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财政支出管理发生着联系,影响着财政支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切实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第一,要更新观念,在宏观支出观念上立足改革。受传统支出管理思维、方法、模式的影响,在当前的财政支出管理中,市场经济观念贯彻较少,计划经济中包揽一切的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财政管理者对市场经济缺乏较深刻的认识。在财政支出的宏观决策中,明显的缺陷是“包揽过多”、“习惯补贴”、“求稳怕乱”等等。牢固市场经济观念,就能逐步在财政支出的宏观政策中克服上述缺陷。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宏观改革方面,首要的是更新理财观念,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要求,积极改革财政支出管理。
第二,要迅速改革财政对事业投入的思路,把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市场经济已把企业推向了市场,在不远的将来,市场经济一定会把一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事实上,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了市场,而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比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确立,使我国国民经济结构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财政支出管理发生着联系,影响着财政支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切实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第一,要更新观念,在宏观支出观念上立足改革。受传统支出管理思维、方法、模式的影响,在当前的财政支出管理中,市场经济观念贯彻较少,计划经济中包揽一切的观念仍然占主导地位,财政管理者对市场经济缺乏较深刻的认识。在财政支出的宏观决策中,明显的缺陷是“包揽过多”、“习惯补贴”、“求稳怕乱”等等。牢固市场经济观念,就能逐步在财政支出的宏观政策中克服上述缺陷。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宏观改革方面,首要的是更新理财观念,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发展要求,积极改革财政支出管理。
第二,要迅速改革财政对事业投入的思路,把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市场经济已把企业推向了市场,在不远的将来,市场经济一定会把一部分事业单位推向市场。事实上,有一部分事业单位已经自觉与不自觉地进入了市场,而且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比如电影制片、音像制品、部分科研机构、部分广播电视机构等,在市场经济中充分进入角色,发挥优势,取得了令人信服的成绩。如有1500多人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在体制改革中改国家文化单位为国有独资有限责任公司,顺利走上了市场经济轨道。在国家财政对事业投入的宏观改革中,应该自觉贯彻市场经济意识:区别事业性质,即是否具有公共性、公益性。属公共性、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国有医疗机构等,国家财政优先投入。区别事业结构性,即是否具有法定义务性,属法定义务性的事业机构,如计划生育、九年义务教育、民政福利院等,国家财政优先投入。对非公共性、非公益性、非法定性事业单位,都要逐步引导推向市场。
第三,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把财政支出补贴全面改由市场调节。“补贴支出”是我国现行财政支出的特征之一。名目繁多的财政补贴,突出反映了人们对市场经济缺乏全面认识的心态和财政支出管理严重缺乏对市场经济的适应性。其直接结果是财政补贴越补漏洞越多,潜在矛盾越来越突出,使财政支出结构畸型。最典型的是粮食价格补贴,是各级财政的沉重“包袱”。据湖北某地区统计,到目前为止,国有粮食企业历年政策性亏损挂帐达4亿多元,如果按国家政策要求,在五年消化这笔欠帐,每年要拿出当地财政收入增量的百分之八十。全面取消财政支出中的各种名目的“暗补”,把经营性产品全面推向市场,已是刻不容缓。对非经营性的国家专项储备粮,采取特殊的补贴政策,保持流动和存量。清理各种明补,该取消的予以取消,同时在国家机关实行浮动工资制度和效率工资制度,把福利性补贴、人头性补贴等转换为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标的“效率工资支出”。这样,把取消不合理财政支出补贴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真正落实按劳分配制度结合起来,或许可以收到实效。
第四,打破最后一口“大锅饭”,改革公费医疗分配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系的建立,国家各项改革措施陆续出台,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各种“大锅饭”逐步被端掉,可以说,在财政支出中公费医疗是最后一锅“大锅饭”了。近年来,公费医疗支出的增长速度始终居地方各项支出增长速度的首位,在不少地方年递增率超过30%。不包括部分单位负担的费用,全国财政支出负担的公费医疗支出已超过50亿元。医疗费用大幅度增长,有多方面的原因,诸如价格因素的拉动,医疗保健观念的进步,医疗科技进步,享受对象年龄结构老化等等。但根本的原因在公费医疗分配上的“大锅饭”体制。在现阶段,社会对全社会劳动者实行按劳分配制度,而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劳动者在医疗上实际实行的是按需分配制度,由此带来了基本医疗需求扩大,财政负担增加等一系列问题。要摆脱这种状况,就必须打破公费医疗制度上的“大锅饭”,从根本上缓解财政负担并建立合理的医疗保障制度,即一方面对在公费医疗享受对象实行按工资水平比例计算医疗费用补贴,打入工资总额,按月发放,让享受者自由选择医疗市场;另一方面在财政收入中安排一定资金建立医疗基金,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全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以保证对烈性传染病和大病患者施行人道主义救助。
第五,精简人员、机构,解除财政“吃饭”的压力。近几年来,我国机关公务人员每年以100万人的速度增加。机构增加与人员膨胀象一对孪生兄弟,使各级地方财政陷于应付“吃饭”的窘境,成为“吃饭财政”。不少县级财政收入的90%都用于了人头费用,致使国家1993年出台新的工资制度后,迄今为止,兑付新工资的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以湖北为例,80%的县市财政出现了新工资“兑现难”的问题。根源在于财政供给的吃饭人员过多,已经超出了财政的承受能力。
建国以来,国家进行了七次机构精减,但却陷入了“精简-膨胀一再精减一再膨胀”的恶性扩张循环。东山拆“庙”西山建,北山“和尚”上南山,靠简单的拆“庙”赶“和尚”难以奏效。因此,必须把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系的机遇,对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经济基础,甚至阻碍经济发展的部门、机构,狠切一刀,彻底与财政脱钩“断奶”,分流到经济领域中。我们应该认识’到,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社会职业分化将越来越细,自由择业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市场愈发育成熟,人们愈能找到各得其所的满意职业,这为机关富余人员开辟了广阔的出路。从实践上看,内蒙古乌兰察布盟在1992年10月按照“小机关、大服务”的市场经济新思路,砍掉二千多个行政事业机构,有三万余原财政供给人员与财政脱钩,占原财政供给人员的三分之一。这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成功选择。
(责任编辑 江正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