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梯级财源理论,是湖北省襄樊市财政部门于1984年率先在全国提出的。几年来,襄樊市狠抓梯级财源建设,促进了经济的稳定发展和财政收入的稳步提高,1984年以来,全市财政收入年平均递增幅度达17%。梯级财政理论也受到财政界的广泛重视。今年7月12日至14日,襄樊市召开了梯级财源理论专题研讨会。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湖北省财政科研所、中南财经大学及湖北省部分地市财政局的同志参加了会议。这次会议结合襄樊市的实践,就梯级财源的概念、梯级财源建设的作用及有效途径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梯级财源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从理论上讲,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及经济中各行各业发展的参差不齐,使财源呈梯级状态存在和分布成为一种客观实在。要使财政收入取之不竭、用之不衰,就必须有意识地使财源保持合理梯级,即当某一时期内,骨干级财源转化为一般财源时,要有可靠的后备财源作为新的骨干财源接替。从我国目前的实际情况看,“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新经济运行机制的形成,给商品生产者提供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市场竞争也更加激烈。就一个企业而言,产品会随时因市场变化而俏销或滞销。要想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以变应变,不断开发新产品,“走一步,看两步,心里想着第三步”。
对于梯级财源的概念,目前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从会议讨论的情况看,大致有这样几种观点:
一是,按财源的形成时序将其分为一二三个梯级,即认为梯级财源是一种循环接替式的财源,包括现有的财源,发展中的财源和潜在的财源。
二是,按产业结构布局把财源分为一二三个梯级,第一级为提供税利最多的支柱企业,第二级为即将崛起的骨干企业,第三级为正在开发的新兴企业。这种划分方法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比较直观。
三是,按行政区域把财源划分为一二三个梯级,以市区企业为第一级,以县办企业为第二级,以乡镇企业为第三级。这样划分财源,避免了一刀切,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抓财源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按财源所有制性质,将其划分为一二三个梯级,国营经济为第一级,集体经济为第二级,个体经济为第三级。这样划分,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与各种经济成分在财政收入中占的比重相一致。
梯级财源应具备这样一些基本特征:(1)区域性,梯级财源是相对一个地区的财源结构而言的;(2)层次性,指财源在分布上具有多层次的特点,按照主要次要、重点一般的序列组合;(3)继起性,指各类财源在空间上是并存的,但由于发展速度不同,在时间上有先后之分;(4)递变性,指财源的运行周期和转换过程,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主要财源可能会下降为次要财源,一般财源也可能会上升为骨干财源。
二、梯级财源建设途径
梯级财源建设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到财源壮大和财力后劲大小的问题。不论从那一种梯级财源概念来看,其建设的途径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
第一,从实际出发,做好梯级财源建设规划。梯级财源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搞好梯级财源建设就要瞻前顾后,统筹规划,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尽量避免盲目性。
第二,树立商品经济观念,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建设梯级财源必须要有商品经济的观念,要使财源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同时,要以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为目标,做到宏观效益与微观效益统一,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统一。
第三,分析财源优势,确定合理的梯级财源结构。财源结构的形成,受各种自然条件和经济环境的影响,因此具有阶段性和地域性。建设梯级财源就应该在分析本地财源结构的基础上,对合理开发梯级财源做出正确决策,以充分发挥财源最大优势。
三、梯级财源建设的作用
襄樊市是运用第一种梯级财源的观念进行梯级财源建设的。襄樊的实践表明,运用梯级财源的观念去组织、推动财源建设,效果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
第一,有利于开发资源,把自然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襄樊市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开发利用的却占少数,而且大多停留在开采或粗加工阶段,资源浪费大,经济效益低。梯级财源建设为全面开发利用这些自然资源提供了契机,襄樊市财政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按梯级财源建设的要求,进行长计划、短安排,使那些原来没有利用或利用率不高的自然资源,逐步转化为商品,变成经济优势。
第二.有利于搞活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工业企业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不断开发新产品是保持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梯级财源建设要求“走一步、看两步,心里想着第三步”,也就是说在狠抓当前的同时,要放眼未来。如南漳县庥纺厂,以前只生产麻条,年实现税利仅几万元。近几年,他们在县财政部门的帮助下,不断挖潜改造,开发新产品,先后上了麻纺、混纺、织巾等项目,并建立了苎麻基地,形成一条龙生产。1987年,该厂实现税利达800多万元,成为南漳县的骨干企业。
第三,有利于横向经济联合,推动商品经济协调发展。在梯级财源建设中,无论是巩固和发展现有财源,还是培植和开发新的财源,都可能受到各种条件(如资金、技术、运输等)的限制,这就促使人们冲破以纵向为主、高度集中的旧经济模式,向横向联合发展。襄樊市床单厂就是一例。该厂设备先进,床单后整理能力强,但由于生产批量小,所以常常吃不饱。而市属各县十几家床单厂,却由于设备跟不上,床单染色、定型需要到外地加工。1984年,市政府决定组织“一条龙”生产,以市床单厂为“龙头”,各县床单厂为“龙身”,结果是“龙头舞得好,龙身扭得活”,各厂的短缺在联合中得到互补,推动了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四,有利于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财政收入的增长,应该建立在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梯级财源建设为实现这种增长提供了可能,它不仅使眼前财源茂盛,而且保证后续财源不断。如枣阳县,“靠农业起家、靠工业发家、靠梯级财源添后劲”,1987年全县财政收入达到8009万元,比1980年增长4.7倍,而且据目前财源后劲预测,1990年枣阳县将成为财政收入亿元县。
(本刊通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