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湖北省天门市大胆开拓,锐意进取,以财源建设为突破口,抓征收,抓管理,开创了财政工作新局面。
突出重点抓财源建设
1、实行重点倾斜,千方百计抓好骨干财源建设。对财政收入的主力军——工业企业,尤其是1994年规划的利税过百万元的32家重点骨干企业,实行了重点倾斜。一是领导倾斜,市四大家领导每人都负责1—2个重点企业。二是资金倾斜,1994年签订了银企双保合同,合同金额达11390万元,而全年银行对重点企业共发放贷款15O51万元,占合同金额的132%。财政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提供周转金和拆借资金1200多万元,增强了企业“造血功能”,使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重点企业已成为市工业经济的脊梁和财政收入的骨干,32家重点企业中,有17家利税过百万元。同时,亿元工程建设起步良好。金田、纺总、纺机、天宇、东方实业集团5家规划产值过亿企业均超额完成年度计划,其中纺织系统实现利税3983万元。1994年产值亿元乡镇达到20个,亿元村3个,千万元村20个。
2、狠抓特色工程,大力发展私营经济,切实搞好基础财源建设。为适应财税体制改革的需要,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稳步增长,全市上下狠抓“五三工程”即加快发展猪、牛、羊三畜;突破性发展鸡、鸭、鹅三禽;适度发展黄花、药材、茶叶三特;大力发展水产品、林果菜、食用菌三优产品;新上禽蛋、食用菌、茶叶三条加工生产线。同时狠抓“六大区域经济”建设:一是以汉江、汉北“两河”滩堤为依托,发展以南阳牛为主的草食动物养殖基地;二是以荷沙、李毛“两线”为主轴的万亩瓜果生产基地;三是以城、镇“两郊”为重点的10万亩蔬菜生产基地;四是以湖、堤“两水”为骨干,形成万亩水产、350万只家禽养殖基地;五是以荒山、荒坡为主体的5万亩林果茶生产基地;六是以主产棉区为主的年产2万吨食用菌生产基地。通过以上措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从而使许多乡镇出现了特种养殖、种植大户,有的初步实现了以“一乡一品、一村一业”为特征的规模经营。财政部门想方设法筹措资金,投放周转金350万元,支持发展多种经营。同时,大力支持私营经济在物资、信贷、税收政策上让其享受与国有集体企业同等的待遇,并在土地、技术、能源等方面提供服务,帮助他们发展。截至1994年12月底,全市个体私营企业已发展到515家,产值、营业额达3565O万元,年产值过千万元的企业有6家,并有6项产品获国家专利。
3、广辟渠道,促进替代财源建设。天门市大力支持有条件创收的事业单位,开展替代财源建设,积极鼓励他们由全额管理向差额管理,由差额管理向自收自支,由自收自支向为财政作贡献过渡。仅文教卫系统已由全额管理向差额管理过渡的单位就有50多个,年度抵顶预算拨款达652万元。差额管理单位由定额补贴改为定项补助,预算拨款主要支持差额单位更新设备,改善医疗、办学条件,以期使一些事业单位逐步达到经济独立,实现自收自支。
发挥自身的优势,加强后续财源建设。一是发挥侨乡的人缘优势,以“侨”为“桥”,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1994年兴办“三资”企业8家,总投资3000万元,注册资金2800万元,协议外方资金200万美元。二是注重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重点是抓好“三城”建设,即利用丰富的棉花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纺织工业和棉副产品加工业,兴建纺织城,对现有棉纺企业进行全程改造,形成纺纱—织布—染整—服装一条龙;依托东汽,利用基础雄厚的机械工业优势,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工业,兴建汽车配件城,建成转向节、前轴、前桥总成、小汽车轮毂、汽车座椅五条生产线;招商引资,开发利用地下盐硝矿资源,积极发展盐化工业,兴建化工城,到2000年盐化工产值达到10亿元,利税1亿元。
狠抓征收保收入到位
财税体制改革以后,地方财政面临着新的矛盾和困难。要解决矛盾,克服困难,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前提下大力组织财政收入,以收保支,把财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抓收入上来,千方百计强化征收手段。1994年天门市除继续坚持过去的责任目标、量化考核、奖惩制度外,又建立了三个制度:
1、建立财政收入党政干部责任制,把财政工作纳入党政干部的目标责任合同,并把财政收入完成的好坏与考核党政干部的政绩挂钩。
2、建立督导制度,保证财政收入按时完成。1994年年初,市政府成立了由政府办、财办牵头,财政、税务及几家银行参加的财税督导专班,主要督导征收、征管、入库。一是每月、每季对各地财政税收完成情况进行通报,实行分月排名次,季度挂黄牌,年终结奖惩,从而增强财税部门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二是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对完不成任务的地方和单位,督导专班下去现场办公,分析原因,解决问题,对有意压税、逃税、拒税的进行严肃处理,对偷税、漏税的一经查出,给予重罚。三是督导税款及时足额入库。定期召开财税、银行等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协调会,对有意压库的提出批评,限期入库;对财政、税务与银行之间资金往来中的一些矛盾进行协调,从而加快税款的入库进度。
3、建立税收举报制度,严肃征管法纪。一是成立税收举报受理办公室,在市财政、税务部门及各乡镇设立举报箱、举报电话,并派专人进行管理。二是切实做到了有报必查,查必认真,并根据举报案件内容分别由受理办公室、财政局、税务局办理,市受理办公室统一公布办案结果。三是对举报人员进行奖励。
强化管理保收支平衡
1、严格编制管理。1994年年初,市财政与组织、人事、编制部门一道,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的机构人员编制进行了彻底清理,对各单位的经费包干数进行了重新核定,在此基础上,采取了定员定额,跟踪管理,经费与编制挂钩和认编制不认人的做法,大大压缩了人头经费支出。据统计,1994年全市各事业单位压缩、清理超编人员500多人,节约人头费支出约125万元。
2、严格会议费管理。首先对会议实行严格控制,凡是召开有乡镇领导参加的会议,都须经市委办和市政府办批准。同时,做到长会短开,大会小开,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合开的会议不单独开,能发文件解决的事不召开会议。对会议经费实行“小会包干,大会跟踪管理”的办法,凡属财政开支的会议,食宿一律由接待办办理,把会议经费降到最低限度。1994年比上年节约支出约55万元。
3、严格车辆购置费、燃修费管理。规定各乡镇办场、市直各有关部门一律不准购买进口小轿车或国产高档小轿车强调亏损企业、欠税企业以及欠发职工工资的单位,严禁购买小汽车,对其他高档商品的购买也实行严格控制。同时对市直单位小汽车进行全面清理,对于超标准、超规格、超编制购置的小汽车一律封存,听候处理。
4、严格公费医疗和公费电话管理。对公费医疗实行严格管理:门诊按人平每年80元包干;住院实行比例负担,限额管理,原则上财政报50%,单位报25%,个人承担25%,对离退休老干部和特殊病人予以适当放宽。该办法自实行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仅从财政供养角度看,与1993年比较,每月节支4.5万元,全年节支约54万元。同时,加强对公费电话的管理,实行限级、限量和限额报销。据统计,1994年全市财政拨款范围内的公用电话缩减82部,年节支约20万元;住宅电话节支约30万元。
5、严格预算外资金管理。1994年全市预算外资金专储额累计突破10000万元,不仅缓解了资金供求矛盾,而且增强了地方财政的宏观调控能力,促进了整个社会财力的综合平衡。
(责任编辑 何杰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