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06 作者:柴闻
[大]
[中]
[小]
摘要:
一
财政信用是以财政机关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筹集和投放资金;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东西,而是早就有的。信用是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商品经济越发展,财政信用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越重要。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广泛地发展财政信用。日本从1953年起,建立了“财政投融资制度”,利用财政信用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和“经济起飞”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财政信用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国债总额比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债总额还多。美国政府利用国债来扩大财政支出,在一定时期曾对经济增长起过刺激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财政信用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在1950年就发行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以后,为了筹集建设资金,从1954年到1958年又发行了经济建设公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还向苏联借了外债,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六十年代初期开始,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财政部门发放了小额技措贷款。所有这些,都是属于财政信用的范畴。只是在产品经济和统收统支的思想支配下,我们对财政信用的重要...
一
财政信用是以财政机关为主体,按照信用原则,筹集和投放资金;是商品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收支管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并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新东西,而是早就有的。信用是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商品经济越发展,财政信用在国家财政中的地位越重要。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广泛地发展财政信用。日本从1953年起,建立了“财政投融资制度”,利用财政信用为日本的“经济复苏”和“经济起飞”提供了大量的资金。美国是当今资本主义世界财政信用最发达的国家,它的国债总额比世界上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债总额还多。美国政府利用国债来扩大财政支出,在一定时期曾对经济增长起过刺激作用。我国的社会主义财政信用也不是今天才出现的。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为了弥补财政赤字,在1950年就发行过人民胜利折实公债。以后,为了筹集建设资金,从1954年到1958年又发行了经济建设公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还向苏联借了外债,以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六十年代初期开始,为了促进企业的技术改造,财政部门发放了小额技措贷款。所有这些,都是属于财政信用的范畴。只是在产品经济和统收统支的思想支配下,我们对财政信用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财政信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在我国,许多人至今对财政信用还比较陌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的财政信用活动相继出现。1979年开始,基本建设投资试行“拨改贷”。1981年起,财政部开始发行国库券,并向世界银行借款,同时开展了转贷业务。1987年,财政部又发行重点建设债券,还在联邦德国发行了政府债券。1988年,财政部又向各专业银行、金融机构和社会上分别发行了财政债券和建设债券,并开始在若干城市进行国库券转让试点。从1981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实行了财政支农周转金办法,对预算内安排的一部分支援农村社队资金实行定期收回、周转使用。近几年,许多地区把一部分地方机动财力和预算执行中的间歇资金以有偿的办法用于支援企业技术改造或解决临时性的资金困难等。可以说,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我国的财政信用活动已经初步开展起来了。
二
尽管目前我国的财政信用活动还处在初步开展阶段,但它确实已经发挥了良好的作用。首先是缓解了财政资金的不足。在国内外发行债券、向世界银行借款,对缓解财政资金不足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拿支农周转金来说,实行定期收回、周转使用以后,一笔资金可以循环使用。以1985年为例,当年全国新增财政支农周转基金19.65亿元,当年发放28亿元,当年发放数超过新增基金8亿多元,基本上是历年发放的资金在上年或当年收回后再投入周转使用的,这部分资金对预算内的支农资金起了补充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供求的矛盾。其次是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益。财政信用资金有偿使用,改变了财政部门过去“一拨、二转、三不管”的状况,加强了主管部门工作的责任感,调动了用款单位精打细算、注重效益的积极性。全国几千个林场,由于生产周期长,经济比较困难。近几年,林业部门借用了财政信贷资金,开展多种经营,不仅使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而且增加了林场收入。现在这些林场的年销售收入比1980年增长五倍多。云南省近几年把支援经济不发达地区发展资金的一部分实行有偿使用,主要用于见效快的水、电、路、小建材、小能源、农业科技推广等项目,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三是支持了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浙江省近几年把一部分机动财力和财政间歇资金贷给企业搞一些周期短、见效快、效益高的技术改造项目(所谓“短、平、快”项目),既支持了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推广了新技术,促进了生产,又增加了财政收入。去年北京市一些企业由于原材料紧张,影响了生产,而向银行又很难贷到款。北京市财政部门把一部分临时周转资金借给它们,解决了企业的困难,增加了生产,也增加了财政收入。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发展财政信用的重要作用。
积极发展财政信用,充分发挥财政信用的作用,这本来是做好财政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而在今天的情况下,更有它的重要意义。资金短缺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现在,改革已进入一个关键阶段。从财政上来说,今后几年,建设要花钱,改善人民生活要花钱,实行物价、工资等改革也需要有财力支持,财政资金供求的矛盾十分尖锐。虽然近几年来许多同志都提出要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但实际上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却连年下降,由1979年的31.9%下降到1987年的22%。由于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每年创造的净收入有限,加上在经济体制改革中要搞活企业,扩大企业自主权,看来在短期内要提高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是困难的。为了缓解财政资金供求的矛盾,充分发挥财政的宏观调控作用,支持建设和改革的顺利进行,在努力增收节支的同时,必须扩大理财领域和理财手段,而发展财政信用,就是其中的重要途径。因此,积极发展财政信用,更好地发挥财政信用的作用,是建设和改革的需要,也是把现行财政逐步转变为经营管理型、讲究效益型和开拓型财政的需要。
三
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发展财政信用需要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一)财政信用的范围。目前财政信用的范围应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财政部代表国家在国内外举债,如发行债券,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组织借款,把筹集到的资金采取转贷等方式支持经济建设。二是预算内安排的生产经营性开支,如农业发展资金、企业挖潜改造资金、简易建筑费等,由原来的一次性拨款改成各种周转金的形式,实行有借有还。三是对一部分地方财政结余、预算执行中的间歇资金等,以有偿的办法用于支持技术改造、支援农业等。由于我国财政信用活动还处在初步开展阶段,各项制度还不够健全,管理上也还缺乏经验,目前先在上述范围内活动,有利于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使之稳步前进,健康发展。当然这并不是要以这个范围来束缚手脚,不是说在条件允许时也不能越雷池一步。
(二)财政信用资金投放的对象和重点。从近几年来的情况看,财政信用资金应该主要用于重点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出口创汇和扭转亏损;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农业新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和乡镇企业出口创汇;商业网点的发展;科技文教卫生事业的发展;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开发和劳务承包等非贸易事业的创汇;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明确这些重点,有助于财政信用活动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当然,有些项目可能带有一定的风险性,但如果能事先做好可行性研究,并且随着资金的运动进行追踪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风险是可以化为效益的。
(三)财政信用资金的使用原则。财政信用资金的使用,必须贯彻国家的财政经济政策,符合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有利于按照宏观要求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不论财政信用资金的来源如何、使用期限长短,都应该按期收回,周转使用。使用财政信用资金,都要付息或者付费,对一些社会效益高而本身直接效益低的项目,可以根据不同情况,给予减息或者减费,直至免息或者免费。使用财政信用资金的项目,应当是具有偿还能力的社会效益项目或经济效益项目。按照这样的原则来使用财政信用资金,既使财政信用能更好地为国家的建设和改革服务,又能使财政信用资金循环使用,川流不息,而且不断地增值、壮大。
四
有的同志担心,发展财政信用是否会同银行信用发生矛盾,财政是否会和银行抢生意。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财政信用和银行信用不同。首先是资金的来源不同。财政信用资金的来源主要是财政性资金,如前面讲的财政信用范围所包括的三个主要方面,都是财政性资金。它对银行信贷资金的来源不会有大的影响。其次是资金投放的重点不同。银行信用资金的投放,侧重于考虑微观经济效益和直接经济效益,着眼于加速资金周转,即使是中长期设备贷款,一般也以三、五年为限。财政信用资金的投放则既考虑微观的经济效益,更考虑宏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对那些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而微观直接效益低的项目,也给予支持;它虽然也考虑尽可能地加速资金周转,但对那些建设周期较长而又确属必要的建设项目,也给予支持。如科技文教卫生事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发达地区的脱贫致富等,不是银行信用资金投放的重点对象,而财政信用则把这些做为重点对象来支持。第三是目的不完全相同。银行信用是按照商业原则,一般须按市场利率收取利息。银行贷款虽然也实行差别利率,但利差不能过大,在一般情况下也不搞无息贷款。财政信用则是服务于政策目标,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因此,可以根据项目的不同情况,实行较大的差别利率,对有的项目可以减息或者减费,直至免息或者免费。由于二者之间的这些不同,只要处理得好,财政信用同银行信用不会有什么大的矛盾,财政也不会和银行抢生意。相反,应该说,财政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分工合作、相辅相成的,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广阔天空里,二者比翼齐飞,可以相得益彰,共同为四化建设和改革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电话:010-88227114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