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端拱二年生于徐州,少有大志,入仕后,官至龙图阁学士,政绩卓著。他一生清廉俭朴,克己奉公,曾在他的名著《岳阳楼记》中为后人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他除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外,还是一位理财家。现简介他理财的二、三事。
一、斥游惰、去冗僭。范仲淹入仕后,注意体察民间疾苦。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他调任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西溪镇盐仓监税官。当时农民贫困,物价昂贵,而工商业者过度豪华,乱用无度。士、农、工、商、兵、缁黄(僧道)六民之中存在着游散怠惰和冗滥侈僭等现象。为了限制僧道人数及宗教活动,使一部分游散劳动力重归农田,范仲淹上书朝廷,提出“斥游惰,去冗僭”,养恤民力,扩大财源。他说:“国用无,度则民力竭矣!”他还尽量将城市闲散人员送回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既节省了开支,也发展了生产,充实了财源。
二、反对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抵京师,建造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上奏说...

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北宋端拱二年生于徐州,少有大志,入仕后,官至龙图阁学士,政绩卓著。他一生清廉俭朴,克己奉公,曾在他的名著《岳阳楼记》中为后人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他除了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外,还是一位理财家。现简介他理财的二、三事。
一、斥游惰、去冗僭。范仲淹入仕后,注意体察民间疾苦。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他调任泰州(今江苏省泰州市)西溪镇盐仓监税官。当时农民贫困,物价昂贵,而工商业者过度豪华,乱用无度。士、农、工、商、兵、缁黄(僧道)六民之中存在着游散怠惰和冗滥侈僭等现象。为了限制僧道人数及宗教活动,使一部分游散劳动力重归农田,范仲淹上书朝廷,提出“斥游惰,去冗僭”,养恤民力,扩大财源。他说:“国用无,度则民力竭矣!”他还尽量将城市闲散人员送回农村去从事农业生产,既节省了开支,也发展了生产,充实了财源。
二、反对大兴土木、建筑宫殿。天圣七年(公元1029年),朝廷从陕西征购木材,运抵京师,建造太一宫和洪福院。范仲淹上奏说:“昭应,寿宁天戒不远,今又侈土木、破民产,非所以顺人心,合天意也。宜罢修寺观,减常岁木之数以蠲除积负。”反对大兴土木,建筑宫殿,浪费资财。
三、慰问蝗旱灾区,赈济灾民。明道二年(公元1033年),长江淮河流域蝗、早灾严重,但皇宫中依然过着歌舞升平,糜烂奢侈的生活。范仲淹非常气愤,不畏贬官,直言相谏,奏请仁宗派人去救灾,仁宗很感动,便派他去慰问灾区。范仲淹所到之处,开仓赈济灾民,并禁止灾民设祠庙祭鬼神,还奏请减免庐州、舒州、江南东路这年应上供的折役茶和该缴纳的丁口盐钱。为了劝戒挥霍人民血汗的皇室,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草带回献给仁宗,并请转给妃嫔贵戚看看灾区人民是如何在死亡线上挣扎的。
四、凡所得赏赐,悉数转赠诸将士。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会边陲有警”,“以仲淹为河东、陕西宣抚使,赐黄金百两,悉数分遗边将。”因而,他带兵时,能做到军纪严明,言出必行,恩威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