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县经济重要基础构成的预算内国营工业企业,其经济效益如何,将影响全县经济。本文拟通过企业经济效益“滑坡”原因的分析,探索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对策,以促进我县经济的不断发展。
我县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滑坡”的主要表现及原因
我县预算内14户国营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滑坡”主要表现为:1.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1989年为9635元/人,低于1987年的11360元/人和1988年的10572元/人的水平.2.可比产品总成本大幅度上升,1986—1988年,超支率分别为0.87%、4.20%、24.84%,而1989年在1988年的基础上又超支16.84%。3.产值利税率,销售收入利税率、固定资产利税率和全部流动资金利税指标逐年下降。见下表:4.今年以来,工业企业效益“滑坡”更加突出,成本上升,产品积压,企业亏损,实现利润大幅度下降。

工业效益“滑坡”的主要原因是:
1、发展速度与效益关系处理不当。我县经济工作的重心未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出现了重产值、轻效益,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轻内涵挖潜改造,重发展、轻管理的倾向。在目标考核上,重抓产值产量、利润,忽略了抓成本、消耗和质量。
2、忽视外部条件的制约作用。在工厂选址和建设规模上,忽视了外部条件的制约。产生了原材料、能源、交通等“瓶颈”产业以及市场需求对企业生产的制约效应,造成生产任务不饱,部分资产长期闲置和人力、财力、物力的大量浪费。
3、企业管理水平偏低。虽然,经济体制改革赋予了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但企业管理工作跟不上,企业缺乏市场和竞争观念,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表现出无能为力。未适时开发研制新产品和改进老产品,按产品寿命周期规律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致产品不能适销对路,出现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危机。
4、企业领导班子工作的整体效应较差。不少企业的厂长不善于发挥中层、基层干部的积极性,影响了企业的生产和经营。
5、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弱化。近年,尤其是企业承包后,由于思想政治工作削弱,职工的主人翁观念淡化。企业缺乏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6.企业技术水平不高,产品质量差、技术性能落后,不能保质、保量、按时地满足用户需要。原因是:(1)质量意识淡薄,企业质量管理薄弱,管理技术和检测手段落后。(2)重外延扩大再生产而忽视抓内涵扩大再生产的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忽视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7、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薄弱,财务管理、监督弱化,原燃材料、能源等物耗高,损失浪费严重。
扭转经济效益“滑坡”的对策
要扭转企业经济效益差的局面,实现全县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出努力。
1、努力实现从速度型向速度效益型的转换。坚持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指导思想,自觉地实现从单纯的重速度向既重速度更重效益的转变,恰当地安排经济增长速度。在投资决策上,确立投资的效益观念,有效地使用资金,妥善地安排劳动力,正确地规划生产布局,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投资的重点应是那些开发农副产品(即粮、油、猪、皮、茶、水果、蚕丝,甘蔗、药材等)的加工制造业,特别是深度加工业,以发挥我县临近大城市和农副产品原料丰富的优势。在保证重点的前提下,还应集中投向现有生产能力的技术改造,发展低物耗、低能耗工业,推进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的优化.
2、以第二轮承包为契机,抓好企业领导班子建设。全面地考核承包人的素质,慎重地选定承包人,按知识互补、能力互补、专业互补、性格互补的原则选配和组织一个强有力的成龙配套的企业领导班子。
3、强化企业市场观念,增强应变能力.在当前市场结构性“疲软”的情况下,企业要努力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应变能力,在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好市场预测工作;对那些质量差、技术性能落后、不适销对路的产品要坚决予以淘汰:充实力量,加强技术研究,改革工艺,积极开发新产品: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优质和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
4、强化企业管理意识,树立管理出效益的观念.加强企业基础建设,正确使用精神与物质这两个激励因素,不断完善企业内部分配制度。做好企业内部各项管理工作,特别是要搞好财务管理,认真整顿财务秩序,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一支笔审批,堵塞花钱大手大脚、铺长浪费的漏洞,努力降低费用、消耗。同时,对各种乱摊派、乱收费、乱罚款的行为要予以坚决的抵制。
5、行政部门对应采取既包又管的方针。处理好服务与监督的关系,把监督寓于服务之中,帮助企业建立和完善内部责任制,加强管理,搞好内部分配。坚持定期分析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找差距、挖潜力、努力增收。
6、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各企业应加强政治思想教育,进行自身发展的研究,制定近期和长远发展方针,逐步树立起具有本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树立起“厂兴我荣、厂衰我耻、我与企业共命运”的主人翁观念,培养自强不息、勇于前进的奋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