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阳新县2927源口镇竹溪洲村位于大冶湖畔四面环水的小岛上,全村没有一分田地,但拥有养殖水面3600亩。丰富的水产自然资源,为该村发展水产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1990年,阳新县财政局在开展村级财源建设调查中,把竹溪洲村确定为县、镇两级财源建设挂钩点。在给予一定资金扶持的基础上,积极引导该村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名特优水产品,推广高科技立体养殖。仅4年时间,全村水产养殖年产值达250万元,比1989年翻了3番;年上交利税58万元,翻了5番;年人均纯收入超过4000元,是1989年人均纯收入500元的8倍。
一、深入调查,确定水产发展的新思路
如何使竹溪洲村尽快发挥水产养殖优势,脱贫致富?1990年初,阳新县财政局对该村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实地调查,确定了该村水产发展的新思路:一是在“治”字上下功夫。采取多种形式,多渠道治理荒湖、荒滩、荒水,扩大水产养殖面积。二是向优质产品要效益。螃蟹市场走俏、优质价格,扩大养殖,是提高水产养殖业经济效益的主要途径,大力推动鱼蟹混养,提高螃蟹的产量。三是在“高”字上作文章。主要是抓好村民的水产养殖高新技术培训,通过技术培训,使村民掌握水产养殖新技术。
二、给予资金扶持,帮助办实事。
自1990年以来,阳新县财政部门先后对该村投入周转金42万元,无偿拨给资金3万元,帮助该村办了5件实事。一是投资13.5万元,建立了鱼蟹混养基地。鱼蟹混养的第一年,水产产值就达到45万元,人均纯收入1390元,上交集体积累8万元,交纳渔业税收6万元;二是投资4万元,修建了三处养殖湖套活水闸,为及时排水,换水提供了方便;三是投资3.5万元,架起了高压线路,解决了该村排灌水和村民照明用电;四是投资15万元,对大湾湖进行了重新改造,新建石块拦水墙2600米,降低了自然洪水灾害对鱼蟹养殖的影响;五是投放周转金和无偿资金9万元,对其他水利设施进行了巩固和完善。
三、实行股份集资,缓解资金不足
根据竹溪洲村村民的经济情况,阳新县财政部门认为,单靠财政支持解决不了渔业发展资金需求的问题,组织村民合股开发是解决资金紧缺的有效办法。在他们的支持帮助下,1992年,该村13户村民合股承包了太白湖,每股出资1万元,承包面积2300亩,年初投放1000斤蟹苗,10000斤优质鱼苗,年终仅螃蟹就收获7000斤,实现产值100万元,比1990年增长3倍多。除上交税收和村提留18万元外,年终每股分红4万元。仅一年时间,全村冒出了13个万元户。1993年,太白湖股份承包已扩大到18户。大湾湖也一改过去由集体经营,效益较差的状况,由7个股东合股承包经营,年上交利税11万元。现在竹溪洲村的68户村民,有55户在搞股份合作经营,占全村总户数的81%。实践证明,把股份制引入水产开发,是解决水产投资不足的有效途径。
四、搞科技开发,发展高效渔业
阳新县财政部门在扶持竹溪村发展渔业中,非常重视科技兴渔的问题,在搞科技开发,发展高效渔业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一是先后组织该村20多位青年到安徽学习水产养殖新技术和帮助该村聘请水产养殖专家来村现场指导,使全村60%以上的村民掌握水产养殖新技术。二是县、镇两级财政分别拿出一部支农资金进行水产养殖技术培训,培养了村里自己的“渔博士”,建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网络。三是调动水产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到竹溪洲村开展有偿服务和技术承包。四是大力推广围栏养殖新技术,实行鱼蟹混养。这种养殖新技术的运用,使该村1993年产鲜鱼50万斤,螃蟹1.5万斤,产值达250万元。五是协助该村与有关院校、科研单位加强联系。1992年仅由这些单位引进新技术、新品种,就直接获利8万多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