫尽管很不情愿,但只好交了两倍的税款。还有一次,张孙榕的一位朋友运了一车木头没有交税,被所里同志拦下,他声称与张所长是老朋友,要求“高抬贵手”,而且要到所里见张孙榕。张孙榕说:“我们财政人员的亲戚朋友都很多,如果都照顾,我们的农税工作还怎么做?”并要求他依法纳税。为此张孙榕常常被一些亲戚朋友责骂,说他六亲不认。而张孙榕却依然故我,维护着税法的尊严。
张孙榕注意从每一件小事做起,抵制各种可能招致不廉政、影响财税干部形象的吃请和小恩小惠。陈山村有座木桥。因年久失修,下雨后桥面的木头很滑,经常有小孩掉入水中,村委会一直想修新桥,却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张孙榕得知后,带着所里的同志一同去察看,并答应拨给资金、物资予以修复。村干部很感激,一定要请所里同志吃饭,但被张孙榕婉言谢绝了,他说:“现在村里还不富裕,你们还是省下点钱修桥吧。”还有一次,一纳税户掏出100元钱塞给张孙榕,要求免交税款。张孙榕反复对他进行教育,但他执意要把钱塞到张孙榕手里,张孙榕气得将钱狠狠地摔在地上,义正辞严地告诉他:“别来这一套!”坚持让对方补交了税款。从1989年到今,张孙榕先后拒收各种贿赂30多次,金额5000多元,至于拒吃、拒喝就难以计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