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人事部、财政部于今年4月在浙江省宁波市联合召开了全国财政系统人事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1988年农税系统增编和调配干部工作经验,讨论如何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并布置今年农税系统增干工作。人事部副部长张志坚、财政部副部长项怀诚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项怀诚副部长说,去年国务院批准农税系统增编7万人,分两年完成。1988年增加4万人,1989年再增加3万人。一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人事、编制、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税系统招调干部工作进展较快,新增干部质量较好,增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有力地推动了农税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加强了农业税征管力量,为完成各项农业税收任务,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提供了保证。去年全国农业税超收6.48亿元,对平衡国家预算起到了重要作用。
项副部长说,去年各地人事、编制、财政部门的同志,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在调查研究,贯彻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情况,广开渠道,积极选调干部,精心组织,择优招干,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今年,希望各地能够相互借鉴,取长...

人事部、财政部于今年4月在浙江省宁波市联合召开了全国财政系统人事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总结交流1988年农税系统增编和调配干部工作经验,讨论如何继续做好这项工作,并布置今年农税系统增干工作。人事部副部长张志坚、财政部副部长项怀诚出席会议并讲了话。
项怀诚副部长说,去年国务院批准农税系统增编7万人,分两年完成。1988年增加4万人,1989年再增加3万人。一年来,在各级政府的重视和人事、编制、财政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农税系统招调干部工作进展较快,新增干部质量较好,增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有力地推动了农税机构的建立和健全,加强了农业税征管力量,为完成各项农业税收任务,发挥税收的宏观调控作用提供了保证。去年全国农业税超收6.48亿元,对平衡国家预算起到了重要作用。
项副部长说,去年各地人事、编制、财政部门的同志,相互支持,紧密配合,在调查研究,贯彻政策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情况,广开渠道,积极选调干部,精心组织,择优招干,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许多好的经验。今年,希望各地能够相互借鉴,取长补短,把这些好经验、好做法运用到工作中去,更好地完成今年的增干任务。在谈到如何做好今年农税系统增干工作时,项副部长讲了四点意见:第一,要善始善终地做好农税系统增干工作。除今年分配的编制外,去年没有配满的编制包括省、地、县各级征管机构应增加的编制,要继续完成。各级财政部门要有一位领导同志亲自抓,主动与人事、编制部门配合协作,切实把这项工作抓紧抓好。第二.今年的选调指标,除从现有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选调外,还可以从各单位在职职工和社会上函大、夜大等毕业生中公开招考。要坚持条件,保证质量。把政治素质好、工作能力强、有事业心、愿意从事农村税收工作的同志充实到我们的队伍中来。第三.在执行政策的前提下,要从稳定农税干部队伍和实际工作需要出发,做好招收干部工作。20%的社招比例从现有农业税助征员中招收,注意优先招收长期从事农业税工作的业务骨干。招干工作要继续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实行公开报名,统一考试,全面考核,择优录用办法。第四,要妥善解决农业税征收人员的待遇问题。
张志坚副部长在讲话中说.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的形势下,今年国家人员计划安排较紧,只减不增。特别是由于目前尚未建立起合理有效的人员流动机制,人员总量和结构上供求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今年的农税部门增干工作较之去年难度更大。这就需要我们财政部门和人事、编制部门的同志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相互体谅,相互理解,共同克服困难。今年要顺利完成增加农税部门人员编制的任务,最关键的是要切实抓好选调干部这项工作。去年,为农税部门增加4万人员编制,选调干部虽然没全部完成,但也能说明,选调工作不是做不了,而是有潜力可挖的。只要我们认真细致,积极主动,艰苦努力,选调干部工作是能够做得好的。在谈到今年农税部门人员编制分配和增干方案时,张副部长就编制的使用和分配、干部的选调和招收、招收干部的考试录用和聘用等问题,谈了一些具体的政策意见。
张副部长说,增加农税干部,一方面可以加强经济监督调节部门的力量,另一方面可以充实基层第一线,这也是与我们进行机构改革、调整干部结构的精神相吻合的。因此,各级人事、编制部门的同志,一定要从全局和大局的高度来充分认识增加农税部门人员编制的意义和作用,积极主动地帮助财政部门,切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与财政部门的同志一起,继续把增加农税部门干部这项工作做好,为强化税收征管工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新秩序,做出我们的努力。
在这次会议上,财政部人事司召集各地财政厅(局)人事处长进行了座谈,部署了今年国庆节前召开全国财政系统劳动模范和先进集体表彰大会的筹备工作,研究了如何加强和改进全国财政系统思想政治工作,讨论了加强中央企业财政驻厂员的人事管理工作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工作转入经常化问题。
(本刊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