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以来,围绕建设文化大市目标,浙江省宁波市规划、建设了一批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随着这些项目的相继竣工运营,其日常管理运行所需经费给财政支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何既确保这些公共文化设施正常“开门”,又尽可能节减财政支出,减轻财政负担,成为财政管理部门亟待研究和解决的课题。近年来,宁波市财政部门积极探索公共文化设施在市场机制下建设运营管理的新模式,取得了成效。
一是创新投入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宁波市财政局很早就开始了集聚社会力量兴办公共文化设施的探索,如宁波音乐厅就是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投资5500万元参与建设的;2004年投入使用的宁波大剧院则是由宁波广电集团和市财政各出资3.1亿元共同建设的等等。各县(市)区也通过多元筹资方式,积极加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如鄞州区在确保以财政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已基本建成覆盖全区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宁海、象山县探索“国资民办”的路子,建成“十里红妆”博物馆、张德和竹根雕艺术馆等一批民办文化设施。一些大型文化设施还充分发挥经营优势,利用冠名赞助等形式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如宁波市体育中心早在1999年就吸引雅戈尔集团对体育馆冠名;2005年又与宁波富邦集团合作,完成了富邦对体育场的冠名,仅此两项无形资产开发,市体育中心每年就增加收入120万元。
二是创新建设理念,坚持资源整合,共建共享。按照“布局合理、规划科学、重点突出、统筹兼顾”的原则,市财政加大了大型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改变公共文化设施历史欠账多的状况;统筹规划,实现大型文体设施的资源整合、共建共享、一馆多用,避免和防止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如市本级与鄞州区共同投资建设宁波市博物馆,建成后实行一个场馆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有效地实现了资源整合;已投入使用的北仑区体艺中心,既能满足国际性体育比赛的要求,还可举办展会、文艺演出,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地下室则被开发成商场,真正实现了一馆多用。位于鄞州中心区的高教园区图书馆既为辖区内各个高校的大学生服务,同时又作为宁波市第二图书馆,为全体宁波市民服务等等。“十一五”期间宁波市重点文化设施——东部新城区文化广场项目,可作为综合性文化设施同时满足不同年龄段、文化层次、消费层次职业人群的文化需求,作为一个总投资约20亿元的大项目,公司的资本金由市本级和江东区、鄞州区三方按一定比例共同出资,建成后实行管办分离、市场化运作。
三是创新运营管理机制,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管理运作。对既有公益性质,又可市场化操作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市政府管理部门在基建项目竣工后,以公开招标等形式,委托社会主体管理和运作。如对宁波音乐厅委托宁波报业集团管理,财政不安排运行管理经费。对投资1亿元的市游泳健身中心,市体育局借鉴国内外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经验,按照“国有民营化、运作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用工社会化”的思路,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以公开招标的方式,将市游泳健身中心委托给一家外资公司经营管理。为发挥公共体育场馆作用,经营方还承诺每年向市体育局免费提供15天场馆作政府比赛或群众公益性活动使用,每年组织3—4次大型体育赛事或体育表演活动,确保游泳项目全年对外开放330天以上(每天10小时以上),健身项目全年开放等,同时对学生、老年人、残疾人等实行优惠,这些都大大保证了体育设施的公益性,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是创新补助机制,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导向作用。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市财政对新成立的公共文化设施项目,从行业特点出发,积极协同有关单位探索建立新的管理运行机制。目前宁波大剧院已建立了企业化运行机制,财政不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仅对其大剧场公益性演出进行补助,核定每场6万元,财政补助资金在按季考核后进行补助。对于宁波美术馆等准公益性文化设施,其市场化操作程度低,但在运行模式上,仍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发挥其积极性,市财政则在经过对其两年来运行情况的综合分析后,制定了美术馆展览经费考核补助办法,部分展览经费与其展览场次挂钩,财政补助经费在考核后以补贴形式予以安排。对已建成的公共文化设施,主要是通过政策引导,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益。如对市文广局下属的宁波剧院,建立高雅艺术演出补贴专项资金,对属于高雅艺术演出部分进行补贴。全市还计划从2009年起,将市本级管理的学校体操场等体育设施免费向公众开放,财政配以建立专项资金予以适当补助。通过一系列激励考核机制,激发公共文化设施项目的内在活力,建立投入少、效果好的运行机制。
五是引入竞争机制,建立公共文化设施共性项目政府采购制度。为防止建设一个项目就设一个机构,使财政背一个包袱的恶性循环,2005年以来,市财政积极协同有关主管部门对新建成的文化公共设施共性项目,在物业管理等方面尝试实行政府采购制度,以政府采购为平台,引入竞争机制,鼓励各类物业管理机构参与公开竞标。2005年6月,宁波美术馆物业首次进行公开招投标,宁波美术馆提出物业管理需求后,财政业务处核定最高竞标价,通过专家评标,最后从4家竞标单位中选定,保洁、绿化、保安等管理人员均由物业公司提供。通过政府采购,宁波美术馆物业管理不仅省力省心,还节减了部分物业支出。
六是创新用人理念,从严控制新建单位人员编制。在市编办征求意见时,财政部门积极做好参谋,从严控制新成立文化设施单位的人员编制:凡其主管部门内部可调剂的,从内部调剂解决;凡新增人员编制一律从严,除考虑配备必要的工程技术人员和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编制外,支持相关单位配备计划外聘用人员若干名,经费允许在财政核定的物业管理费中列支。如新成立的宁波市老年体育活动中心,其编制人员均从体育系统内部调剂解决,财政每年仅安排物业维修费50万元,不再另行安排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宁波美术馆人员、宁波大剧院等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均不超过20名。与以往文化设施管理人员相比,这些新成立单位不仅人员编制得到较大幅度的精简,节减了财政支出,还大大提高了管理效益。
责任编辑 周多多