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州,自古就是人才辈出之地。梁华萍就生长在这块土地上。他既是实干家,又是谋略者。他为徐州的改革献计献策,为徐州经济发展不停地奔波。近几年,梁华萍多次被选为徐州市劳动模范、优秀共产党员,1987年又被评为江苏省和全国财税系统先进个人。
辛勤理财人
1982年,梁华萍担任了徐州市财政局综合计划科科长。他面临的是这样一个局面:兴建缓解市供电矛盾的北区热电站需要资金;筹建全市人民盼望已久的煤气工程需要资金;建设免除市区水患的保安体系——开挖丁万河需要资金;化工、机械、冶金等行业十多个大中企业革新改造需要资金……生产要发展、人民生活要改善,而财政却拿不出钱来。市领导着急,老百姓期待,梁华萍更是心急如火。
“难道徐州真是穷得无路可走吗?”梁华萍带着这个问题,对徐州市的财力进行了调查。他发现,徐州市的财力正发生着“两个转移”,即原来纳入预算渠道的资金,部分地向部门、企业、单位转移;原来用于生产发展的资金,部分地向消费方面转移,一些单位和部门乱上计划外基建项目,挪用生产发展资金用于非生产性的支出和建设,于是导致了“两个失控”,即基本建设投资失控,消费基金失控。老梁认为,如果不加强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就会阻碍生产建设和事业的顺利进行。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写出了《徐州市预算外资金管理办法》,向市政府提出建议,对预算外资金实行“专户储存”。预算外资金有了宏观上的控制,生产建设需要的资金也部分得到缓解。
然而,资金毕竟是有限的。如何更好地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把零钱变成整钱、死钱变成活钱、小钱变成大钱、一个钱变成两个钱呢?老梁又在琢磨了。1984年,他向市里提出利用预算外资金发展财政信用,以补充银行贷款不足,缓解地方财力困难,把财政资金用好、用活的建议。他认真分析了自己所掌握的资料:徐州经济基础薄弱,生产技术水平低,工业设备陈旧,“拳头”产品少,振兴徐州经济形势逼人,筹集建设资金的任务迫在眉睫,不搞财政信用就难以发挥资金的更大效益,市里采纳了他的建议,徐州市的财政信用也从此开展起来。
没有先例可比照,没有经验可借鉴,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老梁说,徐州市财政部门搞财政信用虽然是摸着石头过河,却是稳妥扎实走路。一开始,他们就很注意制度建设,根据财政信用资金的使用要统筹安排、合理运用,要以提高效益、发展经济为主要目的的客观要求,规定了“四不贷”:不贷长官意志款、不贷盲目建设款、不贷重复上马款、不贷人情面子款。并制定了一套严格的资金管理使用办法。从资金投入、信息反馈、检查验收、贷款回收到建卡立档、见效回访,都有一系列的制度,从而保证了资金的使用效益。
按照“拾遗补缺、填平补齐、重点扶持、促进生产”的原则,梁华萍和科里的同志选了一些重点项目进行扶持。这些项目在他们的支持下做到了当年立项、当年交付使用、当年投产见效、当年收回投资。沛公酒厂就是一例。1985年,市政府决定恢复历史名牌产品“沛公酒”。改扩建项目需投资250万元,原计划由银行贷款,但因为银行紧缩银根,便改由财政信用部门贷款。第一期工程,财政信用部门提供贷款60万元,当年形成1000吨的生产能力;1986年进行第二期工程,财政信用部门又支持了90万元。两期工程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共形成生产沛公酒能力3000吨。扩建后的酒厂税利逐年增加,从1985年到1987年,累计新增税利563万元,连续三年翻了三番。再如沛县第二皮革厂。这个厂原来只是一个三个皮匠加一间草棚的小作坊,经过几年艰苦创业,工厂规模逐步扩大。去年,财政信用部门提供贷款50万元帮助他们扩建厂房、开发新产品,仅用三个月就完成工程并投产见效,1987年新增产值300万元,新增税利80万元。
据统计,仅去年一年,梁华萍和他的同事们通过融通引进、调剂余缺和利用专项资金的时间差等多种渠道,共筹集资金3000万元,以财政信用的形式支持了十多个行业的五十多家企业开发新产品61个,初步计算年新增产值一亿元,新增税利2500万元。
梁华萍为徐州的经济发展操尽了心,人们都夸他是位难得的辛勤理财人,
八副担子一肩挑
梁华萍所在的综合计划科,人少事多,工作繁杂,除此以外,他还负责着商业网点办公室、财政信用、收取煤炭补贴、预算外资金管理推销、国库券、综合财政信息网联络处和今年七月成立的非经营性票证管理等工作。老梁有个特点,就是无论什么事,只要认准了就抓住不放,非干好不可。
1982年,他在调查研究中发现,在徐州这样的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城市中,存在着国家重点建设与城市基础设施比例失调的问题,这对促进煤炭生产发展、改善煤矿职工生活、解决矿工子女就业等有很大影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落实煤炭补贴政策,他写了《以煤炭为主的工业城市应解决的若干经济政策问题》的论文,几年里三上北京、五下南京,在全市各有关单位和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下,煤炭补贴政策终于得到落实,今年全面开始实行。徐州市煤炭补贴办公室也成立了,梁华萍担任了办公室的负责工作。1983年,老梁在草拟徐州市“六五”后三年第三产业发展情况时发现,徐州市每一万人只有49个商业网点,远远不能满足群众生活的需要。老梁知道,国家从1980年起就明文规定,新建住宅,要拿出总投资的7%作为商业网点建设费,可这笔钱为什么收不上来呢?他建议组织商业网点费清理办公室,清交商业网点费。在领导的支持下,老梁担任了这个办公室的领导工作,1983年进行一次清交,共收取商业网点建设费350万元,去年又收了近450万元,他们用这笔钱发展第三产业。现在,徐州市万人商业网点已增加到110多个。
梁华萍一个人担负着八个办公室的工作,一年到头又忙又累。有人赞扬他是“八副担子一肩挑”,也有人说他多管闲事,自讨苦吃,他说,这些都是一个共产党员、财政干部应该做的,虽然忙点、累些,但心里却感到很充实。
人是要有点精神的
梁华萍今年有几件喜事:一是被市总工会推荐为自学成才积极分子,获得了荣誉证书;二是他的一篇关于统筹社会财力的文章在徐州市“八五”规划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三是评上了高级会计师职称。谈到这些,老梁的眼里流露出喜悦的神情,显然,他为自己的成绩感到自豪。
从一个“没有文化”的人,成长为一名高级会计师,这中间经过了多么漫长的岁月,他付出了多少劳动和汗水啊。解放前,梁华萍只读了二三年小学就辍学去当了学徒。解放后他在夜校里补习完了高中课程。几十年来,他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终于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经济工作者。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梁华萍的成功,就是他辛勤努力、点滴积累的结果。他有记工作日记的习惯,三十多年来,他记了三百多本工作日记,整理了一千多万字的资料。这给工作带来很大帮助,也为他研究财政经济问题提供了方便。仅最近几年,他写的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就有20多篇被市级以上报刊采用,他组织编辑的“综合财政信息”、“综合财政计划文件资料选编”已印发上万份,他还参加了苏州大学综合财政学的教材编写工作,现已完成初稿3.6万字。
梁华萍是位勤于笔耕的人,又是位工作务实的人。他负责的工作多,担任的社会兼职也多。老梁每天都要工作十一二个小时,在他的日程表上,没有白天和黑夜,也没有节日和假日。梁华萍今年已经56岁了,许多人劝他别再这样没日没夜地干了。他总说,人是要有点精神的,在今天,这点精神就要体现在把全部精力都奉献给四化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