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崔正华 甘肃省副省长
[大]
[中]
[小]
摘要: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是财政的源头和活力所在。乡镇财政要发展,财源建设必须摆到重要位置。现在看,加强财源建设包括开辟乡级财源,甘肃省上下已经基本上形成共识,地县政府都把改善财政困难的途径从主要依赖上级财政补助转移到加强地方财源建设上,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措施也很具体。财源建设对于乡镇财政建设至关重要,如果乡镇财政的财源建设搞上去了,县级财政困难的局面就会得到缓解,地县的财源建设搞好了,全省的财政状况就会好转。因此,乡镇财政建设要以财源建设为突破口。
乡镇财源建设总的原则是: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既能富民脱贫,又能富县增收。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正确认识县情、乡情,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气候、资源等优势,确定主攻方向,发展拳头产品或支柱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各地县在制定“九五”发展规划时,要认真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化对县情乡情的认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促进乡镇财源建设再上新台阶。
乡镇财源建设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走自己的路,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比如张掖地区是甘肃省...
经济是财政的基础,是财政的源头和活力所在。乡镇财政要发展,财源建设必须摆到重要位置。现在看,加强财源建设包括开辟乡级财源,甘肃省上下已经基本上形成共识,地县政府都把改善财政困难的途径从主要依赖上级财政补助转移到加强地方财源建设上,观念上有了很大的转变,措施也很具体。财源建设对于乡镇财政建设至关重要,如果乡镇财政的财源建设搞上去了,县级财政困难的局面就会得到缓解,地县的财源建设搞好了,全省的财政状况就会好转。因此,乡镇财政建设要以财源建设为突破口。
乡镇财源建设总的原则是: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既能富民脱贫,又能富县增收。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正确认识县情、乡情,结合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利用自己的气候、资源等优势,确定主攻方向,发展拳头产品或支柱产业,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把潜在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各地县在制定“九五”发展规划时,要认真分析本地的实际情况,深化对县情乡情的认识,分类指导,因地制宜,理清思路,促进乡镇财源建设再上新台阶。
乡镇财源建设一定要结合本地实际,走自己的路,壮大自己的经济实力。比如张掖地区是甘肃省综合经济实力比较好的地区,粮食产量多,人均收入也比较高,财政收入去年完成2.1亿元,基本上保证了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张掖地区之所以发展得快,就是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情况的路子,如在发展乡镇企业上,张掖地区特别是张掖市、临泽县这几年发展比较快。张掖市近几年筹措资金1200万元,搞了43个项目,形成8亿多产值,给乡镇财政提供了很大一部分收入。如泾川县根据自己的县情,提出“近抓烟,远抓果,乡镇企业上水平,粮食生产增总量,各业互补齐发展,财政收入上台阶,富民富县奔小康”的总体思路,重点抓烟、果等五大支柱产业,比较好地促进了县乡财政收入增长。农林特产税由1989年的25万多元增长到1994年的400多万元,增长了14倍,农林特产税占乡镇财政总收入的33.5%,占全县财政收入的22.8%,比1989年提高了18.8个百分点。安西县围绕本地资源,大力发展采矿冶炼业、农副产品精加工和绿色企业,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和第三产业。近三年,乡镇财政在这方面新上财源建设项目14个,其中13个均发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去年创产值1800多万元,实现利税360多万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的龙山镇经营皮毛有近百年历史,他们根据实际,制定了“以皮毛为龙头,带动市场建设,促进镇财政收入增长”的思路,出台优惠政策,拓宽筹资渠道,大力扩建和提高市场规模,有效地增加了县级财政收入和龙山镇财政收入。1993年,这个市场一年征收的税收达150多万元,镇财政90%的收入来自市场。这么多的典型说明,各县、各乡镇在新的财税体制下,一定要认清自己的县情、乡情,找出自己的优势,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脚踏实地抓落实,实实在在创成效。
第二,乡镇财源建设要处理好粮食增产和多种经营、扶贫、开发等方面的关系。目前,甘肃省的1300多个乡镇财政所所处的环境千差万别,有的乡镇已开始奔小康,有的乡镇农民的温饱还没有解决,有的乡镇贫困面高达一半以上。而乡镇财政直接服务于农村,服务于农民,对农村、农民的情况最熟悉,因此,乡镇财源建设要处理好粮食增产和多种经营、扶贫与开发等方面的关系,既要配合乡镇政府抓好粮食生产,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又要抓好多种经营,使农民有钱花,乡镇财政收入有来源。我们省自然灾害频繁,农业基础比较薄弱,各地一定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总体部署,在抓好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多种经营,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能因为发展多种经营、培植地方税源而忽视粮食生产,也不要单纯抓粮食生产而限制发展多种经营。在当前全省粮食还不能自给的情况下,粮食生产一定不能放松,要首先解决群众吃饭问题,在此前提下,积极发展多种经营,增加农民收入,以满足农民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多种经营和粮食都是大农业的范畴,不要把二者对立起来。适合种粮的地方,就要多种粮食,当然,有的地方不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就应在多种经营上多下功夫,增加农民收入,反过来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也是对粮食生产的促进,同样也可以解决农民温饱问题。我在康县云台镇亲眼看到,两亩相邻的地,一亩种的小麦,一亩种的桑树。小麦长的稀稀拉拉,桑树长的郁郁葱葱。据农户讲,一亩小麦最多产粮食200多斤,合人民币200多元,而一亩桑园可养植二张桑蚕,蚕茧收入1500多元,收入相差甚远,效益显而易见,对比十分强烈。在乡镇财源建设中,既要扶贫、又要开发,用开发促扶贫、促发展;既要富民、又要富县,通过搞财源建设,让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收入。我认为,乡镇财源建设搞得好不好,有没有实效,衡量的标准就是农民有粮吃、有钱花,职工有工资领,乡镇财政收入不断增长,乡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不断发展。有了这几条,乡镇财源建设就可以说大见成效。我3月份在正宁县调查时了解到,这个县的宫河镇,过去是一个比较贫困的乡镇。近几年,这个镇把扶贫与开发结合起来,用国家的扶贫资金大力开发烟、蚕、果等支柱产业,使这个镇的人均收入、财政收入年年上升,年年增长。去年,这个镇人均收入980元,全镇财政收入376万元,上缴县级200万元,自己支出160万元,还有16万元的结余。
第三,财源建设要上规模、出效益。不管是发展乡镇企业还是农林特产,如果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形不成一定的效益。乡镇财政在财源建设中,一定要选准自己的主攻方向,切忌面面俱到,要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向具有地方优势的产业,扩大规模,形成拳头产品和支柱产业。特别是在发展农林特产时,要坚持“规模化开发,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工厂化生产”的方向,逐步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相配套、产供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制,使重点产业开发尽快形成规模,提高产业开发的经济效益。比如,临泽县的新华乡,在1993年建成了一座万头良种猪场,经过2年的发展,形成了3万头猪的生产能力,为本县养猪提供了仔猪来源,辐射了周边地区,带动了全社会养猪业的发展,去年产值达到230万元,实现利税40多万元。根据全省的猪肉市场形势,这个乡多方筹资、横向联合,动工兴建与养猪业相配套的10万吨饲料加工厂、20万头猪的肉食品加工厂,这些项目建成后,可实现产值3亿元,实现利税2000万元,增加财政收入1300万元。由此可见,抓财源建设,搞种养加,就要在规模化发展上做文章,就要在提高产品质量或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上下功夫。
第四,财源建设要有完善配套的组织实施体系。乡镇财源建设是乡镇经济工作的综合反映,是牵扯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配合和支持。我通过下基层调查研究后认为,乡镇财源建设应注意建立以下几个体系。一是领导体系。乡镇财源建设搞得好不好,关键在领导。实行分税制后财源建设搞得比较好的乡镇,大部分是乡镇的一、二把手亲自抓,亲自过问,亲自组织征管班子,乡镇经委、财政、税务等部门配合,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体系,使乡镇财源建设有声有色。二是科技体系。抓财源建设,搞种养加,都需要科学技术做先导,都需要懂科学、懂技术的人才。一些乡镇财源建设工作抓得好,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科技体系比较完善,特别是民间的科技组织比较健全。象一些乡镇的“烟草服务中心”、“瓜果种植服务中心”等科技组织,为农民种养加全程服务,全程提供信息,全程提供咨询,有效地促进了乡镇财源建设的发展。三是服务体系。抓乡镇财源建设,发展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形成规模,提高水平,不仅需要农民的努力,更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服务,特别是在资金融通、农产品收购、销售以及农资供应等方面,都需要有相对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因此,这就要求供销、银行、财政等部门都要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为农民种养加创造宽松而有效的环境。
第五,要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财源建设中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短缺,许多好的项目由于资金不落实,不到位,失去了市场。乡镇财政要千方百计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建设资金投入,采取银行贷、资源引、股份集、财政筹、国家扶、活沉淀等形式,增加乡镇财源建设的资金运筹总量。对筹措来的资金,要突出重点,集中使用,确实把资金用在扶持重点项目、支柱产业、关键性措施、科技推广等方面上来,使资金发挥最佳效益。永昌县这几年财政收入上得比较快,1992年2280多万元,1993年4000多万元,1994年达到5140多万元,原因就在于他们用于财源建设的资金运筹总量大,仅1992年他们就筹集了两亿多元资金搞生产建设。他们动了很多脑子,想了很多办法,做了很多工作,值得各地县借鉴。
乡镇财政的建设说到底,主要是财源培植和建设问题。以上一些县、乡的典型经验,可以启发各地的思路,增强各地的信心,鼓起各地的干劲。只要我们从思想上树立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念,坚持改革开放,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支柱产业为龙头,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实现一、二、三产业一齐上,国有、集体、私营、个体同步发展,搞好开发,协调联动,就能创造出一条具有甘肃省地方特色的乡镇财源建设的新路子,全省的乡镇财政建设就会在“九五”期间有一个大的发展。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