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亏损问题一直困扰着各级领导和企业干部职工,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然而记者最近到福建采访,却深深地感到,国有企业全面实现扭亏增盈并不是一件十分遥远的事。福建省近几年加大国有企业扭亏力度,从政策上、资金上、管理上保证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1991年至1993年国有企业亏损额分别比上年下降30%、18.5%、10.1%,亏损面由1990年的35%下降到1993年的15.6%。目前全省已有22个县、市预算内国有工业企业率先实现无亏损,其中德化县已连续五年实现无亏损。
层层签订责任状
1991年4月,福建省政府考虑到完成国有企业扭亏增盈这样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必须建立起强有力的领导责任制度,因此决定成立由分管工业的副省长任组长的扭亏增盈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日常工作,各地市和省级主管部门也相应成立了工作机构。领导小组成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扭亏责任制的落实,领导小组采取层层签订扭亏责任制的办法,把扭亏增盈指标分解到各地市、各部门,最后落实到各企业、车间、班组。各级经委、财政、企业主管部门对重点亏损企业实行了包户扭亏,并对重点亏损企业签订扭亏责任状;行业主管部门负责对50万元以上企业组织诊断评估,并组织实施扭亏,省扭亏办负责对100万元以上企业诊断评估,并组织实施扭亏;对企业实行定人员、定目标、定措施、定奖罚的办法,促其扭亏,对由于企业领导班子不得力,长期亏损的企业厂长、经理坚决予以调整。永安机械厂前几年每年亏损都在千万元以上,调整后的领导班子狠抓扭亏责任制的落实,实现了年年减亏。通过以上责任制的落实,全省逐步形成了“领导抓,抓领导,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一竿到底,责任到人”的扭亏增盈格局,保证了扭亏增盈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立扭亏专项基金
开展扭亏增盈工作需要解决资金问题,因为一些企业的亏损是由于暂时的资金困难造成的,另外对企业关停并转也需要资金的注入。为此,1991年省扭亏办决定建立扭亏专项资金,第一年就从省“挖革改”资金中安排800万元,并要求各地市县也相应建立扭亏专项基金,至1993年全省已累计筹集扭亏专项资金近8000万元,到1994年达9000多万元。专项资金的来源的主要渠道,一是从预算支出中安排一部分,二是经委、财政从原“挖革改”资金中划出一部分,三是各级政府从旧城改造、出让土地、产权收入中划出一部分,四是调动部分临时周转金。扭亏专项资金在使用上主要依据产业政策的要求,重点用于亏损企业为在短期内扭亏为盈急需的技术开发,企业生产设备不配套、急需填平补齐或短平快技改项目,生产适销对路的短线产品,保证亏损企业关、停、并、转、破产平稳过渡。
福建省扭亏办强调,对扭亏专项资金要分别采取拨款、低息或贴息借款等形式支持企业扭亏增盈。1993年省扭亏办拨给有关部门和企业扭亏专项资金300多万元,用于40户企业关停并转和破产后的补助,相应减少了亏损户数,扭亏金额达1300多万元。为了解决企业流动资金困难,1993年除省扭亏办直接借给亏损企业流动资金1000万元外,还对亏损百万元以上企业增加的流动资金贷款予以贴息,增加企业流动资金4000万元。厦门罐头厂是厦门市重点骨干企业,曾是税利和创汇大户,近几年来由于外贸市场发生变化和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企业连年亏损,1993年1-5月亏损额曾一度达1500多万元。为了帮助企业扭亏为盈,厦门市扭亏办会同经委、财政和银行等部门多方筹集资金,及时拨给扭亏专项资金200万元作为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借给5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企业生产经营很快走上了正轨,当年不但扭亏1500万元,还盈利492万元。
实行分类改造
国有企业的亏损原因很复杂,有的亏损企业只需注入一部分资金就能扭亏为盈,而有的则需要对其实行关停并转才能解决问题。福建省根据亏损企业的不同情况,分别采取了相应的改造措施。
——鼓励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突破所有制、地区、行业限制兼并亏损企业,无偿调整资产存量结构,扬长避短,优势互补。省扭亏办按被兼并企业1993年帐面亏损额的30%给优势企业予以拨款补助,同时对优势企业兼并50万元以上亏损企业的实行上交企业所得税返还政策(先征后退库,按财税体制分别负担),返还数额按被兼并企业1993年帐面亏损额的15%—30%计算。由于政策优惠,近几年福建省实行企业兼并的效果非常好。龙岩拖拉机厂原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几年来该厂先后兼并了龙岩茶厂、龙岩油泵油嘴厂及龙岩地区罐头厂三个亏损厂,于1993年6月成立了龙岩集团公司,公司成立的当年,产量、产值、销售收入、利税就分别比上年增长92%、88%、90%、87%,企业职工收入平均增长2倍。去年全省共有15家优势企业兼并17家亏损企业。
——对长期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坚决依法实行破产。省扭亏办按被破产企业1993年帐面亏损额的20%给企业所在地的市县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予以拨款补助,用于解决破产企业人员安置、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等。1994年共对6户企业依法实行了破产。
——对管理混乱、经营不善、产品失去市场竞争能力、连续三年亏损的企业实行关停,省扭亏办按被关停企业1993年帐面亏损额的10%给企业所在地市县政府或省直主管部门予以拨款补助。1994年有61家企业经批准实行关停。
——对亏损严重,整体优势弱化、局部优势尚存的企业,采取划小核算单位,一厂多制,局部承包、租赁、合资、拍卖等办法,分块搞活。分离出来的部分按《公司法》规定组建有限责任公司,工商部门准予注册登记,银行予以贷款支持。
——鼓励具备占地优势的亏损企业,利用地差优势,盘活存量资产,即通过变卖全部或部分用地场所收回的资金,除用于安置职工生活和归还企业债务外,其余部分专项用于发展生产。
健全约束机制和奖惩制度
福建省在抓企业扭亏的同时,为了防止潜亏和发生新的亏损,对搞虚盈实亏的企业作出严格规定,即形成的虚增利润中应上交国家的部分,由企业留利资金和风险金补交;依据虚增利润而计提的效益工资、固定升级指标,企业必须如数退回;对企业潜亏而造成的国家损失由留用资金和风险金抵补;潜亏造成的亏损,银行等额扣回流动资金贷款,取消企业各项荣誉和各项优惠政策。同时对企业实行“三挂钩”奖惩制度,即扭亏与企业荣誉挂钩、扭亏与干部职务挂钩、扭亏与干部利益挂钩。对经营性亏损企业一律停发奖金,停止厂长经理3%的职工工资晋级权,停止执行经营者收入可以高于职工平均收入1至3倍的规定;新发生经营性亏损和超出控亏、减亏指标的企业,对企业厂级领导的标准工资下浮20%-40%;对连续经营亏损两年及两年以上企业,全体职工只能按标准工资的60%-70%发放生活费,厂级领导还要做降职、降级或撤职处分,两年内不得调任其他单位担任领导职务。同时对扭亏的企业相应予以奖励。这些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了亏损企业扭亏增盈的积极性,有效地防止了企业潜亏和发生新的亏损。
抓管理 练内功
福建省在抓企业扭亏工作中,注意帮助企业加强内部管理,促进企业扭亏增盈。一是加快“劳动、人事、工资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到目前为止,全省有717家国有工业企业实行三项制度改革,其中有228家实行岗位技能工资,340家实行全员合同制,初步形成了干部能上能下、工资能升能降的利益激励机制;二是紧紧抓住目标成本管理这个“牛鼻子”,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企业成本核算、现场管理、设备管理和班组建设上,围绕节能降耗,把双增双节指标落实到车间、班组;三是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的步伐,努力做到“你无我有,你有我优,你优我新”,以市场为导向,强化营销、财务、技改、信息、管理,形成了对市场反应灵敏,按市场要求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机制。
李鹏总理今年初来福建考察时,对福建省这几年扭亏增盈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福建省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今年又制定出新的扭亏规划,决心在两年内搞好搞活国有企业,实现全省无亏损。我们相信,凭着福建省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的务实精神,一定能实现既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