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各种经营管理者来说,凡是经济活动都要讲究成本。但在财政分配中,对政府机关为履行其职能而发生的政务活动支出,有关部门往往管理意识淡化,管理措施滞后,不太注意资金使用效益。也就是说不太讲究政务成本。事实上,提高财政支出效益,做到“投入成本”与“产出效益”的有机统一,使财力最有效地转化为政务处理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降低政务成本应遵循的原则
1.综合效益和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强政务活动支出管理,降低政务成本,不能由于压缩政务活动支出而影响政务活动的综合效益。实施政务成本管理时特别应突出政务活动支出的社会效益,体现社会效益优先的原则。因为政务支出的目的是保障政务活动主体忠实履行职能,为他们的活动提供对经济资源需求和依赖的保障。所以,考核政务活动成本和效益,首先要看财力转化为政务处理能力的效果如何。这里所要重视的经济效益,是指长远的和综合的效益,不能就某一项经济活动而论。这也是政务活动支出与经营支出的重要区别。政务活动支出的效益与经营支出的效益相比,在考评上更为复杂。既要考评降低政务成本的直接经济效益,更要考评其政务活动支出带来的社会效益和长远经济效益,要坚持综合效益原则和体现社会效益优先原则。
2.强化政权建设的原则。政务活动支出必须有利于各级政权建设,对强化政权建设有利的支出,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应得到保障。不可因为片面追求降低政务成本而动摇政权的稳固性。一是防止因压缩直接从事政务管理部门的支出,而导致其职能管理作用受限。甚至导致这些部门运用执法和执政的权利进行违规补偿,滋生“三乱”现象,最终影响政务活动支出的综合效益。二是防止因压缩政务活动支出,造成弱化政权建设的结果。如对人民团体和参政议政党派所需的经费支出应给予必要的合理保障,充分发挥人民团体和民主党派在政权建设中的作用,促进民主政治建设,巩固国家政权。要在不影响政权建设和政务管理效果的情况下,压缩政务支出,限制奢侈浪费,抵制腐败现象,降低政务活动成本。
3.促进廉洁从政的原则。要把加强政务活动支出管理,降低政务成本同党风廉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使支出管理与党风廉政建设互相作用、互相促进。一方面,通过抓政务支出管理,严格财经纪律,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杜绝违法违纪现象的发生,使不合理的政务支出得到抑制,政务成本切实下降。从而促进廉洁从政,党风廉政建设得以加强。另一方面,通过抓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制约监督制度,增强政务工作人员的法纪观念和廉洁从政意识,增强工作责任心和事业心,促进政务支出管理,降低政务成本。
4.竞争原则。就是在政务支出管理上引入竞争机制。竞争是取得最佳效益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也是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务支出活动,要着眼和顺应市场经济的特征和规律,所有政务支出行为的发生,都应发挥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要增加支出透明度,排除干扰,在买方市场已经形成的情况下,通过招标投标选择最优采购方案。要利用供方竞争给需方带来的种种实惠,最大限度地节省政务支出,降低政务成本的目标。要实行全方位、多角度、全过程的竞争,既要在采购商品和接受服务的微观管理上实行竞争,还要在宏观管理上乃至管理者的选择上实行竞争。
二.降低政务成本的途径
1.强化政务成本意识,调动管理积极性。要切实解决观念更新问题,克服旧体制下形成的种种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传统观念和陈规旧习,使人人重视支出管理,人人为压缩政务成本献计献策。通过调动积极因素,增强参与意识,使降低政务成本深入人心,得到大家的积极响应。
2.根治“人、车、会、话、吃”顽症。“人、车、会、话、吃”的违纪问题屡治屡犯,人们称之为顽症。对付顽症的办法,一是增加制约环节,让每一笔支出“过五关斩六将”;二是增加透明度,不搞“暗箱”操作。因为丑事怕曝光,故要增强公众监督力度;三是对违者要从严处罚,使之快一时,痛几年。对控制人员超编问题,既要抓正式人员控编,还要抓临时工控员,向提高工作效率要效益;对公务用车控购,既要抓本单位控购,还要查有关单位代购代管;对会议费的控制,要实行会议年度计划和经费预算制度,进行规范管理,发挥高科技传媒手段的作用,杜绝开冲动会;对于公话管理,应重点控制新购机、装机和话费支出,还要对此项经费单列科目,单独反映;对超标接待问题的控制,可以通过实行定点接待、及时结算、单列反映和总额控制以及倡导吃食堂工作餐等方法来解决。
3.取消大锅饭,建立政务成本的考核机制。坚决取消在政务支出管理中存在的吃大锅饭行为,专项支出按预算,一般消耗性支出按包干。努力构建超支受限,节约有奖,浪费受罚的政务成本考核机制,体现完成同样的任务“花多花少不一样”。通过建立奖优罚劣的管理机制,降低政务成本。
4.完善和扩大政府采购。政府采购的做法是市场经济国家通行的国际惯例,是引入竞争机制,降低政务成本的有效措施。我国推行政府采购制度仅仅两三年的时间,便如雨后春笋迅猛发展,已呈星火燎原之势。目前不仅在商品供应领域实行政府采购,而且在维修、保险、金融、会务、工程等服务劳务领域推行。在政府采购主管部门的组织下,采购单位从中得到了实惠,为进一步扩展政府采购业务领域铺平了道路。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府采购制度探索了经验。政府采购的当务之急是完善法制,加紧立法,使政府采购行为运作更趋规范,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更有保障。
5.分流政务职能,减少机关人员。改变过去政务职能包揽过宽的状况,把政务活动中属于技术性、服务性和能够通过市场解决的职能从政务职能中分离出来。被分流的职能,通过提供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专项服务和市场竞争活动取得收入,从而减少财政直接保障的范围,压缩财政供养面,降低政务成本。
三.降低政务成本应处理好几个关系
1.眼前利益与长远效益。正确处理眼前利益与长远效益关系的问题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我国现阶段财政比较困难的条件下,长远建设投入受限,搞好二者兼顾是非常必要的。在财力可能的情况下,搞超前谋划,长远规划。财力不足的情况下,首先要把眼前的事情办好,同时为长远建设积累资金和创造条件。我国建立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就是为了改善公共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的长远发展。
2.局部效应与全局效应。总的来讲就是局部效应服从全局效应,要突出整体效应,整体受益是最佳的投入效益,应提倡统筹安排。在政务活动支出中,很多项目统筹安排比各自为政要有更好的效果。比如,建设公共信息网络,不论从哪个角度讲,统筹开发都要比分散开发有更明显的全局效益。
3.部门效益与地区效益。有些行业部门为了实现本部门的利益,往往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或过高的行业达标要求,促使各地区实现达标,造成有的地区不堪重负、难以承受,增加了下级财政财务负担。也有一些地方热衷于等靠要,该办的事不积极办,依赖思想严重。在处理部门与地区关系问题上,应严格执行中央划定的财政管理体制,严格依法办事,使部门与地区的利益关系协调发展,有利于整体效益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