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带岭林业实验局位于小兴安岭南坡,全局经营总面积9.8万公顷.有林地7.5万公顷,占经营总面积的76.53%。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林业生产建设取得了很大成绩。据统计,该局从1949年至1985年,共生产木材756万立方米,上缴税利1.7亿元,平均每立方米木材上缴税利22.5元,为同期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的3倍。在此期间。营林工作也不断发展,共保存更新造林面积2.7万公顷。全局已有林区公路470公里,每公顷林道达5米,不仅为培育林木提供了方便条件,而且做到了33年无火灾。现有森林总蓄积量989万立方米,其中近、成、过熟林占总蓄积量的62%,中龄林占总蓄积量的25%,幼龄林占总蓄积量的5%,林龄结构比较合理,基本上做到了青山常在,永续利用。为什么带岭局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呢?
一、坚持限量采伐。带岭局自建局以来,除“文革”期间采伐量较大外,基本上都是坚持限量采伐的。1949年至1985年,全局平均年产统配材19万立方米,接近17万立方米的定产水平。其间消耗蓄积量1,279.26万立方米,生长量为1,167.49万立方米,消耗量超过生长量9.6%。总的说来,基本上做到了消长平衡;如果今后每年按照17万立方米的定产合理采伐,是可以做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
二、及时更新造林。带岭局从长期的林业生产实践中体会到,坚持搞好人工更新造林,是恢复和发展森林资源的重要途径,因此,他们在努力完成采伐任务的同时,大力开展人工更新造林工作。据统计,1949年至1985年,累计更新造林4.1万公顷,保存面积2.7万公顷,保存率为66%。据测算,现有人工林的蓄积量为110万立方米,平均每公顷40.74立方米,高于一般局的一倍以上。目前人工林年生长量约11万立方米.在生长的旺期内,预计每八年人工林蓄积量可以翻一番,为增加林业后备资源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实行科学管理。林业生产的特点是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交织在一起,不仅受自然界的影响比较大,而且还受着各种经济技术措施的制约,因此,实行科学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为了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带岭局认真抓了科学管理,他们不仅建立了林木种子园,一百多块抚育试验地,营造了300多公顷速生丰产林,而且还建立了人工林的经济档案,及时分析各种效益,对大面积人工林和次生林进行了抚育间伐,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以落叶松人工林十年林木生长情况为例,未间伐的树高为14.98米,单株材积0.098立方米、公顷蓄积量216立方米、生长率为6.37%;间伐强度为29%的,树高为15.64米、单株材积0.142立方米、公顷蓄积量约为240立方米、生长率为9.78%。事实说明,发展林业生产,讲不讲科学大不一样。
四、适当增加投入。林业生产周期较长,见效较慢,一般不太愿意增加投入。而带岭局在国家的扶持下,是比较重视投入的。据统计,1949年以来,国家投资和企业自筹共支出10,769万元,其中:营林经费4,069万元,基建投资5,200万元,道路补助费900万元,科研补助费600万元。全局算总帐,其用在营林上的支出要比相同单位多30%左右。但由于讲求资金使用效益,按现有森林总蓄积量计算,平均每立方米营林投资只有10.89元,比一般同样局要低得多。全局现有森林总蓄积量789万立方米,按平均每立方米100元计算,共约值7.9亿元。
三十多年来,带岭林业实验局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是他们并不满足。在“七五”期间,他们决心继续搞好人工林定向培育,抚育好现有林业资源,努力缩短林木经营周期;从采集业起步。积极开发利用红松籽、桦树叶资源,逐步建立系列产品加工基地;建立林果、林药、林菌混交的多层次的森林资源立体结构,以促进林业经济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