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区梯级财源建设的成效不仅关系到山区财政收支状况,而且关系到山区的经济结构。总结南漳县近几年来梯级财源建设的实践,我认为山区梯级财源建设至少有以下一些特点。
1.基础财源建设,是山区梯级财源开发的客观要求。山区的基础财源,就是通过发展适合山区特点的经济作物种植业而开辟的财源。它的特点是:(1)适应山区的自然条件;(2)适应山区的经济结构;(3)适应山区的经济要素供给水平;(4)适应大范围内提高山区群众收入水平的要求;(5)为山区财政增收提供可能性。从特点(1)来说,山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往往是高、中、低山分布,土壤、气候、植被等条件差异较大,因而形成了不同的植物生长带(或区域),这就为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业提供了有利的环境。从特点(2)看,山区县的农业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比重一般在80%以上,山区农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一般在60%以上。农业在山区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山区农业更是山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要提高山区农业的产出效率和效益,既要通过提高粮食单产来增加粮食总产,又要发展产出效益高,创利大的多种经济作物种植项目,以调整山区农业生产的内部结构,发挥山区农业优势,巩固山区农业在山区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考察特点(3),我们可以发现,山区的经济要素供给水平,包括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管理等,无论在供应渠道,供应数量,经济要素质量等各方面的水平都较低,发展多种经济作物的种植业最能适应这种供给水平。考察特点(4),山区农民人口众多,要大面积地提高山区农民的收入水平,发展多种经济作物是最根本的渠道。从南漳县近三年的情况看,农民家庭纯收入的60%都来自多种经济作物种植收入。考察特点(5),发展多种作物种植业,不仅直接为山区财政提供了农林特产税、集市贸易税,从事农产品购销业务的营业税,更主要的是通过多种经济作物加工增值后为山区财政提供了大量的产品税、营业税等税收来源。在南漳县,来自这方面的财政收入占全县财政收入的比重在50%以上。
基础财源的开发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山区进行基础财源的建设,是进行梯级财源建设最基本的要求,违背这一点,必然会阻碍和延缓山区财政经济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的进程,影响区域财源的总体建设和财源结构的优化选择,从而难以实现山区财政和农民“双脱贫”的目标。我们南漳县以这一基本要求为指导,开辟了苎麻、茶叶、桑蚕、猕猴桃、柑桔、林果药、龙须草、食用菌、蔬菜等经济作物基地。到1987年,十大多种经营基地已初具规模,并在山区财政经济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87年全县多种经营产值达1.2亿元,全县农民人均多种经营收入近300元。
2.通过开发矿产资源形成财源。山区都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是开发山区财源的最佳选择,这是因为,开发矿产资源的周期短、投资少,不仅能为山区工业、建筑业、农业等生产领域提供原材料和能源,而且能够带动一个区域内各种不同类型的财源兴起。例如在南漳山区,有丰富的石灰石、磷矿、煤炭、河沙、瓷土、硫铁矿、大理石等资源,我们投资修建一条通往煤资源基地的矿山公路,就使沉睡万年的煤炭资源变成现实的财富源源而出。开发磷矿,不仅为磷矿加工业提供了加工对象,还为日用化学工业、农业生产资料工业提供了原料;开采东巩镇的劣质煤用于发电,既为成千上万的生产单位提供了动力来源,又带动了运输业、加工业的发展。
3.抓好整个区域内财源结构的优化配置和配合,以发挥区域财源的整体功能和放大功能。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每一个大的系统都可细分为若干个小系统或叫子系统。若各个子系统之间能协调配合好,就能使大系统的运行效率高,这个观点也适用于梯级财源建设。若以县作为一个大系统,则根据自然条件或行政区划,全县又可划分为若干小系统或若干小区域。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片治理,就能形成各具特色,各有优势,扬长避短的小区域财源结构。从南漳县的情况看,全县地势西高东低,呈丘陵、低山河谷、高山三级梯形分布,因而决定了各区域财源建设的不同特点,形成了丘陵麻果,低山耳(食用菌)果茶,高山蚕药杂的区域财源格局。在大区域财源建设格局内,南漳县进一步把各乡镇建设为各有特色的专业乡镇,突出各乡镇的骨干项目和拳头产品,并通过它们带活各乡镇的经济,形成了以一、两个骨干财源为中心的多种财源环绕的“众星捧月”式的财源布局。如武镇形成了以苎麻种植、加工、销售为中心的“麻镇”;花庄镇形成了以茶叶种植加工、包装、销售为中心的“茶镇”;峡口镇初步形成了以柑桔为中心财源的包括贮藏、运输、服务等各业共同发展的“桔镇”;薛坪是“食用菌镇”,李庙是“猕猴桃镇”,龙门是“磷镇”,九集是“建材镇”。区域财源开发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的优势。
4.引进与联合开发财源。山区开发财源既有有利条件,但也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如缺资金,交通不便,技术落后,人才奇缺,管理水平低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山区财源开发的进度和效率。开发山区财源必须突破旧的封闭式的思路,从外部引进本地所缺少的开发条件,把山区的资源与外部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经济条件实行有效的组合和配置,就能加快山区财源建设的进程,提高梯级财源开发的效率和效益。具体的结合方式,既可以吸引外部投资办厂,包括租赁、合伙经营,也可以向外部生产经营单位提供原材料,进行合作生产经营;既可以引进某一关键性的经济条件,也可以综合引进各种经济条件;既可以采取紧密型的联合方式,也可以采用松散式的联合方式,总之,开放、引进、联合是加快山区财源建设不可忽视的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