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市)财政(以下统称县级财政)是国家财政的基础。县级财政担负着重要的财政职能,不仅大量财政支出是通过这级财政安排和实现的,而且全国的地方财政收入有40%以上是由县级财政组织起来的。因此,加强县级财政建设,壮大县级财政实力,是本级财政的迫切需要,也是搞好省级财政建设,缓解国家财政困难,增强宏观调控能力,适应“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和财政部门很重视发展县域经济,不断壮大县级财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县级财政普遍困难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我国有两千多个县(市),由于社会历史、地理自然、工作状况等多方面的原因,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少数县(市)财力较为充裕,多数县(市)却财力拮据,其中相当一部分更入不敷出。1994年,全国有财政赤字的县(市)1351个,占全国总县数的52.6%。不少县(市)财政供养人口多,很少有钱用于发展当地经济建设,甚至行政事业经费的正常增长都难以安排,公教人员的工资都不能正常发放,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古人云:郡县治,天下治。我们要充分认识县级财政的困难,千方百计缓解县级财政收支压力过大的矛盾。
缓解县级财政困难,壮大财政实力,根本的是发展经济,开辟财源。为此,县(市)政府都在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努力利用当地优势,推动经济发展,为改变财政
困难状况奠定基础。财政部门要积极参与,主动配合,当好政府领导的参谋和助手。一要深入调查研究,广集经济信息,为发展经济出谋划策;二要认真调整支出结构,合理运筹财力,积极筹措资金,努力增加生产投入;三要正确处理取予关系,依法组织财政收入,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为发展经济再投入积蓄资金。
在促进县(市)经济发展、增加财政收入方面,财政部门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前些年,全国普遍开展多种形式的“双创双扭”活动,有些省、区结合本地区的实际,统一规划,认真选择,确定在几年之内一些县(市)财政收入要达到亿元、8000万元或5000万元,一些县(市)要减少吃上级补贴,一些县(市)则要消灭赤字。同时加强工作,分类指导,或在资金上倾斜,或从政策上优惠,或建立奖罚责任制,或派人驻点帮助工作,等等。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成效也相当显著。发端于沿海省、市的少数亿元县,几年之内就延展到内陆地区,1993年已达349个,星罗棋布于全国;不少原来吃补贴的县(市)不再吃补贴或提高了自给率,有些赤字县(市)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甚至消化了部分历年滚存赤字。这些实践和效果说明,“抓两头带中间”的办法是可行的,应当坚持下去;尤其是在财政困难县(市)面广量大的情况下,更需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使县(市)财政困难面貌逐步改观。要认真总结这方面工作的经验,坚持行之有效的作法,结合新形势新情况采取新的措施,巩固和发展已取得的成果。
搞好县(市)财政建设,需要继续深化财税改革,以改革促发展。去年进行的新财税体制改革平稳地迈出了第一步,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省级之间的分配关系,为各地加强税收征管,组织财政收入创造了体制上的条件。当前,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重点是落实省对下的财政体制,要从体制上缓解县(市)财政困难。落实县(市)财政体制,要严格遵循分税财政体制的原则,既要结合当地实际,又要防止新体制扭曲和旧体制回归;要为县(市)发展经济、增加财力留有余地,有利于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要继续巩固和完善已出台的财税改革措施,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完善地方税体系,为县(市)走出财政困境创造宏观条件。
缓解县级财政困难,不仅需要开源,还必须节流。不少县(市)财政收入规模并不小,但是支出规模更大;收入增长幅度并不低,但支出增长幅度更高;不少收入总量小的县是赤字县,而有些财政收入亿元县也同时是财政赤字县。尤为可惜的是,庞大的财力真正投入工农业生产和科技、教育的并不多,而是被“人吃马喂”用掉了。这种情况普遍存在。因此,各地要抓住机构改革的机遇和廉政建设深入进行的机遇,严格控制人员、机构,减少不必要的人、车、会开支;要抓住经济体制改革的机遇,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调整财政供给范围和支出结构,下力从深层次上减轻财政负担。
今年是“八五”计划最后一年,很快就要进入“九五”时期。缓解县级财政困难是“九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各级财政部门特别是县级财政部门,在制定“九五”财政计划时,要重点规划这项工作,理出思路,明确目标,提出具体的政策措施,使加强县级财政建设工作在“九五”时期有新的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