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3 作者:张岩松 丁国光 符金陵
[大]
[中]
[小]
摘要: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在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组织形式,它对综合解决农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深层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旧体制下一些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因素开始显现,有的日趋激化,直接影响着农业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首先,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可回避。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除面临农产品生产固有的自然风险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农户小规模生产,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农产品生产的双重风险压力,致使农民在进入市场后处于愈加不利的地位。二是农业比较利益低与价值规律的矛盾难以协调。农业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效益高、自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在比较利益规律作用下,农业中的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向比较利益高的非农产业大量流动,使农业处于资源不断减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三是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目前农业推进专业化过程中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信息、物资、加...
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在家庭联产承包、双层经营基础上,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逐步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有效的经营组织形式,它对综合解决农村市场经济转轨中的深层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产生
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旧体制下一些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深层因素开始显现,有的日趋激化,直接影响着农业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进程。首先,农户的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不可回避。农民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除面临农产品生产固有的自然风险外,又增加了市场风险。农户小规模生产,主体分散、经济实力脆弱,难以抵御农产品生产的双重风险压力,致使农民在进入市场后处于愈加不利的地位。二是农业比较利益低与价值规律的矛盾难以协调。农业在相当程度上是社会效益高、自身经济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在比较利益规律作用下,农业中的资源、劳力、技术、资金、人才等生产要素必然向比较利益高的非农产业大量流动,使农业处于资源不断减少、投入严重不足、发展后劲乏力的困境。三是农业的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相当突出。目前农业推进专业化过程中所必须的资金、技术、信息、物资、加工、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有的服务组织甚至借为农服务之名,行坑农牟利之实。社会化服务严重滞后,直接制约了农业专业化进程,影响了农民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和应变力,延缓了市场机制的发育。以上这些问题的实质在于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其产业化水平太低,相关产业不配套,生产、加工、销售相互脱节,农业缺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实现良性循环的能力。这些矛盾,客观上要求有一种新的办法来解决。
农业产业化,在很大程度上适应了这种要求,它的总立足点是农业眼睛向内解决问题。首先,农业产业化主要靠农业自己找办法,而不依靠国家给予很大的投入;其次,它以农村现有资源开发为基础,将人力资源留在农村,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第三,它能够使农民分享流通和加工领域的利益。因此,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农村改革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的又一次飞跃,第二步农村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突破口,目前取得的经验对壮大农业基础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农业产业化的类型
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含义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产品,按照产供销、种养加、贸工农、内外贸、经科教一体化经营原则,实行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优化组合,发展各具特色的“龙型”产业实体,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农业产业化一条龙的经营体制,可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使农村经济逐步走上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轨道。
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类型,主要有四个:一是龙头企业带动型。即以农产品加工、冷藏、运销企业为龙头,围绕一项产业或产品,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外连国内外市场,下连农产品基地,基地连农户,形成松散型或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二是市场带动型。即通过发展农产品市场,特别是专业批发市场,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通过建立农产品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带动产业化基地建设。三是主导产业带动型。即利用当地资源,从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入手,庭院经济破题,多种经营起步,一体化上路,逐步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和产业群体。四是中介组织带动型。即以中介组织为依托,农产品加工企业跨区域联合经营,组成生产、加工、销售相联结的一体化企业集团,实现生产要素大跨度优化组合,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虽然没有农业产业化的明确提法,但实际上走的是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其共同特点,就是重视了生产专业化、农产品商品化和服务社会化。美国实行的是农业一体化,有三种形式:一是垂直一体化农业公司,即把农工商置于一个企业的领导之下,组成农工商综合体。二是大企业或大公司与农场主通过合同建立起合同型农业加工企业。三是农场主自己建立加工增值和销售的企业、商业组织。通过上述形式,使美国农业形成了一个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系列服务体系,从而使美国农业在加深分工和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基础上,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作。法国实行的是农业联合体。有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两种形式。纵向联合体就是将工业、商业、金融等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用合同或经济控股形式组成农工商联合体。法国约有1/4的农户与私人公司、合作社或国家机构签订此类合同。横向联合体有三种形式,一是购销服务合作社,属农产品销售和提供生产资料、信息服务的合作社。二是农业生产合作社,有农业经营者组合、共同使用农用机器、共同开垦等合作组织。三是农业信贷合作社。这些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对法国现代农业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农业产业化在山东
我国提出并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较早的是山东省。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已有30%左右的县市,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了产业化经营。在起步较早的东部、中部地区,这种经营方式已经占了主导地位。从产业和品种上看,畜牧、水产、果品、蚕茧、烟草、花生、建材等一体化经营,进展较快,规模较大,有的已突破地域、所有制、行业界限,向大范围、深层次、高水平发展。(1)发展龙头企业。到1993年底,山东肉类、粮食、油料、蔬菜、果品、水产品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发展到10220家,实现产值597亿元、利税43亿元,带动农产品基地5000多万亩,连结农户600多万户,占全省农户40%左右。诸城市建立的龙头企业“山东尽美食品有限公司”,实际上既是一个生产加工中心,又是一个信息中心、科研中心、服务中心。(2)建立专业批发市场。目前山东农村有各种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1089处,其中年销售额过亿元的有43处。寿光市建立的蔬菜批发市场,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蔬菜交易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3)发展主导产业。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在这方面发展最快。全区建立起粮棉、瓜菜、海淡水养殖、工艺品等15个主导产业,产值达15亿元,占全区农业和乡镇工业总产值的55%,财政收入占全区的73%,农民纯收入的61%来自这些主导产业。(4)成立中介组织。由县市区政府,加工企业、农产品集中产区自愿联合建立中介组织。1994年5月,莱阳等7个县市区成立了“山东省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联席会”,目前联席会成员已扩大到14个县市区,联合农副产品加工企业120家,农产品原料收购范围已扩大到5省、70多个县。
值得提出的是,山东省潍坊市寒亭区在实行农业产业化方面发展较早,速度较快,效果显著,也积累了较多、较好的经验,得到了各方面的充分肯定,被称为“寒亭模式”。可以说,“寒亭模式”是山东省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集中体现。
除山东外,上海大江公司肉鸡产加销系列化、江苏邳州市农产品加工增值系列化等,也是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并取得了明显效果。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对我国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通过引导农民发展当地有优势、有市场潜力的企业,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怎么干、干什么的问题,减少盲目性,增强生产经营的预见性。解决家庭分散经营的局限和突破区域壁垒,为农民走向市场架起桥梁,从而使全民、集体、个体、经济联合体等市场主体在经济规律作用下,有秩序地进入市场。促进农产品的收购、加工、贮藏、运销等环节的发育;促进农民与主导产业及各种服务组织迅速结合,以提高其参与市场的本领和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随着主导产业规模优势的形成和不断壮大,农业和农村的吸引力增强,城市的先进技术、科技人才、资金、设备等会向农村流动,兴办实体,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并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同时,农产品附加值的不断增加,为农业发展提供积累,客观上推动着农村小城镇的形成,缩短实现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3、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主导产业和重点产品的迅速发展,必然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水平。
4、促进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农业产业化提高了农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技术水平,相应降低了农产品生产成本,使农业比较利益低的矛盾得到改观。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公司+农户”、“专业协会+农户’、“股份合作制”等组织形式,把加工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均担”的利益共同体,加快农民致富步伐。
5、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一是农业产业化促进了传统农业体制下投资观念的转化。即突破了农村现代化建设只能通过政府直接投资来进行的传统观念,探索出主要依靠农民力量,走“民间自办现代化”的新路子。二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手段的现代化。龙头企业围绕名、特、优、稀产品的开发,不断引进、推广和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提高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
(责任编辑:张沁)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